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华夏第一爵的乳钉纹青铜爵

2024-01-02历史

乳钉纹铜爵与今天的酒杯相去甚远,其杯身为细腰瘦腹的筒状,一侧有便于端握的把手,下部为三根扁长尖足。杯口窄长流、尖长尾,喝酒时,酒从长流中流出。流口部位乳钉状双柱矮小,既好看,又实用。据说古时酿酒纯度不高,又时常伴有杂质,在乳钉状双柱上固定滤网,可过滤酒中杂质。

1959年夏,在偃师二里头村附近,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发现了夏代后期的都城遗址,这便是举世震惊的偃师二里头遗址。该遗址先后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乳钉纹铜爵年代久远,制作精美,是代表作,堪称国之瑰宝。

青铜爵作为一种常见的饮酒器,流行于夏商时期。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爵,当属这件1975年发现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夏代乳钉纹铜爵,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青铜爵是最具代表性的酒礼器,可以说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典型、最常见和最基本的酒礼器,考古学家邹衡曾指出,在商代礼仪制度中,以酒器觚、爵的数目来区分贵族的身份。【礼记·王制】中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五等。」

乳钉纹是几何纹饰的一种。几何纹饰是由几何图案组成的有规律的纹饰,纯属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美感。那么何为乳钉纹呢?【中国青铜器】记载:「几何纹大致有连珠纹、弦纹……百乳雷纹……菱形雷纹、网纹等」,其中提到「百乳雷纹」,并未指出几何纹饰包括乳钉纹。其实,百乳雷纹应该是乳钉纹的一种。高蒙河在【铜器与中国文化】中说:「乳钉纹 突起的乳突,排列成单行或方阵式。多见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时代。」我认为,乳钉纹,是由一系列突起的乳突有规律地组成排并构成一定阵式的纹饰。乳钉纹早在夏代青铜器出现之始就出现了,直至西汉,在青铜器上还可看见乳钉纹的身影。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是乳钉纹的鼎盛时期。乳钉纹主要出现在鼎和簋上,此外,在爵、角、瓶、尊、壶、盒、钟、罍等器物上也有出现。这为我国考古有着极大的作用,让人们更深刻的了解它。

爵的基本形制是前有流(倒酒的流槽),后有尖状尾,中为杯,一侧有柄,下有三足。夏代乳钉纹铜爵高22.5厘米,流、尾长31.3厘米,壁厚0.1厘米,窄长流、尖长尾,针状双柱矮小,细腰、瘦腹,扁带状扳,三棱锥状足。腰腹正面装饰一排乳钉,共5颗,夹在两道凸弦纹之间。乳钉纹是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这件乳钉纹铜爵,前有长流,后有尖尾,宛若一位轻盈舒展、迎风而立的窈窕淑女,周身散发着俊巧清逸的气息。

从用途上讲,铜爵的流是用来饮酒的,而其尾则主要是用来平衡重心和方便往爵内注酒。据了解,青铜铸件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较大限度地延展,不易折损。为了充分显示这个优点,铸铜匠有意识地夸张性地增长铜爵的流和尾,以炫耀青铜的优越和铸造技术的高超。

作为「华夏第一爵」,乳钉纹铜爵是夏代青铜冶铸技术的实物见证,是使用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此,中国青铜文化便朝着有自己特色的青铜礼器之路发展。

从整体形制和用途看,乳钉纹铜爵似乎与鬶(古代陶制炊事器具,三个空心的足,有柄喙)或盉(古代酒器,青铜制,圆口、深腹、三足,为酒水调和之器,用以节制酒之浓淡,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有关,但其大小、把手的位置和足的形状不尽相同。

据考证,铜爵极有可能是模仿陶爵制成。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早在6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制器皿。而陶爵中一直有夹砂陶,有些陶爵的底部还发现了烟炱(烟气凝积而成的黑灰)的痕迹,说明陶爵除直接用于饮酒外,还具有温酒的功能。

在夏代,饮酒还是王室贵胄的特权,铜爵自然也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凡随葬容器者必有爵。作为中国古代最典型、最常见的酒礼器,爵也具有「明贵贱,别尊卑」的作用。铜爵处于酒礼器组合的核心地位。古代爵禄制就是根据贵族身份的高低,规定其配享相应的爵,而现代汉语中的「爵位」一词,也是从用爵制度中衍化而来。

青铜爵——酒器之发源,礼器之滥觞

夏商周是我国古代的青铜时代。那个时代的青铜器造型丰富、种类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其中,酒器包括饮酒器、盛酒器、调酒器和温酒器,主要有爵、角、斝(jiǎ)、觚(gū)、觯(zhì)、觥(gōng)、尊、卣(yǒu)、壶、瓿(bù)、罍(léi)、方彝(yí)、缶(fǒu)等20多个器种。青铜爵是最具代表性的酒礼器,可以说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典型、最常见和最基本的酒礼器,是当时等级、身份标志的青铜礼器组合中的核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