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同样是小麦制品,西方国家开发出了烤面包,中国古代却是蒸馒头呢

2023-12-07美食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奇之慧

编辑|奇之慧

你是否曾经好奇过,为何我们的早餐桌上会有 馒头和牛奶 ,而在国外却是 吐司配咖啡 ?又或者说,在你的餐盘里,常常出现的是 白米饭配青菜豆腐 ,而不是 意大利面或墨西哥卷饼

这些都是源自于 文化背景差异 所造成的 饮食习惯 的不同。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传统美食,这些都深深地烙印在一个 民族的历史和基因之中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东西方对于 小麦 这种重要农作物的处理方式及其背后的 文化传 承。

东西方面食文化差异的历史起源

面食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但东西方在主要面食类型上存在 差异 。中国人以 馒头、饺子等蒸煮食品 为主,而欧美国家以面包等 烘焙 食品为主。这种差异的历史起源值得探讨。

中国的面食文化发展较早。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面食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在陕西裴李岗遗址中,发现了留有 面饼痕迹的烧窑 。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最原始的面食制作技术。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已出现制作较为 精细的面食 ,比如龙山文化中的薄饼。随后,小麦等粮食传入中国,中国人将外来粮食与 传统水稻文化 相结合,发展出独特的面食制作方法。

他们利用 竹制蒸笼和青铜甑 等先进工具,创造性地发明了馒头、饺子等蒸煮方式加工的面食。这与中国古代 农业经济发达、生活定居的环境密不可分

相比之下, 欧洲的面食文化源于中东地区的游牧民族 。公元前10000年,中东地区已在种植小麦和大麦。游牧民族需要大量 轻便、易储存 的干粮。他们利用石板将谷物碾磨成粉,与水调和后在热石头上烘烤而成原始面包。这种做法便于长时间保存和携带。

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掌握了发酵面包技术。公元前600年,面包技术传入希腊、古罗马,在欧洲逐渐流行。欧洲人沿用了 烘焙面包 的做法,发展出了适合当地生活的面食。

除面食类型的差异外,中国还有许多与欧洲类似的 烤饼食品 ,两地文化并非完全隔绝。中国古代就有「胡饼」等食品,也有类似 的烤制面食。

两地间存在一定程度的 文化交流 ,但主流面食类型的差异仍然形成,这与两地自然环境、社会形态等历史因素密切相关。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大文明独特的 发展道路 ,值得继续探索和理解。

为什么同样的原料,外国做成的是面包,而中国却是馒头?

一种常见的误解是, 所有种类的小麦 都可以用于制造面包或者馒头。然而事实上,不同类型的小麦所含有的 营养成分以及口感 各不相同,因此适用于不同的食品制作。

在中国,由于 气候等因素影响 ,人们主要选择 中筋面粉和弱筋面粉 进行加工。中筋面粉蛋白质含量适中,筋道也比较 柔软 ,非常适合用来制作馒头、煎饼等中国传统面食,而弱筋面粉含量最少,筋道最软,经常被用来制作 馄饨、大包等水饺类食品。

这些类型的面粉 不太适合烘焙面包 ,更适合制作馒头等传统中式面点。同时,中国传统的炊具如蒸笼、蒸蒸篮等也更适合作为中国特色面点——如 蒸饺、烧 卖等食品的烹调工具。

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利用水的蒸发原理来 烹饪食物 的方法,这种蒸的做法能最大程度保留食材的原味,也很适合中筋面粉和弱筋面粉制作的 各类中式面食

相比之下,在西欧等地,人们更多选用硬质小麦(也称 高筋小麦 ),因其富含麸质并具有良好的耐酵母性及结构稳定性等特点,特别适宜用于 生产吐司、披萨等各种面包制品

西方的烘焙技术也十分发达,设计了许多专门用于制作面包的 烤炉和模型 ,可以实现面团在高温下的 均匀膨胀 。同时西方人也更习惯于在日常饮食中大量 食用面包类的主食

此外,另一个因素是中国与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同导致二者对面食的 需求有所不同 。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等原因,饮食需求往往集中于 主食

虽然饺子、汤圆等各类面点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传统食品仍然被视为 辅食。 相比之下,西方地区的饮食文化更为注重面包等 主食的摄入量

因此,相较于其它国家和地区而言,中国人可能较少将小麦面粉运用到烘焙领域。

总之,在世界各地,对于如何处理和加工小麦面粉存在 较大的文化和地域上的差异 。无论是通过热水浸泡,慢慢炖煮,或是火候适当的高温烘培,都需要根据具体的产品类型来进行合理调整。

面食的起源与传播

面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六千年前的中东地区 。当时的人们将收割的 小麦碾磨成粉 ,加入水调制成糊状面团,放在石头上经 日晒后成型 ,这就是最原始的 面包 。由于中东地区水资源匮乏,小麦成为主要作物,面食也因此成为 常见食品

中东干燥贫瘠的地理环境孕育了 面食的诞生 。六千年前生活在此地的古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学会了利用手头的材料制作食物。他们发现可以用石器将收割的 小麦粒捣碎 ,然后加入水搅拌,让面粉和水充分接触,做成可以塑形的 面团

为了让面团变硬,他们会把做好的面团摊在户外的 石头上 ,利用阳光的热力将面团烘烤成型。这种原始的烘烤法需要 几天的时间 ,经过反复试验,古人们逐渐掌握了制作时间和火候,学会了用这种方式烤制可食用的薄饼,这就是 面包的雏形。

公元前2600年,埃及人在面包制作过程中发现,让面团 发酵后再烘培 ,可以使面包 松软有致 。阳光充足的气候条件成就了这一美妙的意外发现。此后,面包逐渐在埃及盛行开来,并在战争和人口迁移的影响下,面包制作方法也 传播到了希腊、罗马等欧洲地区

埃及 炎热干燥 的气候,为面包制作提供了极佳的条件。这里的古人们原本也是依靠日晒的方式烤制面饼。有一次,一个贫穷的埃及人在路边捡到被丢弃的面饼,本想解决温饱,却意外发现这已经放置很久的面饼竟然发酵变软,吃起来的口感还更好。

这启发了埃及人在制作面团时加入发酵这一工序,使做好的面包 松软可口 。由于埃及有充足的阳光,发酵后的面团可以直接放在太阳下 烘烤 ,而不需要额外的燃料。这种制作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面包的质量,也让他们意识到了发酵的重要性。

相比于中东和欧洲的 面食发展历程 ,中国馒头的产生与演变更加本土化。中国自古农业发达,小麦的种植历史悠久。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利用小麦制作 「蒸饼」食用 。到了晋朝,一种和现在馒头基本相似的食物已经出现,称为「蛮头」,后逐渐演变为 「馒头」 这个称呼。南北方的分工合作,也加速了馒头在中国各地的传播。

北方以小麦为主要作物,将 麦粉制成馒头 ,而主产稻米的南方,也逐渐接受了这种方便快捷的面食。可以说,馒头的产生是中国本土农耕文明的结果,其制作技术和食用习惯的传播,也基于中国社会的内部发展。

面食的发展历史反映出人类文明的交流和创新。在适宜的 时空环境下 ,不同民族基于对美食的追求,创造出独特的面食形式。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面食的多元发展轨迹,是人类文明交融的一个缩影。

结语

在探索全球多元化的 食品世界时 ,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 文化交流与碰撞 。无论是东方的传统面点还是西方的经典烘焙,在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中都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那么,面对如此丰富的美食选择,你会更倾向于哪一种风味呢?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