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64年周恩来出国访问意外受伤,贺龙引荐老中医:找郑怀贤当天见效

2024-01-31历史

在1981年10月的一个清晨,成都殡仪馆内弥漫着悲痛的氛围。成千上万的人群聚集在此,静静悼念着逝去的郑老。

他的灵堂外,一副挽联庄重地悬挂在墙头,写着:「素东将逝,蓉城惊秋悲郑老;音容宛在,亮节高风永流传。」

郑怀贤,他的母亲在他三岁时就离世了,使得原本经济状况就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维持生计,郑怀贤的父亲每天都要辛勤劳作,既当爹又当妈。

尽管生活十分艰难,他还是想尽办法为郑怀贤提供了私塾的教育。然而,1905年,郑怀贤的父亲因为过度劳累去世了,年仅八岁的郑怀贤被迫辍学回家,帮助哥哥姐姐们务农。

三年过去了,有一天,郑怀贤和小伙伴们在大树下聊天。其中一个孩子告诉大家,附近来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大汉,他的力气非常大,玩起钢叉来呼呼作响。

孩子们都很好奇,于是郑怀贤带大家一起去看看这位大汉。

「大叔,你能教我吗?」大汉同意了,并且特别喜欢这个小男孩。小男孩的学习能力也非常强,看一遍就能记住动作,因此进步非常快。

最终,他拜了一个名叫「铁臂」的武术高手为师,成为了武术高手。

孙禄堂,太极拳创始人,精通形意、八卦、太极,并在【周易】、老庄、医理等领域有所建树。孙禄堂对郑怀贤有着极高的评价,将其收为徒弟后,毫无保留地传授了自己所学。

在孙禄堂的悉心指导下,郑怀贤不仅学习了形意、八卦等武术,还掌握了跌打损伤、接骨等医术。8年后,孙禄堂劝郑怀贤:「武艺之道,应兼收并蓄,见识广博,你应当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于是,郑怀贤告别师傅,开始了他的历练之旅。他的第一站是武术人才辈出的山东,他不仅拜访了各地的武术高手,还沿途救治病人。

在一次茶馆的闲暇时光中,郑怀贤偶然听闻有人讨论一位神奇的「神医」。这位「神医」只需轻轻一抚,就能将王三的手伤治愈。

对这位「神医」的奇技,郑怀贤充满好奇,决心要找到他,向他学习。尽管他找到了这位「神医」,却遭到了拒绝。

但这并未影响郑怀贤的决心,他依旧尽心尽力地做自己的事情,并留心观察「神医」看病的手法和用药。尽管「神医」没有正式传授他技艺,但凭借自己惊人的记忆力,郑怀贤已经学到了许多奇特的药方和治疗方法,尤其是治疗骨科的技法。

郑怀贤在一天中午,遇到了一位痛苦的大爷,他决定立即采取行动救治。虽然道长当时不在,但他认为救人要紧,于是让大爷脱鞋并进行了诊断。

他不仅固定了大爷骨折的地方,还敷上了中药,并开了每天更换的药。然而,郑怀贤担心道长会因此责怪他,因为虽然他会医术,但他并没有正式学习过。

结果,道长真的知道了这件事情,但郑怀贤主动向他解释了自己的经历和想法,道长被他的善良和决心深深打动,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郑怀贤在道长的指导下,将中医理论和祖传的30多道秘方及经穴按摩相结合,他的医疗技巧逐渐得到了提高。道长不仅在医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还是身怀绝技的武学大师。

有一次,道长邀请郑怀贤展示自己的所学,郑怀贤将自己在河北跟随两位师傅所学的全部演练了一遍,道长看完赞不绝口,甚至能准确说出郑怀贤其中一位师傅的名字。

郑怀贤惊讶地问道:「师傅你怎么知道?」道长回答说:「你的功夫很像我的一位朋友孙禄堂。」

道长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从此以后,道长更是倾尽全力,将自己的医术和武术悉数传授给郑怀贤。五年后的某个夜晚,道长让郑怀贤准备酒食,两人相谈甚欢,直至深夜。

道长语重心长地告诫郑怀贤切勿自视甚高,郑怀贤在师傅的劝导中渐渐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早上,郑怀贤在桌子上发现一封道长留下的信,他已经悄然离去。

郑怀贤泪如雨下,他发誓一定要找到师傅,回报他的恩情。于是,他按照信中所述的线索,开始了漫长的寻找,遍及大江南北。

然而,遗憾的是,他始终未能找到师傅的踪迹。

在1930年,郑怀贤来到了上海,担任中华体育会的武术教员。随后在1932年,他又在西江全育师范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任教员。

在1936年柏林举办的第11届奥运会上,他成为了中国代表团的一员。一到柏林,他就深刻地感受到了德国对中国人的蔑视和讽刺,这使他决定要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

不久后,表演项目开始了,郑怀贤身穿武术服,手握钢叉登上了表演台,他手中的钢叉上下翻飞,发出的寒光让人目不暇接。

表演结束后,观众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而他却冷漠地离开了舞台。下台后,一个德国的体育官员在他的身上搜查了一番,然后惊讶地离开了。

虽然郑怀贤没有在意他的无礼,但这个官员在晚会上再次遇到了他,并通过翻译询问他为什么身无分文,但钢叉却像黏在身上一样,不会掉下来。

郑怀贤自豪地笑着回答:「这是我们中国的神奇功夫!」尽管这个官员邀请他留在德国教授中国武术,但郑怀贤婉言谢绝了。

「这是青年运动会,你怎么个老头也来参加啦?」「贺老总,你也不能算年轻人吧?」两个人哈哈大笑,拘束感瞬间消失。

贺龙在1955年的一次意外中,手指受了伤,于是他找到了中医大师郑怀贤。郑怀贤熟练地在贺龙的手指上按摩,然后敷上了中药。

第二天,贺龙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手已经完全好了,连一点疼痛都没有。贺龙非常感激郑怀贤,并向所有人称他为「神医」。

此后,郑怀贤成为了成都体育学院的附属体育医院和运动保健系的院长和主任,并在他的领导下,运动医学保健人才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有人远赴重洋来学习他的医术。

他的临床经验被融合成【伤科诊疗】和【伤科按摩术】,为医学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3年底,周恩来与陈毅一同访问了埃塞俄比亚。那天下着大雨,陈毅担忧地扶起周恩来,一起回到了宾馆。随行医生检查后,建议他立刻去医院接受治疗。

然而,周恩来却不愿错过这次访问的机会,坚称自己并无大碍,决心按照原定的行程走。然而,到了晚上,他的手伤开始发作,疼得他彻夜难眠。

尽管如此,第二天,他仍坚持完成了最后一天的访问计划,前往了索马里。在索马里的三天里,周恩来与许多人为握手,右手越来越肿,甚至在告别时,他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

当陈毅的健康情况紧急时,他的陪同人员立刻将此事汇报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立刻做出了反应,他下令周恩来立即结束正在进行的访问,回国接受治疗。

但是,周恩来提出了一个条件,他提出他需要继续执行他之前安排的1964年2月14日前往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的访问计划。

为了节省时间,陈毅在返回中国的第一时间就与卫生部进行了联系。当天,周恩来在邓颖超的陪同下,来到了301医院接受检查。

医生检查后发现,治疗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而这将会影响到之后的访问。然而,周恩来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放弃接受治疗,以便能够按照计划完成他的访问。

郑怀贤教授治疗周恩来总理的手伤,周恩来总理的决定以及背后的故事。 在得知周恩来总理受伤后,毛泽东主席第一时间指示要采取积极措施治疗。

然而,由于西医无法解决周恩来的问题,毛泽东主席建议尝试中医治疗。周恩来总理认同毛泽东主席的建议,决定飞往成都寻求郑怀贤教授的帮助。

为了确保周恩来的治疗能够顺利进行,国务院办公厅紧急通知中共四川省委,要求为周恩来总理准备治疗场所。

郑怀贤教授接到通知后,立即前往省委。在与省委书记李井泉会面后,郑怀贤教授被告知要为一位中央首长治疗跌打损伤,并且需要在省委的安排下秘密进行治疗。

这是一段关于周恩来总理的医疗故事,也体现了当时党和国家对于领导人健康的高度重视。中医治疗的决定,不仅体现了周恩来总理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也体现了他在关键时刻的决策能力。

2月7日晚,周恩来抵达成都,住进了郑怀贤所在的招待所。一进门,他就迫不及待地让人把郑怀贤请了过来。周恩来忍着痛,同郑怀贤握手,并把自己的病情告诉了他。

邓颖超拿出X光片,正要交给郑怀贤,郑怀贤已经看出了周恩来的情况。他说:「总理的伤并没有伤到骨头,只是软组织受伤不轻,又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所以出现了肿胀疼痛的现象。我刚才握手的时候就感觉到了。」

周恩来惊叹道:「郑老师医术高明,果然名不虚传!」郑怀贤笑了笑,开始在周恩来的手部按摩捏拿,经过治疗,周恩来发现疼痛已经减轻了不少。

郑怀贤为周恩来调配了中药,他自信地表示:"服用此药后,24小时内将看到效果,明天我将继续为总理治疗。"

果不其然,周恩来的手疼痛有所缓解,他终于能够安心地睡个好觉了。第二天醒来,周恩来发现手已经消肿了。下午,郑怀贤再次前来为他治疗,周恩来对他赞不绝口,并分享了自己受伤的经过,感慨如果在延安受伤时,有郑怀贤为他治疗,他的手就不会留下后遗症。

郑怀贤告诉周恩来自己已经授课和写书,周恩来非常高兴,他鼓励郑怀贤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使之惠及更多的人们。

经过郑怀贤6次的精心治疗,周恩来手伤已经基本痊愈。最后一次治疗时,周恩来感激地说:「多谢郑老师,这次治疗真是帮了我的大忙,后天的访问我又可以自信地跟人握手了。」

郑怀贤沉思片刻后,提醒周恩来每次出访都需要与很多人握手,这对他的恢复并不利。周恩来对此感到惊讶,兴致勃勃地跟着郑怀贤学习。

学习后,他试了试,发现果真如此。他扭头对邓颖超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行行业业出状元啊!」最后,郑怀贤还嘱咐周恩来,访问任务结束后,一定要回来彻底治疗。

周恩来答应了他的建议。

1970年2月14日,周恩来总理执行了16天的国际访问。在此期间,毛泽东主席得知周恩来总理的手伤已痊愈,非常高兴,并表示中国有许多独特的医疗技术,应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使用。

访问结束后,周恩来总理抽出时间来到成都,找到郑怀贤医生为自己治疗。经过7天的治疗,周总理的手伤完全康复,连以前的后遗症也一并治愈,即使下雨阴天也不会感到疼痛。

1981年,郑怀贤医生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