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20载深耕肺癌让它不再是「绝症」

2024-08-27健康

在我国,肺癌无疑是「头号肿瘤杀手」,每年有超过100万新增患者受到肺癌的死亡威胁。作为国内第一家内外科结合、对肺癌患者实施一站式联合诊疗的肺部肿瘤中心, 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 自2002年成立起,创科主任廖美琳教授就立下愿望:「总有一天,我们会让肺癌像慢性病一样,通过药物得到控制,让转移性肺癌长期生存。」

转眼间,20多年过去了,我国肺癌的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化疗、手术、靶向治疗到免疫治疗,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肺癌已逐步成为一种「慢性病」, 这期间,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本期海报故事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

握紧接力棒,用MDT守住肺癌患者的「生命线」

2002年5月,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正式成立,廖美玲教授、周允中教授担任共同主任,当时中心拥有内科十病区、外科八病区、特需外科、特需内科,总床位数约90张。2006年4月1日,中心正式运转。陆舜教授从恩师廖美琳教授手中,接过了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的接力棒,罗清泉教授任中心常务副主任(外科)。

从国外系统学习肺癌MDT归来的陆舜教授决心大干一场,但很快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早期MDT团队在讨论时经常出现意见不一致、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对此,陆舜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两个要求: 一是MDT必须以患者为最高利益,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科学和医学。二是必须建立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讨论,多读书多看文献才能在MDT上有话语权。

陆舜教授

罗清泉教授

为了让肺癌患者真正从MDT中获得生存率提升的获益,中心内外兼长,比学赶超,在临床诊疗与科研过程开出一朵朵「并蒂花」:内科团队在陆舜教授领衔带领下,不断开展转化医学研究,近10年承担10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共完成22项肺癌适应症的建立,这其中包括11项国家1.1类新药临床研究,让很多不可手术的晚期患者获得生存的机会;外科团队不断精研更微创、更精准的外科手术,2009年,罗清泉教授成功完成中国大陆第一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的肺癌肺叶切除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量全国第一;2024年完成全球首例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肺部肿瘤手术(上海-新疆), 就这样,MDT团队的武器库日益壮大,内科的「药」、外科的「刀」、放疗的「线」以及辅助科室的「判」,共同守护着肺癌患者的「生命线」,让肺癌患者不但能活得更久,还能活得更好。

李子明教授门诊中

现中心副主任李子明教授 告诉【医师报】记者,目前,中心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肺癌MDT诊治的学科群,涵盖从早筛早诊、微创外科、化疗放疗、靶向免疫等各个领域,每年完成胸部手术5千余台,内科治疗患者1万余人,MDT治疗肺癌的整体水平始终保持国际一流、国内领先。

站在巨人肩上的飞跃:用精准治疗让肺癌变成慢性病

近年来,精准医学进入人们视野,赋予了MDT新的内涵。随着基因组学、免疫组学的发展,肺癌已经细分成一组病,不同的情况应该更精准地运用不同的手段。比如EGFR突变的患者更适合靶向治疗,PD-1表达的患者更适合免疫治疗……「廖美琳教授创立了肺癌MDT模式,陆舜教授在MDT基础上提出肺癌的精准治疗,我们这一代该如何传承创新?」李子明教授说,「我们应该站在巨人肩膀上,在肺癌的精准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患者带来更加个体化的精准诊疗。」

2021年,中心成立肺癌精准诊疗多学科团队,集肿瘤科、放射科、放疗科等多学科专家于一体,为局部进展期肺癌、多原发肺癌、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复发肺癌等复杂疑难病例患者带来更精准、更适宜的个体化诊疗策略。

中心副主任成兴华教授 介绍,精准医学在外科上的表现,就是做「适宜的手术」。这不仅是指微创手术代替原来的开胸手术,而且通过多学科的共同参与,让手术方式和淋巴结清扫等手术策略更加合理化、精准化。比如早期原位癌及微浸润腺癌通常没有淋巴结转移,亚肺叶切除同样能达到根治的效果。想要切得小且干净,就要准确定位病灶,该团队通过医工结合的创新方式,研发出国际领先的「混合现实辅助肺结节定位切除技术」,通过精准定位,让手术有「迹」可循。

近年来,在中心重拾手术治疗机会的肺癌晚期患者正在变多。成兴华教授介绍,很多原先不可手术切除的肺癌患者经过围术期的新辅助免疫治疗,又重新获得了手术机会。仅局部晚期肺癌新辅助治疗的优化方案,全年就进行多学科讨论病例近千例。

有位年过六旬的李老伯,苦于肺癌晚期求医无门。肺癌精准诊疗团队收治后经过细致的评估,判断老伯的肿瘤虽然已经局部进展,但尚未扩散到其他部位。只要想办法让肿块缩小,还是有手术切除的希望。中心的多学科团队从患者角度考虑,制定了新辅助免疫治疗,再行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案。在接受了三周新辅助治疗后,李老伯的肿瘤病灶比原来缩小了90%以上,胸部CT上几乎看不见肿瘤!紧接着,外科团队「接棒」,为李老伯施行了左肺上叶切除术,彻底、完整摘除了肺部肿块。更令人惊喜的是,术后病理显示,老伯肺内已没有任何肿瘤细胞,达到了病理完全缓解!

李子明教授介绍,李老伯的成功并非个例。目前,该中心仅局部晚期肺癌新辅助治疗的优化方案,全年就进行MDT讨论近千例。在此基础上,中心已经通过多个临床试验成果,形成有望改写指南的肺癌围术期「3+1+13」免疫治疗新模式。该模式采用术前3周期免疫联合化疗以确保疗效,减少患者手术等待时间和安全性风险。术后补足1周免疫联合化疗则有利于巩固疗效,提高患者获益。而之后的13周免疫辅助治疗,则有效降低患者远期肿瘤复发风险。

李子明教授自豪地说:「差不多4个患者当中有1个患者的病理标本找不到癌细胞,而且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显著延长,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该模式有望为全球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围术期免疫治疗的「中国方案」。更重要的是,为更多晚期患者带来了根治性手术的机会。

肺癌创新研究从跟跑到领跑

肺癌中有80%-85%为非小细胞肺癌,其中,约三分之一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就诊时已达到Ⅲ期,人群数量庞大。其中,不可切除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占大多数,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两成。为此,陆舜教授牵头的一项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LAURA研究),在世界上首次验证了三代EGFR TKI药物可以明显提升EGFR突变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并成功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为此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治疗新希望。

KRAS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最为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之一,曾一度被认为是一个「难以成药」的靶点。在中国,约有5%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存在KRASG12C突变,携带此基因突变的患者一般疾病进展较快,预后不佳。李子明教授介绍,过去,这类患者的一线治疗以含铂双药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主,但效果相对有限,迫切需要更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手段。

为此,团队瞄准这一罕见靶点,在国内率先开展一项KRASG12C突变抑制剂的2期临床研究。近日,【柳叶刀-呼吸医学】发表了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既往接受过治疗的KRASG12C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KRASG12C突变抑制剂可达到较高的缓解率、较长的缓解时间且安全性可控,其客观缓解率达到50%。这意味着,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肿瘤出现了明显的缩小,这是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消息。而且,疾病控制率也达到了89%,这表明近九成患者的肿瘤得到了控制,没有继续恶化或进展。

KRAS G12C抑制剂在NSCLC治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不仅为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路径,更激发了国内肿瘤学界对于晚期肿瘤精准治疗策略的深入探索。我们相信,在陆舜教授的带领下,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将为广大肺癌患者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中国创新药,不断改写中国乃至全球肺癌的诊疗模式与理念,也持续提升国内肺癌最新药物的可及性,为我国乃至于全球的患者点燃生命新希望!

海报巡展实况(上海、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