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淮海战役,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刘帅罕见两次误判

2023-12-30历史

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中原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的率领下,以14万兵力包围了前来淮海战场增援的黄维第12兵团12万人马。黄维兵团,包括国民党第18军,第10军,第14军和第85军,共辖10个师12万人。全械的美式装备,其中第18军更是王牌军。

1948年11月24日,刘陈邓致电中央军委和华野粟裕:「昨夜出击,正面顽强抵抗,结果黄维全线动摇,刘峙令其向东南突围,刻敌已将浍河以北主力全部退过南岸,其突围未逞,全部在南坪集东南纵横二十里地区被我合围,极为混乱,正激战中,估计三天内可能解决战斗。」

我们来看看当时中野的6个纵队加从华野归建的第11纵队,总兵力为140913人,各纵队实有兵力如下:

杨勇第1纵队:17915人。

陈再道第2纵队:15521人。

陈锡联第2纵队:17724人。

陈赓第4纵队:31695人。

王近山第6纵队:21644人。

秦基伟第9纵队:20755人。

王秉璋第11纵队:15659人。

然而,刘陈邓低估了黄维的实力,11月27日下午五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再次致电中央军委,电报中说:「迄此刻止,我军已将黄维兵团压缩在双堆集附近十余村庄……廖运周率部今晨在战场起义(三天内不公布)……已局部有向我投降者,全部战斗至迟明日可以解决。」

虽然,廖运周的110师举行了战场起义,也提供了部分火炮给中野。但是,中野还是实力不足,面对着美式装备的黄维兵团,缺乏攻坚的重武器,进攻部队损失巨大。

战至11月28日傍晚,「刘陈邓」已知之前的判断有误,一边下令各纵队放缓节奏,要集中火力逐点攻克,一边向军委报告说:「须十天左右才能完成,原来根据敌人总突围和廖师起义的情况,估计可以迅速解决战斗,此种情况业已改变。」

结果苦战数日,中野将士付出了巨大牺牲,仍然进展缓慢,刘帅被迫发电报请求华野派兵支援。

粟裕从华野本已紧张的兵力中分两批抽调部分兵力,增援中野,并派参谋长陈士榘亲自前往双堆集前线,在受领任务出发之前,粟裕特地交代道:华野所有参战部队,在双堆集战场上缴获的武器装备,一支枪一粒子弹也不留,全部交给中野。

两批增援部队,包括五个野战纵队:第7纵队、第13纵队、第3纵队、第11纵队和鲁中南纵队,以及特纵重炮部队。

在得到华野第二次增援以后,特别是华野的特纵支援到位后,两大野战军又联手攻击了六天六夜,直至1948年12月16日,才把黄维兵团的四个军加一个快速纵队,共计10万余人全部消灭。

作为学院派代表的刘伯承元帅,足智多谋,却在一场战役中两次误判形势,实在罕见。说明当时中野由于缺乏重武器,兵力不足,长期被国民党的重兵围困,战争仍处于弱势,仍以游击战为主,所以刘帅缺乏大兵团正面作战的军事能力和经验,对敌我双方的实力都不能做出正确评估,导致误判。

因此在双堆集战后,刘陈邓在给军委的报告中,检讨了中野在战术和装备上的不足之处,总结说明道:「战后各纵一致感觉中野不充实,以不能独歼黄维、增加华野过大负担为憾!」

中野经此战役之后,将黄维兵团的重装备全部收入囊中,队伍得到了补充,到渡江战役前,已发展成为约30万人马的强大野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