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为什么「诛九族」不包含小妾?看似是幸运,实则是更大的人生悲剧

2024-02-07历史

在我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中,皇帝之下, 无论是万人之上的臣子,还是普通的平头老百姓 ,都有可能因为一时不慎,导致 酷刑加身 ,甚至人头落地

很多古代的酷刑,都通过电视剧,电影等方式,为现代人所知。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凌迟,车裂。相比于这些作用于犯人自身的刑罚, 另一项刑罚则更为严酷,那就是诛九族 。

诛九族采用的手法并不骇人听闻,但它凭借牵连之广以及逃无可逃,成为古代人人恐惧的酷刑。然而,在这样一个以斩草除根为目标的刑罚下, 却有一类人得以逃脱,这就是主人家的小妾。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诛九族都杀到了姑父,姨父,姥姥,姥爷家。 为何偏偏放过和主犯最亲近的小妾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来一探究竟吧!

古代极刑「诛九族」

在封建专制年代,皇帝就是天下之主,说一不二。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形容的其实就是 诛九族

事实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类似「诛九族」这样的刑罚。秦国的商鞅变法,启用连坐制度, 最严重的叫做「夷三族」

至于三族指的是什么? 由于那个年代距离如今的我们十分遥远,而且记载中对于三族的定义也不是很清晰。于是后世就围绕主犯的亲密关系,形成了 诸多不同的说法。

在有的说法中,三族指的是主犯的父母,祖父母,兄弟,也有的说法是姥,母,父为三族。当然,出于对法律作用的考虑,更多的说法是 以父母,自己,子女为三族 。

毕竟, 这个法律出台的目的,就是为了斩草除根 。 如果只杀主犯和他的父母,兄弟,祖父母,而不包括子女,这条法律显然就没有作用了。

刚开始的时候,这条法律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然而,随着权力制度的深化,和世家大族的形成,皇帝们渐渐发现, 只杀三族,根本做不到斩草除根。

为了保障自身安全,皇帝们那是一点儿后路都不打算留, 直接把三族升级成了九族 。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是九族呢?

在古代,三和九都有 表示多 的意思。因此,皇帝们使用这两个数,代表的可不一定只是三族和九族。更有可能是和主犯有关的人全都杀掉。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 明成祖时期的方孝孺 。 这哥们属死鸭子的,全身上下嘴最硬。哪怕是京城大火,建文失踪,朱棣坐在龙椅上,让他起草诏书,他也不改自己的风格。

竟然直接在诏书上写下四个大字 :「燕王篡位」。 这下可好了,直接就惹恼了朱棣。虽然心里很生气,但朱棣还保持着一丝理智,开口给了方孝孺一次机会: 「给我改!否则就诛你九族。」

可方孝孺一点儿也不怕,张口就是一句: 「要杀就杀,诛我十族又如何!」

这可把朱棣气了个仰倒,当即下旨诛方孝孺十族。下面的官员为难了,这九族都知道是什么,可哪来的第十族啊?朱棣表示这还不简单,当即指定方孝孺的 门生故吏为他第十族。

从方孝孺的案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封建王朝到底还是人治的时代。法律是需要屈服于皇权的, 诛谁不诛谁,说到底就是皇帝一句话的事儿。

而在皇帝又没有特地提起的情况下,官员们 一般 按照法律中的明文规定来办事 。关于「诛九族」,流传最广的说法是 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从九族的定义中来看,小妾是不包含在其中的。那么问题就来了, 为什么和主犯关系最亲近的小妾不包含在九族之中呢?

这其实还要 从妾的定义说起。

小妾为何不包含在九族之中

其实从「妾」的字形上,我们就可以获知一二。「妾」这个字的上半部分并不是「立」,而是 「辛」 字省写。古文字研究专家经考察得出, 「辛」指的是行刑时所运用的工具。 因此认为「妾」指的就是 女奴隶。

但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辛」代表的是头饰。因为在古文字中, 「妾」 的用法等同于「妻」,没有什么贵贱上的不同。

但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妾」指的一般都是 地位低下的女奴隶。 同时,也引申为「 男人在妻子之外,另娶的女子。 」有时也作为 女子的谦称

在【春秋】中有这样的说法: 「妾,不聘也。」 意思指的就是,没有执行三媒六聘就进娶门的即是妾。这个意思在【内则】中也有体现,即: 「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从表面上来看,「妾」指的是犯了错的女人,而从本质上来说「妾」就是女奴隶。

中国在进入封建地主专制以后,奴隶的名字虽然消失了,但这个身份却还以其他的形式继续存在,「妾」就是其中的一种。既然本质上是奴隶, 那么妾便像家里的猪牛羊一样,是主人家的财产之一。

而「妾」的主要工作,就是伺候主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妾」的种类越来越多样。有的甚至成了男主人后院中的一员,开始承担起「传宗接代」的任务。

这时候有的朋友就会问了,我看的电视剧中,小妾经常跟正室打擂台,丝毫没看见地位有多低。 反而无论是妻还是妾,都费尽心机争夺男主的宠爱。

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然不是 这样的。 在古代,妾室一般是不能被抬为正妻的,男主人一死,轻则被发卖,重了打杀了事。就算是生下了孩子,孩子也不是自己抚养的,生下来就要放到主母手底下养大。

即使是到了民国时期,一些小妾生的孩子虽然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但还是只能对自己的生母叫姨娘,对父亲的正室叫妈。

现在的很多电视剧中还有这样一个情节,那就是小妾被扶为正室。在古代, 这样的情节是真的吗?

这样的情节是真是假 还需要看情况。 不少朝代都有明文规定:「不能以妻为妾,以妾为妻。」否则,犯了事的男人轻则被打上100棍,重则流放到偏远地区一年,两年。

从这些规定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我国古代即使是过了几百上千年,「妾」的地位都没有提高多少, 她们在本质上,依旧是主人家的奴隶,算是财产的一种,而非亲属。

既然并非族亲,那么「妾」以及「妾」的家人就不属于九族了。在诛九族中, 除非有特别的说明,也就是皇帝下旨,否则「妾」是真的可以逃过一劫。

虽说是逃过了杀身之祸,但在主人家被诛九族以后, 被留下的「妾」却称不上是幸运 。

诛九族后「妾」的下场

一般而言,「诛九族」这条刑罚又将「妾 」分为了两种 。一种是生过孩子的,另一种则是没生过孩子的。

给主人家生过孩子的「妾」,在严格意义上已经算是主人的家属。她很有可能作为少爷的生母,和主人家一起共赴黄泉。而少数情况下, 她可以被统一划归为「妾」 ,进行另外的处理

而没生过孩子的「妾」,则会被作为主人家的财产, 和仆从一起被发卖出去 。她们的去向可能是别的权贵家里,也有可能是烟花之地。

在这些地方, 她们活的时间都不会太长久 。有的被打杀了,有的则是染上了病,被直接扔到乱葬岗去。

相比这些「妾」,另一类则更加幸运。他们或者是因为年龄大,或者是其他原因,导致实在卖不出去。这时候就会被人贩子带到全国各地, 卖给娶不上媳妇的普通平民 。

而这些「妾」在遇上天灾人祸的时候, 就是最先死亡的那一批

结语

中国古代 说到底还是个集权的社会 ,上层的权贵阶级穷奢极欲,妻妾成群。底层的平头老百姓要是遇上了灾年,就算是卖儿卖女,也是饭都吃不起。

在这样的社会情况下,「妾」的来源自然是 不言而喻 。在穷人眼里,即使是社会地位低又怎么样,能活下去才是第一。 殊不知,就这样跳进了火坑。一辈子都是个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