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唐代茶器及其组合研究

2023-12-10美食

引言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繁荣时期,备茶和饮茶的程序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可分为采茶、烘焙、碾茶、贮茶、煮茶、品(饮)茶等环节,备茶和饮茶器具也从饮食器皿中分离出来,成为专用茶器。经研究发现,多数茶器在不同的制茶 工序中为成组使用或出现,因而,本文主要根据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并结合陆羽【茶经】的记载、唐代涉茶绘画,推测唐代茶器在不同工序中对应的茶器组合。

考古出土的唐代茶器及组合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一部较为全面的茶文化专著,介绍了唐代盛行的煮茶法:要先将采摘 回的茶叶制成茶饼,烘烤干后碾碎,放入罗中过筛,然后放入盒中保存。煮茶时,待水沸腾后,用则取出适量茶末,放入釜中,用竹荚第搅拌,再放入适量盐,用瓢舀出茶汤至茶碗或茶盏内,即可 品茶。品茶结束后,对茶器进行清洁及贮藏。根据 陆羽在【茶经】上卷的茶之具和中卷的茶之器中 所提到的茶器用途,本文认为可概括为七道工序,分别为制作茶饼、烘烤茶饼、碾碎茶 饼、贮藏茶末、烹煮茶末、品茶,清洁及贮藏茶器。结合前人对考古出土的唐代茶器的分类,根据茶 器的用途,本文将茶器分为焙茶、碾茶、贮茶、煮 茶、饮茶、茶滓六类。

焙茶器

这类器物主要用于烘烤茶饼,使其香味不易散失,得以长久保存。唐人将做好的茶饼放入笼中,把笼子放在支架上,下置炭火,用箸子夹住茶 饼放在火上烘烤,从而烤干茶叶,除潮,使其利于长期存放。常见考古出土的焙茶器组合为:镂空笼子+箸子+(支架)。

例如, 根据洛阳市伊川县鸦岭乡晚唐齐国太夫人墓中出土的墓志可知,墓主人生活的年代正处在唐代茶文化兴盛的时代。墓中出土了鎏金镂 空银笼子、鹤首银支架和银箸,梁子认为出土的架、笼、著是用来炙烤茶饼的。其原理是架上置笼或直接置茶饼,下置炭火,用著夹烤茶饼,笼既可视为贮茶器又可视为炙茶器。但是考虑到贮茶器一般是盒,可密封保存茶叶;而该墓中出土的笼子是镂空的,不具备密封的条件,故本文认为笼应视为焙茶器。

再如,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金银丝结条笼子、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系链银火箸皆可能是焙茶器,虽无明确的文献记载其为焙茶器,但是对比晚唐齐国太夫人墓中出土的架、笼、著,可推测出其功能大致相同。

傅树勤认为【茶经】初稿成于760年底或761年初,现在见到的【茶经】是774年修订过的本子。而伊川唐齐国太夫人墓按志文其生于公元763年, 卒于824年,法门寺地宫的茶具制成于咸通九年到十二年(868—871年),由此可见,【茶经】成书于中唐时期,而两地出土的茶器属于晚唐时期,故【茶 经】没有记载。

碾茶器

这类器物主要用于将烘烤后的茶饼碾碎。先用茶碾子把茶饼碾成茶末,再用茶罗子给茶末过筛。常见考古出土的碾茶器组合为:唐代早期流行:碾槽+碾轮+(茶罗)唐代中晚期流行:擂钵+研磨棒(杵)依据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监送真身使随 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宝器衣物帐】 石碑记 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七事」指的是茶碾子三事(包括茶槽子、碢轴、辖板)、茶罗子三事(包括茶罗、罗网即「罗末」、抽屉即「罗合」),长柄银勺(即「匙子」)

擂钵出现在盛唐晚期,中晚唐时期普遍应用。与茶碾相比,擂钵的研磨速度更快,可承受的力也更大,使得研茶的效率大大提高。所以到唐代后期,擂钵作为一种新型碾茶器取代碾成了主流研茶器。铜川黄堡窑出土了茶叶末釉瓷茶碾槽、黑釉茶碾轮、黑釉瓷擂钵、茶叶末釉瓷杵、黑釉瓷杵、素烧瓷杵。其中,碾槽和碾轮相搭配碾茶,擂钵和瓷杵相搭配碾茶。

贮茶器

这类器物主要用于贮藏碾磨后的茶末或吃 茶用的盐等调味料。常见考古出土的贮茶器组合 为:盒/盐台+则。例如铜川黄堡窑出土的白釉瓷盒、黑釉蝴蝶纹瓷盒,都起到了贮藏茶末的作用。盒是 多用途的器物,既可作茶具,也可装香料、药材、首饰等作茶具时一般用于装茶末,也可装吃茶用的盐等佐料。

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鎏金银龟盒被部分学者认为是贮茶器,但毛小东先生从鎏金银龟盒的不完全封闭性、内部中空及内部熏香残留物推断其为香炉,而非茶具。本文认为,鎏金银龟盒为香炉的证据似乎更充分些。

煮茶器

这类器物主要用于烹煮碾罗好的茶末。考古出土常见的煮茶器有:釜、锅、铛、铫、罐、鼎、匙。 例如在唐齐国太夫人墓中出土的提梁银罐、提梁带盖银锅和长柄单流带盖银铛,均为釜类的煮茶器。【茶经】中没有对这三类器物的记载,但它们所起作用和釜是相同的,所以它们可能是釜的变体。

煮茶法兴盛于初、盛唐时期,晚唐以后逐渐 消失。在盛唐晚期,点茶法兴起,在中唐以后开始流行,成为五代、宋主要的茶道形式。其是将茶末置于茶盏中,然后用滚水冲点。在魏晋南北朝至唐初,执壶是一种饮酒器,而随着点茶法 的兴起,它便成为点茶的标志性器具,亦称为点茶瓶。扬之水认为长流者为 点茶瓶,短流者为煎茶瓶。例如,在河北宣化辽代下八里张匡正墓和张文藻墓的 壁画中可见煎茶瓶放置于一个下有莲花托座的风炉之上,而同时代的宣化下八里张世古墓壁画中有一件长流的用作点茶的汤瓶。

执壶于中唐以后腹加深,容水量增大,流逐渐加长,以增强冲点茶沫时水的冲击力。【唐代黄 堡窑址】报告将执壶分为高腹器和矮腹器。到晚 唐,执壶器型变化式样更为复杂,基本上有高颈 瘦腹,矮颈瓜体,高颈瓜体三大类。铜川黄堡窑出土有黑釉瓷执壶、青釉瓜体形瓷执 壶等,其均为短流,故推测其用于煮茶,为煎茶瓶。

品茶器

这类器物主要用于盛放煮好的茶水。考古出土常见的品茶器及组合为: 1.茶碗 2.茶托+茶盏。茶碗为圆口、斜直壁,酒碗则四出花口、腹壁 及近口沿处有弧曲。 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 及茶托 【衣物账】 中称为「琉璃茶碗拓子」),应为与执壶配合使用的品茶器。对于地宫中出土的调达子,有的学者认为其属于饮茶器[,但由于其台面凸起,器面中心有凹槽呈椭圆形,器口、器腔为双层棱台,可放置香料点燃,凹槽内及台面见烟炱遗痕。所以其不应属于饮茶器,而是属于香器

铜川黄堡窑出土的品茶器有黑釉瓷茶托及 茶盏、白釉瓷碗、素胎黑花瓷碗等,茶托有「碗形托」和「盘形托」之分。「碗形托」出现于盛唐,「盘形托」出现于中唐,盛行于晚唐至宋初。茶托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防止烫手,二是稳定杯具。带托的茶碗一般皆用于点茶,故 此类茶盏当能耐沸水的冲注。

茶滓器

这类器物可用于盛放茶渣。常见考古出土器物为渣斗,报告多称作唾盂或唾壶。例如偃师杏园M1819出土的瓷唾壶、西安西郊枣园唐墓M18所出的瓷唾盂,目前未见与其同出的同工序的茶器组合。

唐画反映的唐代茶器

唐代时期,风俗画较为兴盛,其中就有一些 反映唐代煮茶场景的画面。例如【萧翼赚兰亭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该图部分体现了唐代煮茶的情景。风炉上放置一长柄釜(即茶铫),左侧男子坐在风炉前,手执竹荚第,欲搅拌茶汤;右侧男子躬着身子,双手端着茶托和茶盏,等待釜中的茶煮好。风炉右侧的竹几上放置着碾轮、 带托盏和贮茶的盒。由此可见,图中碾轮为碾茶类器物,盒为贮茶 类器物,风炉、茶铫、竹荚第为煮茶类器物,茶托、茶盏为品茶类器物。

【唐人宫乐图】真实地反映了晚唐宫女们饮茶、奏乐的场景。从图中我们 可以看到宫女们围坐在长桌旁,长桌的中部摆放着一个盆,一宫女正用长勺向茶碗里舀茶。此图虽无点茶的标志性器物——执壶,但其反映的应 是唐宫在盆中点茶的情况。出现此种画面大约有 两种可能:一是人多,用执壶一一点茶不太方便,而盆中点茶不仅易于热量的消散,免受烫伤之苦。且一瓶之水加上适量茶末也可以满足十余人的品尝。二是在盆中点茶与碗中点茶原理一致,并不改变茶汤的色泽及味道。

结语

通过对唐代茶器及其组合进行分类研究,可以看到唐代从制茶到品茶工序之复杂,茶具器物之繁多,大多数茶器有较为明显的专用功能,少 数茶器属于多功能器物,例如盒、渣斗等。同时感受到唐人的品茶意境不断提升,使我国茶文化得到了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偃师杏园唐墓】

【茶经·续茶经】

【西安西郊枣园唐墓清理简报】

【晚唐金银酒器的名称与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