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姚晓军:专为传染病患者手术的胸外科专家

2023-12-26健康

他是一名胸外科专家,而且是专门为传染病患者做手术的胸外科专家。

他带领科室团队成员一年要做近900台手术,其手术量在国内同类专科医院中位居前列。

他和团队所做手术以结核和HIV感染者为主,其中有一半属于高难度手术,很多患者是在辗转多家医院后才最终在这里找到救治希望。

他叫姚晓军,是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胸外科主任,年仅42岁的他凭借高超的手术技巧不断挑战高难,让一个个患者绝处逢生,因此得到患者和同行的一致认可从而享誉西南。

他说,普通胸外科医生通过手术治愈一个人,传染病胸外科医生通过手术不仅治愈一个人,而且保护一群人,「特别是结核病患者,治愈他们,就是保护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免于被传染的风险。」

绝处逢生的患者

姚晓军每周二、三上午门诊,坐诊时,「几乎每次都会遇到有着相同经历的患者。」

相同的经历,就是就医难,辗转数家医院,屡屡被拒绝,被拒绝的原因基本一致:身患传染病,手术难度大。他们眼神中透露着求生的渴望,当姚晓军告诉他们可以入院手术时,他们的眼睛突然亮了,仿佛生命之火被重新点燃。

成都某郊县一位近80岁的老人就是如此。他是HIV感染者,合并肺癌和食管癌,两种都是原发癌,他尚有手术机会,病毒载量控制很好,若接受手术,则可延长生命。然而他跑了多家医院,均被婉拒。家人没有放弃,经当地医生推荐后带着他来到成都市公卫中心找到姚晓军,顺利入院接受手术。

就在11月,姚晓军带领团队采用胸腔镜微创方式,先是切除肺部肿瘤,然后切除食管肿瘤,耗时近6小时,手术非常成功,术后老人恢复很好。「如果不是姚医生,我只能在家等死了。」老人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他内心复杂的情感。

12月19日,姚晓军门诊来了一位85岁的食管癌患者,同样是HIV感染者。在求治过程中,其他医院医生认为老人没有手术价值,姚晓军说:「只要病毒载量控制得好,身体条件好,而且有手术机会,为什么没价值呢?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在这里找到治疗希望后,老人匆匆赶回老家收拾东西准备入院。

对姚晓军来说,拯救一条年轻的生命更是拯救了一个家庭。前不久,一名30多岁的男子从云南赶赴成都找到姚晓军。他的病情非常复杂,结核病菌侵蚀了他的肺,导致右肺中上叶毁损严重继而反复咯血及结核耐药,多年来辗转多家医院均被告知手术风险极大而选择放弃,后因病情进一步加重导致全身皮下及纵隔气肿,严重危及生命。

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果无法治愈,他只能在痛苦中走向死亡,家庭也将为此坍塌。成都市公卫中心组成了一个由胸外科主导,结核科、放射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科室参与的强大MDT团队,最终成功实施手术,将他从死亡线边缘拉了回来。患者来的时候只能坐在轮椅上被推着走,整个脸肿得变了形;出院的时候,大家发现他有着一张清秀帅气的脸,挂着灿烂的笑容,生活因此被照亮。

挑战高难的医者

姚晓军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于2020年1月入职成都市公卫中心。最初他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犹豫,与传染病患者打交道毕竟冒着一定的职业暴露风险。但他渴望在专业上有所挑战,让自己更具竞争力,在矛盾与犹豫后他依然选择了做传染病医院的胸外科医生。

他所谓的挑战不仅仅是面临职业暴露风险,更多是指手术难度。不论是结核性损毁肺还是HIV合并肺癌、食管癌,往往病人在来之前都经历了多家医院,其他医院不敢接并非完全出于考虑传染风险,而是此类病人胸腔内通常粘连严重,组织结构复杂,给手术带来重重困难与挑战。

姚晓军告诉记者,肺结核患者通常要服用抗结核药物1年左右,如果是耐药结核,那么需要服药1—2年。特别是耐多药结核患者,因为服药会带来很多副作用,所以部分人依从性不好,反复停药导致复发率高,甚至造成肺毁损、肺空洞、支气管扩张等,必须通过外科手术方式来救命。

遇到这类患者,手术基本都是高难度、高风险的。「他们整个胸腔都发生了严重粘连,需要小心翼翼地对粘连处进行逐一分离,把肺部充分暴露出来才能处理病变组织,有时候光分离胸腔粘连就要耗时1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通常出血较多,为手术增添巨大风险,整个手术如同走钢丝一般。」

然而这仅仅是难度之一。因为面对的是传染病患者,姚晓军和团队成员在手术时要进行多重防护,里面穿一层洗手衣,中间穿层手术衣,最外面还需要套一层防护服。与此同时,需要戴双层手套,头部还需要戴面屏,防止血液溅入五官导致职业暴露。手套太紧容易影响血液循环,降低手的灵敏度,而面屏在灯光下容易反光影响视觉,增加手术操作难度。

这种种的高难与风险对医生的技术技巧提出了极高要求,普通胸外科医生很难适应,只有经过严苛训练并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传染病胸外科医生才能从容应对。「我们常年做这样的手术,做的病例多、经验就丰富,在细节上知道如何把控。」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患者在这里得到拯救,姚晓军由此声名远播,除了四川省内患者会找上门来,云南、贵州、西藏、甘肃、青海等地的危重症患者也辗转而来。他不仅在患者群体中树立口碑,而且在胸外科领域也因技艺超群得到同行认可,有的患者到普通三甲医院胸外科求治时,医生会推荐去成都市公卫中心找姚晓军,「你的手术难度很大,姚教授会帮到你。」

被充分保护的弱者

一年近900台手术,而且有一半是高难度手术,不论是数量还是难度,成都市公卫中心胸外科在省内都是位居前列,在国内也排位靠前。值得关注的是,这群患者是真正的「弱者」,不仅是疾病让他们身体弱,更是经济条件弱。「一般情况下,肺结核患者大多来自区域条件相对差、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就医时病情重,以往治疗不规范、不及时,因此才会导致肺毁损。」姚晓军说。

在成都市公卫中心,并非姚晓军一个人在战斗。除了胸外科团队,为这群弱者提供帮助还需要全院多个科室大力协作。从机制上,他们建立了一个强大的MDT(多学科协作)团队,除了身处主导地位的胸外科,还有结核科、感染科、内科、药剂科、放射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科室以及后勤保障科室,当患者需要的时候,医院医务部会在第一时间牵头进行全院大会诊,为患者制定科学优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整个围手术期的安全。

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了安全保障,那出院后呢?姚晓军告诉记者,他们还有延续护理为每个手术患者提供康复帮助。

通常胸外科手术患者肺功能较差,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性训练,成都市公卫中心胸外科安排了专门护士负责患者的出院后追踪随访。患者留下了电话,添加了微信,利用通讯工具,专职护士袁晔会定期联系患者,了解他们的康复情况,敦促他们每天有规律地进行锻炼,提醒他们何时回医院复查,就连饮食营养也会作具体安排。这是一件琐碎而繁重的工作,但袁晔会根据编制的表格清单做到无一疏漏的回访追踪,「从主动和被动两方面加强患者的依从性,让他们得到充分保护,帮助他们完全康复,我们的任务才算结束。」

永不止步的奋斗者

医疗技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姚晓军说:「传染病患者要得到最前沿的技术治疗,我们就必须掌握最前沿的治疗理念、技术。」为此,他带领胸外科的医护人员一直在不断寻求进步。

记者采访当日是星期二,这天下午正好是胸外科医生培训日,这个制度已经延续了多年。该科有14名医生,在人才梯队布局上很合理。每周二下午除了要学习国际国内最新治疗进展外,也包括一名医生分享特殊病案。「我们分成不同的亚专业组,每个医生管的病人情况不同,对特殊病案进行分享讨论可以让每个医生都充分了解不同的罕见疾病及治疗策略,促进大家共同进步。」姚晓军对记者说,医生为了讲好最新治疗动态并分享特殊病案,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充分准备,这个过程就是一次很好的学习。

除了内部的学习,「走出去」也是关键的一环。成都市公卫中心胸外科每年都会轮流安排医生前往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将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回来。由此出现了一个现象,「四川有的病人为了寻求治疗,直接前往北京、上海等地,在外面转了一圈又回到成都,来到我们这里,因为北京上海当地的同仁告诉他们:成都市公卫中心这种手术做得很好,没有必要在这里排队耽误时间。」

姚晓军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最想也最急迫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快通过医联体、科联体的方式把技术输送到省内的基层,让常规胸外科技术能够在基层开展,避免患者跑远路,基层不能做的复杂、高难手术就转诊到成都市公卫中心,「特别是结核病、艾滋病高发的地方,我们已经在采取行动,让患者得到更及时、更精准的手术治疗。」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邓晓洪 供图 成都市公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