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在世时朱棣已势大,朱元璋为何不主动削藩,英雄迟暮的凄惨和悲凉

2024-04-12历史

在世时朱棣已势大,朱元璋为何不主动削藩,英雄迟暮的凄惨和悲凉

大明王朝的历史上,无法忽视的事件就是「靖难之役」,这场悲剧给大明帝国带来了巨大的伤痛,皇室内部纷争,百姓受到了痛苦的摧残。然而,人们不禁要问,当时的雄才大略之主朱元璋,为何没有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呢?

答案或许在于,避免「靖难之役」的关键在于朱元璋亲自削弱诸侯的势力。朱元璋是一位睿智而果断的统治者,他的权威无可匹敌,完全有能力通过削弱诸侯的势力,特别是打压燕王朱棣等人,来确保大明王朝的皇位稳固,从而防止建文帝的座位动摇,避免「靖难之役」的爆发。

然而,朱元璋为何没有采取这一行动呢?或许是出于种种政治考虑,也可能是权力掌控上的难题。这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谜团。

提及朱元璋和刘邦,人们往往会将两位历史上的伟大皇帝联系起来。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刘邦和朱元璋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有资格称得上「正统」的皇帝。两人都是从平凡的出身开始,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帝国。

然而,除了这些共同之处外,两位皇帝还有许多相似之处。晚年,他们都采取了大肆屠杀功臣、大量封赏子侄的政策,导致了中央朝廷与地方藩王之间的内战。虽然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最终由中央朝廷胜利,而明朝的「靖难之役」却见了藩王朱棣的成功。

刘邦或许无法预料到自己孙子汉景帝时代的内战,但朱元璋却有更多的情报和情势分析可供考虑。他晚年时,局势已相当明朗:太子朱标去世,年幼的皇太孙朱允炆难以抑制几位叔叔的野心;蓝玉案后,朝廷将领的实力远不及燕王朱棣;内地朝廷的军队不堪一战,无法与经年累月战斗的藩王相抗衡;皇嫡子朱标去世,朱元璋选择了立皇孙朱允炆为继承人,而几位成年儿子心怀不满,已埋下叔侄之间的仇恨。

这些情况昭然若揭,眼明手快的人早已看透,朱元璋难道看不清吗?为何他不采取预防措施,提前化解危机呢?

英雄老去,心性难凝。朱元璋心爱的长子朱标夭折,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三十八岁的朱标是朱元璋长年栽培的帝国接班人,他的离世让朱元璋心力交瘁。朱元璋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他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对朝廷官员更加严厉,对功臣勋贵更加不满,频频兴起大狱来释放内心的怨恨。

与对朝臣的苛刻不同,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们却格外心软。尤其是皇二子秦王和皇三子晋王相继英年早逝,朱元璋的心情更加沉重。他不再对几个儿子动辄拔刀相向,甚至连责骂都做不到。

在一番权衡之后,朱元璋决定立皇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确定他为皇位继承人。但是,他感到对几个藩王儿子有所亏欠,尤其是对战功卓著的燕王朱棣。这让他不自觉地想要弥补儿子们的「损失」和「不公」,这种心态有些类似于老财主临死前分家财的行为。

朱元璋加强了藩王们的权力,比如增加了藩王的护卫兵力,这或许是他对未得皇位的儿子们最好的补偿。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年老的朱元璋又怎么可能自己削弱藩王的势力呢?

朱元璋晚年的这种「错误」,归根结底是人之常情,所有老年人都可能犯的错。作为一个年迈的父亲,他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儿子们呢?李渊晚年也曾为此烦恼,试图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寻求平衡,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在1370年4月7日,朱元璋登上皇位后不久,考虑到前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他迫切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封王仪式。他册封了自己的皇子们为藩王,朱樉被封为秦王,统领西安藩地;朱㭎被封为晋王,统治太原藩地;朱棣成为燕王,管理北平藩地;朱橚(后改封为周王)成为吴王,治理开封藩地;朱桢被册封为楚王,掌管武昌藩地;朱榑成为齐王,统领青州藩地;朱梓被封为潭王,管理长沙藩地;而朱杞(后早逝)和朱檀分别被封为赵王和鲁王。

朱元璋急于封王,不同于其他新王朝封赏功臣的方式。他的目的并非仅在于表彰功勋,而是出于一种心愿:他希望将自己的儿子封为大明的宗国之王,以备外敌入侵或内乱之时,有可依靠之人。用朱元璋的话来说,封王的主要目的在于:

「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保障人民的安定,天下之大,必须建立藩屏。如今诸子已经长大成人,理应各自受封,分治诸国。」

既然藩王被视为朝廷的屏障,朱元璋又怎么可能动摇这一体制、破坏这一安排呢?他不仅不会削减藩王的权力,反而持续加强他们的实力。尤其是对燕王、宁王、秦王、晋王等边境藩王的军权,朱元璋一直在加强。燕王朱棣更是掌握着十几万边防军队,足以与朝廷抗衡。

老朱对功臣勋贵极度不信任,他觉得只有依靠自己的儿子才能守护好大明帝国。

特别是在皇太子朱标去世后,老朱的不信任感达到了顶点。为了化解这种不安全感,他采取了两手策略:一方面加强了监狱的管理,大规模逮捕并处决了许多功臣和悍将,以确保朝廷的稳定;另一方面则着手培养壮大自己儿子的实力,为他的继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种心态下,老朱颁布了一项对藩王职权定位非常奇特的明诏:

「朝廷内部充斥着奸臣,必须动用军队进行剿灭,以保卫君王。」

他赋予各位藩王重要的领地防务任务,并让他们承担起保卫皇帝的光荣使命。

这样的诏书实际上非常危险。老朱自己当皇帝时倒还好,因为他本人是开国者,天下大势都是他一手打下的,自然不会有人胆敢造反。但对于他之后的继任者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样的诏书等于是给了藩王们兴兵造反的借口和理由!

燕王朱棣颇有文才,很快就明白了父亲留下的含义。他一听到老父亲去世的消息,便高举「靖国难,清君侧」的旗帜,公开起兵反抗朝廷。他还成功地动员了许多朝臣和将士加入他的队伍,与朝廷对抗。

北元势力虽然已经被打败,但仍是朱元璋心中的大患。为了确保边境安全,他任命自己的儿子为藩王,并赋予他们军权。朱元璋相信,只有他的儿子才能够可靠地守卫边境,因此他将军权交给了他们。

尽管朱元璋花费了大量精力消灭元人的统治,但北元势力始终无法彻底清除。北元的军队时常越过长城袭击明朝边民,给朱元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北元成了朱元璋头疼的问题,他经常说「北元又来了!」以示对这一威胁的担忧。

因此,朱元璋不可能轻易废除藩王制度,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续承担守卫边境的责任。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的军队攻破了金陵城,皇宫被烧成了一片废墟。朱元璋在天堂中看到这一幕时,心中可能会感到愤怒和失望。朱棣登基前曾在朱元璋的墓前表达了忠诚,但此举可能让朱元璋感到愤慨,他可能会希望能够扇朱棣几个耳光以示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