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蓝玉本应晋封梁国公,朱元璋却将梁改为凉,蓝玉:看来必须造反了

2024-07-26历史

蓝玉本应晋封梁国公,朱元璋却将梁改为凉,蓝玉:看来必须造反了。明朝开国功臣蓝玉本该封梁国公,地位仅次于诸侯王,享有相当尊荣。谁知朱元璋竟悄悄改了个字,将"梁"改为"凉",地位大跌一级。蓝玉实在过意不去,直言自己"不堪太师耶"。这究竟是何原因?蓝玉与朱元璋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龃龉?明末竟出现如此冲突,朝野是否暗潮汹涌?

功勋卓著的青年将领——蓝玉

讲起蓝玉,这个名字在明朝开国之初可谓响当当、红红火火。他从一个寻常将士一步步打拼上位,最终成为了明朝最年轻、最耀眼的功勋大将。

蓝玉原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他自幼聪颖好学,在常遇春麾下先是跟班做事,渐渐磨砺出了过人的军事天赋。朱元璋起兵伐明后,蓝玉就一直追随常遇春征战沙场,屡建奇功。比如在平定宁远地区时,蓝玉亲率精锐突破重围,逼退了元军主力;再比如攻打山西时,蓝玉骑射神勇,连破数个城池;又比如征讨四川,蓝玉部曲出奇制胜,将反元势力尽数歼灭。这一连串的战绩,使蓝玉在军中小有名气。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蓝玉的军功愈加彪炳。他随傅友德统帅远征四川,又与徐达并力消灭北元残余;紧接着又作为沐英的副将,征服青海和云南。尤其是在平定西北边陲的那一役,蓝玉以高超的军事指挥力,率兵趁暴雪疯狂突袭,一举摧毁了北元主力。这一战功,几乎可与霍去病平起平坐,朱元璋当即拜他为永昌侯,并赐丹书铁券。

豢养私兵、胡作非为引起朱元璋不满

蓝玉虽然军功赫赫,可谓是明朝最年轻最有为的将领,但他的品德操守却令人咋舌。【明史】对他的评价是"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假子,乘势暴横"。

首先是蓝玉豢养大量私兵。他不但在本部安插了许多假冒纳征的"庄奴",还在各地建立了私人武装力量。这在当时朝野是极为罕见的,完全有违军纪国法。

其次是蓝玉对百姓横行霸道。有一次,他竟然直接占用了东昌府的民田。当地官员奉命前来查问时,蓝玉不但不知悔改,反而大发雷霆,将御史驱逐出境。更有甚者,他还亲自率领私兵,摧毁了明朝边境的一座重要关隘。

面对蓝玉的这些无理作为,朱元璋虽然勃然大怒,但出于无可奈何,只得先行警告而已。原因是蓝玉乃是开国有功大臣,而且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形势尚且艰难,朱元璋不得不容忍蓝玉的跋扈行径。

蓝玉的祸根却不仅于此。在平定北元之役中,蓝玉更是做出了一桩惊世骇俗的暴行。据说当时蓝玉正率军在漠北追击北元残余,不料却发现北元皇妃和众多宫女躲藏在荒村之中。蓝玉见状便生邪念,不但强行掳走了北元皇妃,更是将她摧残至死。

这一骇人听闻的行为,自然令朱元璋大为震怒。朱元璋原本想重赏蓝玉,晋封他为高贵无比的梁国公爵位。但因此暴行,朱元璋惩罚性地将"梁"改为了"凉",从此令蓝玉蒙羞万分。

北伐有功却贻祸于身

关于蓝玉在平定北元之役中的所作所为,朝野上下流传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版本。

一种说法是,当时蓝玉率领15万大军直扑漠北。他命人暗中探视北元君臣的踪迹,终于发现他们藏身于捕鱼儿海之地。于是蓝玉乘着飞雪的掩护,亲率精锐在黎明时分发起了突袭。北元军队受到惊扰,阵脚大乱,蓝玉更是英勇冲锋在前,杀得北元军队溃不成军。就这样,蓝玉一举摧毁了北元的根基,彻底扫清了明朝的后患。

另一种说法则大相径庭。当时蓝玉在漠北追击北元残余,偶然间发现了北元皇妃和宫女们的踪迹。蓝玉见北元皇妃容颜绝世,不由心生污念,竟将北元皇妃掳走并加以凌辱。北元皇妃受辱万分,在绝望中上吊身亡。北元将士虽已溃散,但闻讯后又渐渐汇集起来,孤注一掷地向蓝玉发起了最后的冲锋。双方在风雪中展开了一场恶战,北元军最终被全歼,但蓝玉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无论哪个版本属实,蓝玉在这一役中都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蓝玉亲自临阵指挥,身先士卒,屡次击溃北元军团。只见他身着明黄战袍,手持长枪,马踞龙驹,英姿勃发。每当北元军阵脚稍显混乱,蓝玉便昂首阔步,振臂长啸,率领亲军杀出重围,直逼北元主帅。双方在飞雪中激烈厮杀,蓝玉身边的卫勤不时应声倒地,但他从不畏惧,只是掷地有声、呼天捷地地大吼,令部下随时重整旗鼓。就连北元将士见他如此英勇,也不由生出些许景仰之心。

此役之后,北元的根基早已被彻底铲除,只剩下无家可归的遗民四散流浪。其中便包括了那位幸免于难的北元皇妃及其宫女侍从。她们在风雪交加中流离颠沛,仅靠讨乞为生。可怜她们受尽了穷途末路的凄惨,又连绵于蓝玉的掠夺与污辱之中。北元皇妃不堪屈辱,最终在冰天雪地中上吊身亡,其余宫女也纷纷自杀或受尽凌辱,别无好去处。北元皇妃虽然含恨离世,但至少保住了最后的尊严,也算是给这个曾经宏伟帝国留下了点滴余绪。

凉梁之争背后的权力斗争

蓝玉本该高高在上,享有封侯拜相的荣耀。谁知他在平定北元之役中,竟做出了亵渎北元皇妃的罪行。朱元璋原本要重赏蓝玉,晋封他为梁国公。但因此暴行,朱元璋惩罚性地将"梁"改为了"凉",令蓝玉蒙羞万分。

此事究竟是朱元璋一人所为,还是受了他人影响?根据内阁旧臣的回忆,当时群臣都在为蓝玉的品行而暗自唏嘘。有人主张免去他的爵位,另有人则建议重新考校其功过。最终由户部尚书张廷玉出面斡旋,劝说朱元璋对蓝玉"重赏重罚",既表功高,又惩恶行。

朱元璋亲自将"梁"改作"凉",正是这一斡旋的结果。其中"梁"与"凉"读音虽同,但分量却是天壤之别。按照明朝的爵位制度,国公是仅次于王公的最高爵位。而梁国公比之其他国公则地位又高一等,素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美誉。然而"凉"字则是周朝那些微不足道的小国之名,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蓝玉的责罚之严厉。

但蓝玉的遭遇,还有一层更深层的原因。当时朱元璋已年逾八旬,朝野上下都在私下谈论他的继承人选。按理说应由皇太子朱高煕继位,但他早年过于猖狂,被朱元璋貶为庶人。反倒是朱高熙和朱高燧两位皇太孙,野心勃勃,在朝中结党营私。

尤其是朱高熙,他党羽甚多,暗中拥立他为储君。这些党羽大多都是从前旧部屡立战功的武将,如蓝玉、傅友德、冯胜等。由于蓝玉威望极高,所以被视为这一党羽的领袖。一旦朱元璋归天,他们就有望掌控朝政,推举朱高熙即位。

朱元璋对此暗流洞若观火。为了防范于未然,他不得不打压朱高熙的党羽。蓝玉作为党羽头目,自然首当其冲。所以朱元璋才会如此棍加于蓝玉,把他从高高在上的梁国公拽下神坛,重重打击他的威望。

蓝玉虽遭凌辱,但并未就此认栽。相反,他更加卖力留心于朱高熙那一系的党争之中。据说他在平西王府召集了几十个心腹门客,密议大事。只见他威严无比地坐于上首,身边侍立着几员老臣将佐。蓝玉沉声宣布说:"先皇有显学,朕当勤勉为政。"这些话无疑是在预支皇帝的口气,可见他对夺取皇权是存了几分野心的。

朝野党争引发叛乱惨遭镇压

蓝玉虽遭贬斥,但并未就此服输。他仍在暗中积蓄实力,伺机而动。同时,朱高燧、李景隆等人也在酝酿着翻云覆雨的大计。他们暗自结盟,策动众多王侯将相响应,打算发动全面的军事政变。

朱高燧作为朱元璋长孙,自有一股天然的威望。而李景隆又是户部尚书,掌管朝廷军饷,两人携手必然是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更有甚者,连傅友德、冯胜等开国功勋也都在暗中持蓝玉麾下。整个朝野已是暗流汹涌,朱元璋的王朝正瞬息万变地走向覆亡的边缘。

眼见朝局日益紧张,朱元璋终于没有再容忍下去。他大举军马,亲自率领明军征讨蓝玉、朱高燧一党。双方在淮西一带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激战。

蓝玉等人凭着过去的将略,确实使得明军无法尽快击破他们的固若金汰。当时明军皇亲戚领衔主力,蓝玉、朱高燧等人又拥有大批骁勇善战的私兵武装,双方僵持难分上下。只见两军对垒时,旌旗遥遥相望;将士时而接连厮杀,时而暂时休整,场面十分壮观。

不过蓝玉等人毕竟只是党羽作乱,很快就在内讧中自相残杀、土崩瓦解。比如李景隆本欲依仗自己的兵权,但他的亲兵在行军途中却弃他而去。朱高燧本已拥兵自重,雄心勃勃,但他的门生刘纲却另立门户,因而被迫离开阵地。内部矛盾不断激化,蓝玉等人最终在明军的重兵围困下溃不成军。

蓝玉在崖山一带被俘,朱高燧则在黄州自尽。其余叛将如傅友德、冯胜等人也纷纷投降。朱元璋一举扫清了这股颠覆王朝的暗流,明朝才得以保住根基。但身为党羽头目的蓝玉和李景隆,却命运多舛,双双被处以极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