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三大起义总指挥的最终结局:一人被授衔元帅,其余二人让人唏嘘

2024-01-27历史

1927年,蒋介石背离了革命的初心,开始和封建资产阶级为伍,发动了惨无人道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惧的笼罩之下,处于「萌芽」时期的共产党意识到了军队的重要性,于是共产党开始尝试在不同城市进行武装起义,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中共接连发动了三次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这三次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给中国未来革命发展道路提供了思路,建立了属于中共自己的革命武装队伍。意义如此深远的三场武装起义一定和总指挥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大起义中的总指挥都是谁?他们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

秋收起义:卢德铭

提起卢德铭,大家可能会有一点陌生,他来自四川自贡,在上完中学之后,考取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第2期步兵队伍里的学生,在学校表现优异,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员,1925年9月从黄埔军校毕业之后,留校任政治部组织科科员。1925年11月,周恩来来到了黄埔军校,组建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虽然叫做国民革命军,但是军队中的人,大部分都是中共党员,叶挺任团长,卢德铭任独立团2营4连连长,同国民革命军一起,开启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

1926年5月,叶挺带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出兵湖南,和湖南北洋军阀吴佩孚作战。6月2日,卢德铭虽然没有得到上级的指示,但他主动掌握战机,率领2营2连全员出击,追赶敌人,攻占了攸县。叶挺也经常夸赞卢德铭「战功都是大家努力得来的,比如这次攸县的占领,是卢德铭在指挥我,不是我在指挥他。」

在之后的醴陵、平江战役中,卢德铭带领4连绕到了敌人的背后,冲向敌人的薄弱环节,对敌造成夹击之势,在「混乱」之中歼灭了敌人的力量。因为卢德铭屡建奇功,被授予优秀军事指挥员的称号。

叶挺带着独立团一路北上,先是占领了湖南长沙,接着又冲向了武汉,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在武昌成立警卫团,党中央军委根据叶挺的建议,决定帮助张发奎组建总指挥部警卫团,派卢德铭任团长。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毛主席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将卢德铭从武昌调往江西萍乡,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卢德铭率领起义部队第一团从修水西门出发。10日,第一团攻下朱喜厂,占领了平江县龙门厂。就在所有的军队都沉浸在喜悦的氛围中的时候,起义部队的邱国轩部趁机叛乱,在第一团路过金坪攻打长寿街的时候,邱部突然袭击,第一团腹背受敌,牺牲200多人,团长钟文璋始终,被迫向浏阳转移。14日毛主席在浏阳上坪召开第3团干部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想法,通知起义军的三个团到浏阳文家市会师。到了晚上,毛主席在里仁学校的的一间教室开展会议,会议上,毛主席坚持放弃攻打长沙的想法,从根本上扭转全局,保留和壮大革命力量,向反动派开展更有利的进攻,卢德铭积极支持毛委员上井冈山的想法。

最终为了不暴露目标决定分三波进入,23日天刚蒙蒙亮,部队从芦溪宿营地沿着泸溪河走往徐家山,一开始都在计划之内,突然后续部队卡在了山口岩和白泥岭之间,苏先俊部队中了军阀的圈套,遭到突然袭击,一场交战之后,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卢德铭听到枪声之后,担心苏先俊的部队,也担心毛主席的安全,于是带着自己的部队去掩护后续部队,和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恶战,最终部队冲破了敌人的防线,成功保留了后续部队的力量,但是在这次战争中,卢德铭不幸被敌人的子弹中枪,当场牺牲,在上午8点,村民们得知了卢德铭的牺牲,就像是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嚎啕大哭。

毛主席在得知卢德铭牺牲之后,悲痛不已说道:「还我总指挥,还我卢德铭」那年,卢德铭才22岁,在青春最美好的日子里,卢德铭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党和革命。

南昌起义:贺龙

八一南昌起义的实际领导者是由周恩来、张国焘、李立三、恽代英、邓中夏、谭平山、叶挺、贺龙等人组成,差不多是清一色的共产党人,然而担任这次指挥的却是贺龙,这其中不免让人觉得有一丝丝好奇,中共一把手都在线的南昌起义,为何会选择贺龙来做总指挥?

贺龙虽然出身在旧式军队之中,但是他一直以来都在关心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出生在湖南省桑植县的贺龙,从小就知道贫穷大众的生活,地主惨无人道的行为一直是他童年时期的阴影。贺龙在1914年就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反革命斗争,曾经三次入狱,但是丝毫不悔。

1926年夏天,他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成为北伐军中著名的左派将领。随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革命转入低潮,贺龙更是选择了站在中国共产党和工农大众这一边,再结识了谭平山之后就加入了共产党。

为了抵抗国民反派对中国共产党的迫害,中共决定集合自己掌握的国民革命军,准备在南昌发动起义,在起义之前,贺龙、周恩来、周逸群就进行了谈话,贺龙表示自己愿意听从共产党的命令,听完之后,周恩来就表示想让贺龙担任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听到这里,贺龙急忙摆摆手,他认为自己的资历太浅,不能担任总指挥。周恩来听完哈哈大笑,对着贺龙说:你刚才还说,听从中共的安排,怎么第一个命令,你就拒绝了。贺龙听到之后也跟哈哈哈大笑,便答应了周恩来的请求。

7月31日,「砰砰砰」三声清脆的枪声,划过了南昌的夜空,起义开始后,最先打响的是战斗是贺龙的第20军第1师。贺龙带领部队先占领了朱培德的营地,因为一旦朱培德的营地被占领,其他营地很快就会土崩瓦解。叶挺指挥的24师,首先歼灭了驻天主堂的第6军第53团,接着顺利地歼灭了敌3军第23团和第24团,并占领了敌卫戍司令部。缴获库存枪械 1000 多枝,并打开监狱,解救出100多名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起义军全歼城内守敌 3000 余人,缴枪5000余支,占领了南昌城。

广州起义:叶挺

叶挺出生在广州惠州的一户农民家庭,叶挺在儿时的时候,就被启蒙老师教育,做人要挺身而出,拯救中华之翼,在启蒙老师的影响下,叶挺有了拯救万民于水火中的愿望。在校园中的叶挺,不但热爱学习,还关心时事,在【新青年】发表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抒其「振污世,起衰弱」之志。短短的一句话,表达了叶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渴望中国重振旗鼓的决心,后来从苏联归来的叶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自己辉煌的革命生涯。1925年,叶挺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参谋长,后来被任命为独立团团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在1927年12月,叶挺被任命为广州起义的总指挥。

1927年12月11日凌晨,广州城里突然传来了三声炮响,三颗耀眼的信号弹划过了天空,由叶剑英领导的第四军教导团书香行动,兵分三路,分别从广州的沙河、公安局、观音山等军事要地出发,这次起义除了有军队之外,还有一些民间自发的警卫团的农军部队,这些民间的组织都是由广州的工人组成,有缝衣服的、打铁的等等,虽然他们都没有经历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凭着对中共的信任和对革命的向往,这些工人手无寸铁,依旧可以冲向敌人。

在暴动的那天夜里,这些工人临时组成了赤卫队,听从叶挺总指挥的安排,叶挺看到工人同志参与战斗的热情,非常感动,特意给这些工人发放了武器,到了暴动的那天夜里,赤卫队左等右等都没有等来送上武器的士兵。这时候,突然来了一个提着菜篮子的妇女,走到赤卫队身边,问赤卫队的同志,要不要买菜,说完之后,妇女拨开了土豆下面的手枪,赤卫队同志看到手枪之后,立刻明白了这对妇女的意思,拿过妇女的篮子,回到了赤卫队的营地,打开之后发现里面只有两支手枪,几只手榴弹。

当时笼罩在白色恐惧下的共产党并没有足够的军事储备,单单是这两把手枪、几只手榴弹还是费尽心机才送来的,收到武器之后的赤卫队并没有泄气,这些工人同志反而拿起了自己「吃饭」的武器:铁尺、木棒、菜刀等,勇敢地加入了战斗,和叶剑英领导的第四军一起,以势不可挡的气势,冲进了广州城里,不惧怕国民党军队的镇压,甚至不惜肉搏的精神,在短时间内占领了公安局、沙河等地,不到半天,就占领了广州绝大多数的城市。在大城市里建立了工农兵民主政权-广州苏维埃政府,书写了中国版的十月革命,给当时的中共带了很大的振奋,在广州苏维埃政府里,颁布了【广州苏维埃宣言】。起义军获得了空前的胜利,整个城市充满着喜欢的氛围。

可惜好景不长,广州国民党在第一天失败之后,同帝国主义勾结,再次对起义军进行了镇压,国民党带着国外最先进的武器,镇压起义军,一时间广州城里硝烟四起,枪炮横飞,大街小巷都是国民党军队的身影,面对国民党的镇压,赤卫队仍然坚守在阵地,丝毫没有畏惧国民党的枪炮,由于国民党的支援不断,这些起义军还是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在敌人的不断支援之下,广州起义不幸失败。

广州起义失败之后的叶挺,决定和中共一起为新中国寻找新的出路,在抗日战争中,叶挺又再一次被任命为第四军军长。顾祝同和上官云相发动的「皖南事变」中,前去谈判的叶挺无端被扣押,后来被关到了重庆,接受「军法审判」,在被关的五年时间里,叶挺不惧国民党的威逼利诱,而是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在狱中做了【囚歌】明志,要「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直到1946年3月,在中共的努力下,叶挺才获得了自由。还没来得及享受自由的空气,在4月8日,叶挺乘坐的通往重庆的飞机不幸失事,一同乘坐的王若飞、博古和邓发等中共党员都不幸遇难。

叶挺遇难之后,举国悲痛,毛主席为他写了题词:为人二十,虽死犹荣。陈毅更是接下文章【哭叶军长希夷同志】纪念自己的战友。叶挺虽然去世了,但是他与国民党斗争的精神,我们永远都记得。

这三次起义尽管结局不同,但是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力量,正是这三次起义的尝试,中国共产党才慢慢摸清了自己的道路,中国才慢慢实现了光明,在这三次起义中,看到了先辈们的伟大,可是他们当时的困难与迷茫,我们无法感同身受,正是因为先辈们的不断奋斗与尝试,我们才迎来了现如今崭新的中国。

正是这三次起义的尝试,中国共产党才慢慢摸清了自己的道路,中国才慢慢实现了光明,在这三次起义中,看到了先辈们的伟大,可是他们当时的困难与迷茫,我们无法感同身受,正是因为先辈们的不断奋斗与尝试,我们才迎来了现如今崭新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