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3万红军在乌江遭遇30万国军,19岁小战士献计,让毛主席赞叹不已

2023-12-10历史

1935年1月3日,毛泽东率领的军委纵队行至乌江边,他一手叉腰,一手指着横跨乌江两岸的特殊浮桥称赞道:「真了不起,我们工兵就地取材,用竹筏架成这样的桥,世界上都没有。」

随后,毛泽东跟随部队,踏上浮桥,行至浮桥中段,他停了下来,站在桥上用力晃动几下。

但见浮桥稳固如山,难以撼动,毛泽东再次感叹道:「红军之中有神人呀。」

要知道乌江是天险之地,两岸悬崖耸立,难以攀登,加上江流湍急,河宽200余米,以至千百年来无一条大桥横跨其上。

但红军却能在短短3日内,集思广益,齐心协力,打造出一条浮桥,征服了乌江天堑。此举促使红军主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长征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谁能想到,提出用竹筏制作浮桥的人,竟然只是一位名叫石长阶的19岁红军小战士。

这石长阶是何许人也?竟能想出让毛主席都赞叹的妙计,他后来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一、小红军出妙计

石长阶是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在参军之前,他念过几年私塾,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大局观念。

后来,他受到先进思想的影响,年纪轻轻,便入伍参军,跟随红军闹革命。加入红军后,石长阶因为动手能力强,脑子灵光,被分配到了工兵连。

当时的红军实力薄弱,装备不齐,被国民党数次围剿,只能不断转移阵地,开启长征之路。小工兵石长阶和队友们,也跟随大部队向西北行军。

1934年底,惨烈的湘江战役结束后,石长阶跟随红军连续行军一个多月,抵达贵州猴山,疲惫的将士们获得短暂的休息时间。

敌军的追杀,长期的奔袭,粮食的不足,让石长阶这样的年轻战士吃尽苦头。但他们内心坚定,不喊苦、不叫累,咬着牙齿挺下去。

12月31日,石长阶和队友领到了组织分发的粮食、猪肉和盐巴,稚气未脱的他们短暂忘掉战争,抛下生死之念,开心地与当地百姓一起庆祝新年的到来。

联欢会结束后,劳累许久的工兵连战士刚睡下,紧急集合的军令便将他们唤醒。石长阶打了个激灵,迅速收拾行囊,前去集合。

石长阶所在的工兵连接到任务,要连夜赶往50公里外的乌江。石长阶虽不知道任务是什么,但只要组织有需要,那便向前冲就好。

夜色浓浓,寒气逼人,正在赶路的石长阶等人心中略有担心。因为自从湘江战役后,他们工兵连的诸多工具都丢了,如今手里只剩下砍刀和铲子等工具。

没有装备,势必会影响任务的执行,他们不怕死亡,就怕辜负组织的信任。

石长阶等人行到乌江时,才知道这次工兵连的任务是要想办法横渡乌江,为中央红军开辟跨过乌江的渠道。

在短暂的休憩中,石长阶了解到在他们到来的前一天,红一军团第2师第4团团长耿飚和政委杨成武带领的先遣部队,化装成盐商,已提前到乌江河边的渡口侦查情况。

团长通过一位经常前往乌江北岸的老船工口中得知:

黔军已提前烧毁或打沉乌江周围的船只,且渡口对面留有一个连的兵力把守,离渡口不远处的庙里更是驻守着一个团的兵力。

时值寒冬,冷风呼啸,浓雾弥漫,难以查看对岸敌情。团长下令向对岸试探性的开火,枪声一响,敌军马上反击。一番测试,团长记下了敌人的火力点。

黔军

认真思考后,团长和政委等人决定组织突击队,泅渡乌江。强渡任务安排到第三连连长毛振华身上,由他带领7名水性好的士兵执行。

任务有二,其一是泅渡过江,为中央红军主力部队打通前进道路;其二是拉一条缆绳过江,以便在江上架桥。

乌江之水,冷如寒刀,天空之中,又下着小雨。身着单衣的战士们,在喝过一碗暖身酒后,便手提驳壳枪,头顶手榴弹,噗通几声,跃入了江水中。

只见在接近零度的乌江中,战士们牵着一根缆绳,串连一起,鱼贯游向对岸。然而没过多久,对岸敌军便发现了他们,敌人开枪射炮,试图杀死泅渡的红军战士。

在敌军猛烈的炮火攻击下,缆绳被炸断,战士被打散。连长毛振华无奈地下令撤退。一名福建籍战士,在返回途中牺牲,被无情的江水吞没。

眼见泅渡不成,团里决定趁着夜色,组织18名战士,乘竹筏偷渡,以此袭击对岸敌军。

江水湍急,没多久,两只竹筏便被急流给卷回岸边,另一只竹筏上的毛振华和4名战士却不见踪迹,消失于江中。

两次渡江未果,让全团上下焦虑不已。要知道追击红军的国民党大部队,离乌江只有100公里了。时间就是生命,再想不出过江之法,红军可能会被歼灭于乌江。

危急时刻,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带领着石长阶等工兵连战士,赶到乌江,助力红4团。

工兵连中,有许多能人志士。连长王耀南,出身鞭炮世家,精通挖洞爆破,后在瑞金的红军大学学会了架桥技术。红军过于都河的「长征第一桥」,便是他带来工兵连战士搭建的。

此外,曾在日本留学、现任瑞金大学教员的何涤宙亦是桥梁专家。可两大专家来到乌江岸边时,不由得皱起眉头,担心万分。

因为乌江湍急的水流约有4米每秒,按当时的技术,在这样流速的河水中搭建桥梁是不可能的。

再加上红军的辎重装备早已丢失,即便水流速度满足,他们也没有搭桥的材料和设备。

何涤宙

王耀南立在乌江边,拿出自己的小酒壶,喝上两口,他想借助酒力想出渡江之法。

连长在思考之时,石长阶也转动的大脑,自小生活在江边的他,突然灵光一现。

他急忙跑到王耀南身边,轻轻地说道:「连长,我有一个办法,不知道行不行得通?」

王耀南立马来了兴致,「长阶,把你的办法说来听听。」

原来石长阶小时候经常用竹子做成篾绳,这竹篾在水里泡的越久越扎实。

乌江边上,竹林遍地,他提议可以砍下竹子,做成竹篾,再将竹子制成竹筏,最后用竹篾将竹筏串连在一起,便可以制成一座浮桥。

王耀南闻言大喜,拍了拍石长阶的肩膀:「好小子,这个方法好,咱们就这么办!」

不管是在什么场合,遇到什么困境,都要多动脑,勤思考,总会找出破局的思路。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王耀南当即让工兵连的战士行动起来。

二、赤子舍身报国

时间紧迫,王耀南带领着战士冲入竹林,挥刀就砍,咔咔的砍竹声与乌江的湍流声交相呼应。

忽然,石长阶对着大家喊道:「同志们,这竹子不能随便砍呀,得分清公母才行。」

战友们听到石长阶这个小孩子的话,皆是一笑,竹子还分什么公母呀?小孩子就是小孩子,现在可不是闹的时候。

眼见战士们没有听进去自己的建议,石长阶赶紧找到连长王耀南,气喘吁吁地说道:「连长,这竹子真的要分清公母,公竹子砍了没事,母竹若是砍了,来年就不会长竹子了。」

王耀南一听顿时明白了,这些竹子可是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作物,若是把母竹都砍光了,百姓将难以活下去。

王耀南当即安排石长阶和其他当过篾匠的战士,去教大家分别竹子的公母。

分辨公母竹的方法很简单,抬头往上,观察第一个长出枝杈的竹节,如果只有一根枝杈便是公,若有两根便是母的。此外,母竹的周围,会有许多小竹笋长在地面上。

王耀南安排宣传队,提着装有石灰水的小桶,和战士们一起,将母竹给标记出来。

在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的危机情况下,红军还能时刻想着老百姓,仁义之师自然可得民心,得民心后天下亦不远了。

战士们将砍下的竹子拉到江边,用火将竹子的一头烤弯,再将烤好的竹子并排放。

然后用几根没烤过的竹子横放在并排的竹子上,最后用竹篾将之固定成一个整体,一个竹筏便制作成功了。

竹筏做成后,他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新竹做的筏太沉,刚放入江中便浸没在水下,更别提载人了。

王耀南

王耀南立马让人将三个竹筏叠起来,以此增大浮力。浮力解决了,但此法加大了对竹子的需求,也增加了砍竹子的人力。

眼见距离中央红军渡河的时间只有20个小时,王耀南知道再这样下去肯定完不成搭桥任务。

于是他便领着部分士兵,来到附近的村子,准备花钱请村民帮忙一起砍竹。

村民得知红军是来赶走黔军的,久经压迫的他们纷纷表示可以义务帮忙,并且还自发召集了更多的村民前来相助。

在百姓的帮助下,工兵连决定在江面上拉起一根竹绳,以此为桥轴,再用竹绳将竹筏一个个绑在一起作为桥脚,每对桥脚中间铺上两根枕木,每隔一个竹筏则加一个石锚。

然后将竹筏牵引到竹绳中间,将之固定起来。最后,在竹排上铺起木板,一座简易浮桥便算完工。

计划完成,迅速行动,但竹筏刚下水时,对岸的敌人便发起了攻击。猛烈的炮火中,不断有战士被击落江中,遭江水冲走。

石长阶亦在其中,他为了更好固定住竹筏,不顾危险,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中。中弹的石长阶,用尽自己最后一丝力气,将竹筏拦住,才没让架好的一段浮桥被冲走。

冰冷的江水、严重的伤势折磨着石长阶,他抬了抬眼皮,看到乌江上那座特殊的浮桥稳稳地卧在水面上后,顿时松了一口气。

他完成了组织交代的任务,他们连队完成了这次使命,即便是自己牺牲了,亦是值得的。

这位年仅19岁、聪明伶俐的小战士,就这样光荣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三、渡江激战,开启新篇

为了掩护搭桥的工兵,红4团的领导决定带领战士,乘着剩余的竹筏向对岸发起猛攻。

炮声响起,震耳欲聋,敌人与红军打得不可开交之际,却没料到自己的阵地里已潜入了几个红军战士。

前一天偷渡之时,消失的毛振华和战士没有牺牲,而是被冲到了离渡口对岸几公里远的下游。

过岸之后,毛振华领着几名战士,摸到了黔军阵地。他们发现了敌人的一个碉堡,但对岸的红军战友还没动静,所以他们没有轻举妄动,而是静静地潜伏着。

寒风刺骨,冰雨击面,疲惫饥饿,各种困难席卷而来,但他们几人坚持住了。第二天上午,他们听到炮声响起后,便知道时机来了。

毛振华几人如天将神兵,突然杀出,迅速清理掉碉堡的敌人,并把重武器调转方向,射向黔军阵地。

红军那边,神炮手赵章成连发三炮,炮炮皆击中敌人的火力点,在内外夹击中,黔军被迅速击溃。

就这样,中央红军通过石长阶等战士搭建的浮桥,成功渡过了乌江,长驱直入,来到遵义。

结语

随着遵义会议的开启,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中国革命从这一刻起,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浴火重生了,红军这把尖刀也更为锋利,最终成为消灭侵略者、赶跑反动派的有力武器。

倘若红军无法强渡乌江,倘若没有石长阶这样肯动脑筋、不畏牺牲的战士,这场决定党生死存亡的重要会议不可能顺利进行。

「便行天下路,难过乌江渡,隔岸能答言,相逢在何年。」天险乌江,最终还是被红军征服了,被像石长阶这样可爱、勇敢、无畏的战士战胜了。

和平来之不易,享受岁月静好的同时,我们要铭记为守护盛世而牺牲的烈士们,我们要感恩为和平付出血与汗的英雄们。

向石长阶烈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