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林维平丨品碧湘街的剁辣椒,懂湖南人的热情豪爽

2024-02-07美食

辣椒伴随着湖南人的一日三餐,融进了日常的柴米油盐。湖南人,一餐无辣便索然无味,一日无辣则失魂落魄。从鲜红的辣椒中,读懂湖南人热情、豪爽、刚烈的性格;从鲜红的辣椒中,读懂湖南人务实担当、开拓进取的个性;从鲜红的辣椒中,读懂湖南人是非分明、刚正不阿的精神。下面要说的主人翁,就是一对在长沙碧湘街,用诚心收获爱辣人的心,励志创业夫妻的故事。

湘军剁辣椒。图/林维平

「湘军剁辣椒」创始人郑建军、龚湘夫妇。图/林维平

碧湘街,是长沙市一条繁华街道,它的名字来源于楚国的历史。五代十国时期,马殷、马希范父子建立楚国,都城长沙,修建了碧湘宫。马楚虽然仅存44年,作为当时富有的国家,留下大量建筑和地名。到元代,碧湘宫被废,原址修建许多民居,遂改名为碧湘街,成为长沙人生活的一部分。

上碧湘街夜景。图/林维平

书院路改造时,碧湘街被切开,分成上、下两条街。东段是上碧湘街,成了"南门口菜市场";西段是下碧湘街,稍微冷清一些。几百米长的上碧湘街,聚满老店,随便打听都有几十年历史。充分代表湖南人火辣性格的"湘军剁辣椒",手艺代代相传。从开店到关门,15平方米的店面,顾客每天络绎不绝。

爱吃剁辣椒的长沙人每天光临店面。图/林维平

故事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说起。1998年,郑建军承袭母亲的手艺,来到碧湘街菜市场卖坛子菜。当时他们夫妇只有20多岁,带着未满三岁的儿子,没有做生意的经验。为让传承的手艺得到顾客认可,夫妻俩不仅将腌制的剁辣椒自己试味,还送给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品尝。听取反馈意见后,一点点调整腌制食材的调料比,摸索适合长沙人口味的剁辣椒。每天转钟3点,他们到店缷货、做货、搞卫生,7点准时开门营业,晚上8点关门,一直坚持了25年。

郑建军夫妇正在店里经营。图/林维平

郑建军认为,用剁辣椒腌制的坛子菜,要适合长沙人的口味,原材料是关键,一定要做到鲜、辣、脆。他们首先把好原料关,卖给顾客的剁辣椒腌菜,选的是越南米椒,对每只辣椒大小和肉质的厚度都特别讲究。选出的辣椒个头只有成年人的小拇指大小,辣椒的肉要稍厚,水分不能太多,腌出来的辣椒颜色才鲜艳。

郑建军正在制作剁辣椒。图/林维平

腌制是关系剁辣椒口感的关键步骤,他们将原材料洗好风干后,按不同的比例放进盐和生抽等调料,并给每罐贴上腌制的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一周后,将腌好的剁辣椒取出,这样,既入味又可以保存一段时间。他们从来不搞深加工,也不给剁辣椒添加防腐剂,只为让顾客吃得满意,吃得放心。

郑韬正在接收客户订单。图/林维平

他们的坛子菜不仅实体店销售,并在微信上拓宽销路。2015年,儿子郑韬从部队退伍回家,便担负起进货的重任。为让顾客放心,他每天都在朋友圈发验货视频,深得网友好评。平均每天接单近百份,每份订单5至6瓶。那天下午我到门店拍照,只见一名工人用胶带缠紧瓶盖,另外二名工人将发货单放进塑料袋,几个小时就堆满工作台。来自抖音、小红书、今日头条的网友们,通过物流将湖南的剁辣椒销往全国各地,包括新疆和西藏等地。

顾客购买剁辣椒和坛子菜。图/林维平

2018年,他们的剁辣椒上了"吃遍长沙"随手拍春节年货视频,并在全国各地传开。"有一天,来了两个男孩买剁辣椒,他们用瓶子装满木瓜丝、萝卜皮和榨菜片,并与它们拍照。我问他们干什么,他们回答要去俄罗斯留学,带着这些坛子菜去学校,留住家乡的味道"。郑建军老板向我介绍。正说着,望城的八十多岁刘奶奶过来,她是店里的熟客,每隔三四天就来提一袋腌好的坛子菜回家。

老板娘龚湘热情接待顾客。图/林维平

"湘军剁辣椒"的走红,只是碧湘街经济发展日益回暖的缩影。哪怕疫情肆虐那几年,不吃辣椒吃不下饭,不放辣椒炒不了菜的长沙人,对于这个门店的剁辣椒,也情有独钟。碧湘街的剁辣椒,不仅在长沙名气越来越大,而且香飘五湖四海,成了旅居海外华人的抢手货。在此衷心祝愿郑建军、龚湘夫妇生意兴隆,通达四海。

【作者简介】

林维平,湖南省老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老干部摄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