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朱元璋下葬过程到底是什么样?看看明史就知道了,答案令人震惊!

2024-06-08历史

1398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于南京逝世,结束了他传奇而丰功伟绩的一生。即便在身后他也没有选择平静地退出历史舞台,展现出坚定的意志。

在崇祯皇帝去世之际,他遗留了一份遗嘱,恢复了旧时的人殉制度。葬礼当天,南京城内所有13座城门同时开启,举国上下为之丧心痛绝,数十位妃嫔在同一时刻被灌注水银殉葬。直至千年之后,朱元璋的陵墓重新见光,人们方才窥见【明史】所记载的那场令人毛骨悚然的葬礼。

一、朱元璋恢复人殉

【明朝小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太祖去世后,宫中的侍卫们都被送去陶制葬具。」

这一举措开启了明朝的殉葬制度,其实自两汉以来,人殉制度便已经很久没见到了。殉葬一直被视为令人厌恶的行为,这是因为自汉朝开始信奉「儒家」治国理念后,人们便对「礼」赋予极高重要性,而人殉明显是违背了「礼」之道的。

自元朝开始统治以来,蒙古人患有殉葬的风俗,因此人殉风气再度盛行。相传成吉思汗逝世后,约有2000人为其殉葬,但随着元朝的建立,忽必烈推崇汉文化,导致殉葬风俗大幅减少。

然而,当事情牵扯到朱元璋这一人时,他提出了要求在他去世后有人殉葬的要求,尽管并未明确阐明理由。值得注意的是,他恢复了这一被社会所唾弃的习俗。或许这与他自身的背景有关,朱元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人,相反,他是一个从底层艰难奋斗起来的人,对于所谓的「礼仪」并不十分在意。

在明朝末年,临近朱元璋去世之际,洪武三十一年,他发布命令要求所有曾侍奉过他的几十位妃嫔一同下葬。然而,具体的人数却众说纷纭。郑晓在其记载中提到:「太祖的陵墓里葬有不确定数量的妃嫔,如今陵前祭祀处摆放着四十六张桌案,有些桌上摆着东西,有些则空无一物。」

朱元璋至少安葬了46名陪葬者,是明朝历代君王中陪葬人数最多的。

殉葬的人也会得到一定的补偿,不会白白献出生命。例如,在朱元璋逝世后,建文帝和永乐帝都向其家属提供抚恤待遇。有些女性家属还被封为官员,并获得了世代传承的特权。据记载,像张凤、李衡等人作为锦衣卫的百户,享有世袭俸禄,被尊称为太祖朝天女户。

这些女性为了皇帝的殉葬被称为朝天女,虽然在身亡的是她们,但享受俸禄的却是她们的家人,这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举例而言,明仁宗的郭贵妃生下了三位皇子,按照礼仪并不需要殉葬,然而郭贵妃却「自愿」选择了殉葬,其中或许隐藏着更为深刻的原因。

二、人殉的方法

在朱元璋恢复殉葬制度之后,史料清楚的记载殉葬的残忍,以及对于那些女性的被逼无奈,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李氏朝鲜】所记载的是,被选为「朝天女」的女性会被集中带到一个宫殿里,她们清楚自己的命运,于是宫殿内哀嚎声四起,场面十分悲惨。

在太监的监督下,她们会主动站在凳子上,将头低垂到白绫上。接着锦衣卫进入房间,一个接一个地踹掉所有的凳子,随着这个过程,哭声逐渐停止。如果有人不配合,锦衣卫将直接进来提供帮助。

朱元璋逝世后,朱允炆根据他的遗愿下令将未生育过孩子的妃嫔一同埋葬在后宫。这一事件造成朝廷内部的巨大动荡,不仅所有妃子都哭得声嘶力竭,就连众多大臣也感到震惊不已。一些官员趁机行贪赃枉法之事,保护了一部分妃嫔,使她们得以幸存。

而有的已经生育过的妃嫔,则因为得罪了官员,甚至被强行殉葬。

她们一旦被认定为朝天女,就再也无法挽回。她们以白绫为号被记录在史书中,而那些下令的太监和锦衣卫,展示了人性的可怖。

朱元璋的陵墓被发现后,历史学家进行了分析,推测有些妃嫔并非被悬吊而死,而是通过向其体内注入水银的方式以确保尸体长期保持不腐不朽,最终与皇帝合葬。具体如何实施水银注射呢?当人死亡后,口舌会因肌肉收缩而紧闭,因此明朝的太监们设计出一种独特的方法,将死者"救活"。

被选中加入殉葬仪式的妃子,在殉葬仪式当天,每位妃子都被赐予一杯安眠茶。待她们饮下茶后昏昏沉沉入睡,此时太监们便打开她们的头颅,注入水银。待水银灌注完毕,再将妃子的头颅缝合,然后再次进行埋葬。

在这个过程中,妃嫔已经默默无闻地死去。她们唯一等待的,便是去陪葬朱元璋的命运。观察朱元璋所陪葬者,可以看出人殉确实是一种残忍至极的手段,是对皇权的具体体现。妃嫔难道不是人吗?普通百姓难道也不是人吗?因此,看到这一切,令人不禁心惊胆战。

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样,所谓的殉葬「自愿」,实际并非真正自愿。在明朝,宫人殉葬被确立为一项制度,是皇帝和群臣共同商议确定出殉葬名单,一旦确定即不可更改。换言之,殉葬对象的决定完全掌握在皇帝和掌权大臣手中。

反映在明朝妃嫔殉葬背后的是她们深深的无奈,这种无奈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束缚,更是心灵上的禁锢。进入宫廷时年轻的她们已失去自主权,即便面临着殉葬的命运,很多人甚至没有表现出反抗的意愿。

明朝时期压迫妇女,主张婚姻一夫一妻制,认为寡居妇女不得再嫁,甚至支持以身殉夫的观念。

有多少女子是真心的呢,我认为并不多。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朱元璋重新实行人殉制度,实际上是在对社会进行残害。

三、明英宗废除人殉

在殉葬的宫人中,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曾侍奉在皇帝身边的宫女,第二类是皇帝的妃嫔,第三类则是被赐予进献贡品的贡妃。

外国进献的贡妃以高丽为主,自朱元璋时期起,历代君主都有进行人殉的习俗,甚至地方藩王也广泛实行这一制度。

比方说,明宣宗在陪葬的妃嫔中共有七人。其中,有一位名叫郭爱的宫女,她进宫不到一个月便被选中成为陪葬之人,她临终前的哀叹令人无不心生怜悯。直到明英宗时期,这一事件才得以解决。在明英宗离世之前,他颁布遗诏,决定废除陪葬制度。

当时在明朝,这一举措是符合民心、符合天意的,获得了所有大臣的支持。这也正说明了,明朝的人殉制度从根本上就不受欢迎。至于明英宗废除人殉,首要原因在于他注重夫妻感情,与钱皇后情意绵绵,因此不愿意在自己去世后,让钱皇后殉葬。

明英宗在处理景泰帝妃嫔之际,曾经有预兆。对于景泰帝的后宫汪妃,明英宗认为她曾经悉心侍奉自己,因此在景泰帝去世后,汪妃成为唯一一个被明英宗免除殉葬命运的妃嫔。

明宪宗在明英宗逝世后,再次决定废除了宫殉的制度,并为太祖所开启的人殉制度画上了终结的句号。#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