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政和茶叶——茶叶发展史(八)

2023-12-07美食

20世纪50年代末,人民公社创建之初,茶山均属公社和生产队所有,其时,政和全县茶山面积曾达17000亩(1133公顷),年产量300吨上下,但从1960年开始,全国遭遇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茶叶生产也不例外。1961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降至8554亩(570.20公顷),毛茶产量降至145.70吨,还不到1959 年产量的50%,政和茶叶生产走入低谷。

1964年2月,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运动,山地开发成为学大寨主要项目。10月原稻香大队正式并入国营稻香茶场,使稻香茶场增加了近 3000亩山林资源,为此后大规模垦殖茶园创造了条件。同时,利用稻香大队的水碓和水力资源以及茶叶初制加工场所,建设水电站和茶叶初制加工厂,成为政和第一家国营茶叶初制加工企业。

1965年7月,福安专署农场管理局为加强对全区农垦系统茶叶生产的技术指导,从福安县各茶场和农校茶叶专业毕业生中抽调9名茶叶技术人员,在稻香茶场组建「福安专署农管局稻香茶叶实验站」(时政和县隶属福安专区),该实验站贯彻「立足稻香,面向全区,摸索经验,指导生产」方针,在很短时间内就建立了40多亩茶树品种园,引进了30多个品种进行观察,对比研究,后来在政和茶区推广的福安大白、福云六号、梅占等新良种都是引进的。同时,对政和工夫的初制加工技术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技术革新,从而大大提高政和工夫初制品质。当年 12月,稻香茶场生产的红毛茶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全国茶叶产品展览会」,获国家农垦部和福建省政府颁发的产品优质奖,此后连续三年均保持产品特级之荣誉。

1966 年初,为进一步提高政和工夫的初制质量,先后从浙江杭州和本省福鼎分别引进50型电动揉茶机和40型电动揉茶机,前者安装于稻香茶场初制厂,后者安装于外屯古元和镇前角坂茶叶初制厂,从此揭开机械制茶新篇章。

1966年8月,尽管茶叶生产受到一些冲击,特别是一些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在运动中遭受到不公的对待,但总的来看,茶叶生产仍然在艰难中有所发展。

1969年,国际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和苏联关系彻底破裂、东欧国家发生政治分裂,原以苏联及欧洲市场为主的政和工夫红茶外销中断,由是大幅度压缩红茶产量,改为主产烘青绿茶。

1969 年以前,政和茶厂隶属福建省外贸茶叶进出口公司,1970 年起,划归政和县人民

政府管辖。

随着国内外茶叶市场的变化,政和自1970年后,基本停止红茶生产,而烘青绿茶的大量生产,则促成了政和茶叶品种的一次大变革一一茉莉花茶开始独树一帜。

茉莉花原产于波斯湾附近,于东晋时传入中国,晋代嵇会所著【南方草木状】一书中已有记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则对茉莉花的特征、特性、栽培及利用价值有详细记述。我国最早种植茉莉花是在南海,福建大约在清代中叶开始种植茉莉花,当时只是作鼻烟香料,后随着生产的发展,茉莉花的用途越来越广。1972 年,政和茶厂从广东汕头引进双瓣茉莉花苗40多万株,分别在县良种场、官湖、胜利等村试种,首开闽北种植茉莉花之先河。经过几年实践和科学研究,在海拔25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18℃以上的七星溪、松溪下游两岸的熊山、星溪、石屯、铁山、东平5个乡(镇)、31个村大面积种植。至1978年,种植面积807亩,产花41.90吨。

1978年 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揭开序幕,政和的茶叶生产也开始实行不同形式的茶园生产责任制。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到1979年底,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46500亩 (3100公顷),当年毛茶产量 947.20吨。精制各类茶叶1000.20吨。其中政和茶厂加工警制各级花茶113 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