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痛风病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

2024-06-11健康
痛风,这一古老而复杂的病症,实则隶属于痹证的一大类属。其发病机理颇为深奥,源于血热之中复感风、寒、湿三气之侵袭。这三气的侵入,使得体内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凝,进而经脉不通,终成痛风之疾。
【脉因证治●痹】曾言:「三气致痹之原,或外兼他患有之,若舍此而能痹,未有也。」此语道出了痛风发病的外因——风寒湿三气。然而,痛风之发病,非外因所能尽述。内因同样重要,阴虚血少便是其内在之根源。正如【素问●痹论】所云,乃风寒湿乘虚客于体内之故。
痛风的发病机理,既有外因,亦有内因,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风寒湿热作为外因,通过侵袭人体,使气血运行不畅;而阴虚血少作为内因,则使得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下降。此外,痛风之发病,尚有夹痰、夹瘀之不同,这使得其临床表现更为复杂多样。
在【丹溪治法心要●痛风】中,详细记载了痛风的四个证型及其治法。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药物组合进行治疗。如风热证型,则以羌活、防风等祛风清热之药为主,佐以行气之药;血虚证型,则重用芎、归等补血活血之药,佐以桃仁、红花等化瘀通络之品。
在治疗痛风的过程中,还需注重药物的配伍与引导。如薄桂,虽无味而薄,却能横行手臂,引领南星、苍术等药物直达病所;而炒柏则能下行,引领药物至下肢治疗。这种药物配伍与引导的思想,充分展示了中医治疗痛风的独特智慧与精妙之处。

(1)

二妙散,这一古老的中药方剂,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疗效在中医界享有盛誉。此方主治湿热引起的筋骨疼痛,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相关症状的治疗中。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与症状特点,我们可以在二妙散的基础上灵活加减药材,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当疼痛剧烈时,我们可以加入生姜汁,利用其辛温之性,增强药效,让患者热辣服之,以达到迅速止痛的效果。若疼痛仍不止,可进一步加入没药,利用其活血定痛之功,缓解患者的痛苦。
对于疼痛部位游走不定的痛风走注者,我们可加入威灵仙、羊角灰、苍耳子、白芥子、生姜片等药材。这些药材各具特色,既能疏风散湿,又能通经止痛,共同作用于患者体内,有效缓解痛风症状。
而对于寒湿有瘀的患者,其两臂膊及腕、两足及胯等部位疼痛剧烈,治疗时需特别注意。我们可加入生附片、麻黄、桃仁、生甘草、牛膝等药材,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从而缓解患者的疼痛。
此外,若患者肿胀明显,我们还可加入槟榔、大腹皮、泽泻等药材,以利水消肿,减轻患者的痛苦。
综上所述,二妙散以其独特的疗效和灵活加减的特点,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特点,合理运用这一方剂,为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

(2)

趑痛散,这剂古老而神奇的中药方剂,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功效在医学界占有一席之地。它专为治疗因寒湿瘀滞所导致的身走痛而研制,成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的良药。这剂药方主要由活血化瘀的药物组成,其药性辛香燥热,能够迅速流散寒湿,开发腠理,使身体内部的气血得以畅通无阻。
在趑痛散的配伍中,乳香与没药犹如一对默契的搭档,它们能够共同发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桃仁与红花则以其独特的活血功效,助力身体排除瘀血,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当归与地黄则是补血养血的佳品,能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促进身体的康复。酒炒五灵脂与酒浸牛膝则以其温通经络的特性,帮助身体驱散寒湿,舒缓疼痛。羌活、香附等药材的加入,则进一步增强了方剂的药效,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同样,治疗痛风常用的潜行散,也是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要功效。其中的乳香、没药、当归等药材与趑痛散相似,共同发挥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而牛膝、苍术、白术等药材则以其独特的功效,帮助身体排出湿气,舒缓关节疼痛。草乌则以其强烈的镇痛作用,为痛风患者带来福音。这些药材的精心配伍,使得潜行散成为治疗痛风的良药,让无数患者重获健康。

(3)

阴火痛风方,深植于中医理论之中,其实质在于针对痛风之病因——「血受热」与「痛属火」之特性,进行精妙的治疗策略设计。此法强调「当以滋补药以养阴血」,旨在通过滋养阴血,使火热得以消退,痹痛自然得解。此方所包含的药材,如人参、白术、熟地黄等,均为滋阴养血、调和气血之佳品,通过合理配伍,共奏养阴清热、除痹止痛之功。
在气血两虚、阴火痛风的患者中,此方尤为适用。药材研磨成末,以粥为丸,既便于服用,又易于吸收,可谓匠心独运。此外,对于血虚所致的痛风,中医亦以四物汤为基础,加以适当的加减,以达到治疗痛风而不伤阴、治阴火而不碍血行的效果。
若误用辛热燥剂,虽能短暂见效于病浅者,但病深者则会因药不对症而病情加剧。正如【丹溪手镜.痛风】所云:「血久得热,感寒冒湿不得运行,所以作痛。」此言深中痛风之病机,强调了养血清热、通络止痛的重要性。
而在【丹溪治法心要】中,更有「气虚加参芪,血虚阳浮加人参及五味子」等治法指导,凸显了中医在治疗阴火痛风时,既重视养阴血,又未忘阳气的平衡调节,体现了益气养阴、补气生血的治疗理念。
综上所述,阴火痛风方及其相关治法,不仅是对痛风病因病机的深刻认识,更是中医智慧的体现。它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配伍规律,为痛风患者带来了希望与康复的可能。

(4)

通用方在痛风治疗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是中成药的应用,因其便于长期服用而备受青睐。对于痛风这一顽固且复杂的疾病,中成药以其独特的药效和稳定的疗效,为众多患者带来了福音。
以治上中下痛风方为例,此方汇集了南星、台芎、白芷、桃仁、神曲、桂枝、汉防己、龙胆草、苍术、黄柏、红花、羌活、威灵仙等多味药材,经过精心配伍,形成了一剂具有祛风散寒、利湿化瘀、清热解毒等多重功效的良方。将药材研成粉末,加入适量面粉调和成丸,患者服用后可有效缓解痛风带来的疼痛与不适。
而八珍丸则是另一款备受推崇的痛风治疗中成药。此方以乳香、没药、代赭石、川山甲、川乌、草乌、羌活、全蝎等药材为主,经过醋糊为丸的工艺制作而成。此方能够深入病灶,针对痛风的风、寒、湿、瘀、痰及血热等多种病机进行综合调理,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这两款中成药在临床上使用时,无需繁琐的辨证过程,只需根据患者病情随病施用即可迅速见效。它们的广泛应用不仅简化了治疗流程,也提高了治疗效果,为痛风患者带来了福音。同时,中成药的长期服用也符合痛风治疗的长期性特点,有助于患者维持病情稳定,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深入探讨的是,尽管痛风与历节风在概念层面上有所区分,但它们在实质上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共性。【丹溪手镜.历节风】中明确提到:「历节风痛走注不定,痛风则有定处,夜间尤甚;鹤膝风则表现为膝部肿大,或痹或痛或不痛,筋动难舒,或麻木不仁。」这些描述虽然对三者进行了区分,但当我们从治疗的角度出发时,三者却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
【丹溪治法心要】等经典著作中记载了许多治疗历节风、痛风的方法。诸如「龙虎丹」这一方剂,其成分包括苍术、白芷、草乌、乳香、没药、当归、牛膝等,经酒糊丸制成,可治走注疼痛;又有「二妙散」加威灵仙、羊角灰、白芥子、苍耳子等药材,可治痛风走注痛。这些治疗方法的相通性,使我们不禁思考痛风与历节风是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进行合并看待。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痛风和历节风虽然在概念上有所区别,但实质上它们都是痹证的一个类属,无需过分细分。因此,我们可以将它们合称为白虎历节风或痛风,这样既保留了它们的特性,又体现了它们在治疗上的共性。这样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两种病症,也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有三个典型的医案,它们分别展示了不同情况下的痛风病症及其独特的治疗策略。
案一中的患者是一位年长的老者,性情急躁,由于阴血衰弱,劳累过度,罹患了痛风。在诊治过程中,医生采用了补血活血的治疗原则,以四物汤为基础,佐以桃仁、牛膝、陈皮、生甘草等理气活血的药物,精心配伍,旨在调和气血,缓解疼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刻意避开了辛香燥烈的药物,如乌药、附子、乳香、没药、香附等,以免进一步耗伤阴血,加重病情。
案二涉及的是一位因血痢缠绵不愈,导致恶血蕴热,新血生成受阻,最终诱发痛风的患者。针对这一病情,医生采取了补血凉血的治疗策略,以四物汤为底方,加入桃仁、红花、牛膝、黄芩、陈皮、生甘草等药物,特别是黄芩的苦寒之性,能够清热凉血,对于治疗血热所致的痛风有着显著的效果。
案三则是一位性情急躁、饮食厚味的妇人患痛风,且伴有痰湿与气滞的复杂病情。医生在治疗时,选用了活血和血的潜行散,并佐以疏气导痰的药物,如炒枳壳、陈皮、姜汁等,以调和气血,化痰理气。然而,由于患者性急味厚,体内多湿热相火,而潜行散又属辛热之剂,因此医生在处方中又加入了通草、生甘草等药物,以利湿清热,调和药性。
然而,对于案三中的患者,有观点认为使用二妙散加味可能更为合适,因为潜行散虽然能活血和血,但其辛热之性并不完全契合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这也反映了丹溪在诊疗实践中,不仅注重疾病的本质,还充分考虑了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
从这三个医案中,我们可以窥见丹溪医学思想的一斑。他倡导的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在诊疗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即使面对如痛风这样的传统上被视为风寒湿三气之邪所致的病证,丹溪也能独辟蹊径,发掘出其虚为阴血虚的病本,从而在「辛热之剂」的成法之外,开拓出补血养阴、缓以图之的新法门。同时,他还将夹痰湿、夹瘀血、夹气滞等病机引入痛风的治疗中,使气血痰郁的杂病学纲领得以统御痛风证治。
【格至余论●养老论】中云:「阴虚难降则气郁而成痰。」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气血痰郁与阴虚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丹溪的医学体系中,气血痰郁四纲与阳有余阴不足论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和治疗策略。这种以阴阳平衡为核心,注重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的诊疗思路,不仅体现了中医的精髓和智慧,也为后世的医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