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平津战役中第3兵团出现失误,差点酿成大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024-04-21历史
据统计,三大战役中,最高首长在西柏坡一共发出了408封电报,其中对部下流露出不满,甚至批评的不少,但语气严厉到直接点名,批评部下违抗军令的,只有一封。
这封电报批评的对象是谁?所为何事?电报原件尚未公开,我们只能从侧面去了解相关情况。
在1990年杨成武上将出版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出电文的大意:杨成武、李天焕部过去违背军委多次清楚明确的命令,放任35军东逃,是极端错误的。今后杨成武、李天焕部的任务是包围张家口之敌,务必不使该敌向西向东或绕道跑掉,如敌逃跑,则坚决全歼之。应严令所部负此完全责任,不得违误。
从杨成武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但整件事的前因后果并不十分清楚。其实,事情的原委是这样。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刚刚拉开序幕。为把敌华北「剿总」的60万部队就地解决,不使其西撤或南逃,军委急令东北野战军停止休整,火速入关。
同时,调遣华北军区第3兵团杨成武、李天焕部,从绥远东进,包围张家口,吸引敌军西援;华北军区第2兵团杨得志部,从涿鹿北上,卡住宣化至怀来一段;东野先遣兵团程子华部,从平谷西突,打通密云、怀柔顺义各关口,兵发延庆,从两厢控制平张通道,死死扭住敌军「一字长蛇阵」的西线。
起初,一切尽如所料,我军包围张家口、攻其必救的战术,迫使敌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派出其嫡系35军前来支援,104军、16军随后策应,陆陆续续地撞进包围圈。但接下来,我军却接连出现失误。
东野先遣兵团程子华部西进途中,在密云遭遇敌人缠斗,不仅伤亡极大,还暴露了目标。瞬间察觉到危险的傅作义,马上命令35军从张家口撤出,与怀来的104军集结一处,回援北平。此时,负责半路截击的华北军区第2兵团杨得志部,尚在大洋河以南,距离指定位置,还有至少一两天的路程,无法完成截击任务。
而最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包围张家口的杨成武兵团,眼见敌35军撤出,竟然没有进行坚决拦截,眼睁睁地看着它,大摇大摆地东逃而去。
这是个重大失误!吸引傅作义的几个军于平张线上,不仅仅是几个简单的战术动作,而是军委对整个平津战役的先期战略。如敌35军与104军集结一处,完成回援北平的动作,将打乱军委对平津战役的整个战略部署,甚至可能导致大战的失利。
据最高首长的贴身卫士回忆:1948年12月6日深夜,西柏坡漫天大雪,气温极低,接到最新敌情报告的最高首长,却雪地里一连站了好几个小时,苦苦思索着如何挽救因部队失误而造成的被动局面,始终不肯回屋。
那么,华北军区第3兵团出现的重大失误是怎么原因造成的?是有意抗命,还是没有理解军委的作战意图?都不是!第3兵团的失误,来自司令员杨成武对于战场的判断。
当时,我军两路大军正在分头逼近平张线,在杨成武看来,包围圈里的敌人,很可能闻风西逃,所以他准备于12月5日把主力调到张家口以西,以便阻击。同时,杨成武将自己的判断和第3兵团准备进行的部署,向军委电报报告。
按照常规,第3兵团向军委发送的电报,很快就能到达,几个小时之内就会有复电。然而,这一次出现了意外。杨成武于12月4日晚上发出的电报,直到12月6日清晨才到了最高首长手里,中间隔了一天多的时间。在这一天多的时间之内,杨成武完成了第3兵团主力的西调,使敌35军于6日轻易东突而去。
如此重大的军情,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疏漏?到底发生了什么状况?至今没有答案。但无论是何种原因,第3兵团出现的失误,已是既定事实。由此,军委从西柏坡发出了那封措辞极为严厉,直接点名批评部下违抗军令的电报。
就在各兵团紧急调整部署,飞速赶来合围之际,敌35军却自取灭亡。从理论上讲,如突出张家口的敌35军想要逃跑,已达到摩托化部队标准的400多辆汽车一路绝尘,我军光凭脚力,是无论如何都赶不上的。但是,架不住好战的敌35军军长郭景云自己不想撤。
由于种种原因,敌35军一路上磨磨蹭蹭,且不顾傅作义急撤的命令,不断与负责阻击的我军游击队交战,行动极为缓慢,最终被华北军区第2兵团赶上,包围在新保安。至此,第3兵团这次差点酿成大错的重大失误,消融于无形。
1948年12月22日,敌35军被全歼于新保安。23天后天津解放,40天后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