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汉武帝时期的13任丞相,结局都挺悲惨

2024-07-26历史

汉武帝文韬武略,开疆拓土,击溃匈奴,缔造了大一统的盛世,也因而成为千古帝王。

但当我们将目光收回到朝堂,你会发现这盛世背后的残酷。

汉武帝在位期间,就换了 13 位丞相,而这些丞相的下场,大都惨淡。

丞相的权力,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有些丞相,势力庞大,能够掌握实权,连皇帝都是棋子。所以,成为丞相,是古代多少官员们的终极职业理想。但是,在强势的汉武帝这里,理想变得残酷,丞相变成了高危职业。回头来看,甚至当了汉武帝的丞相,也就相当于提前宣告死亡。可谓是,铁打的皇帝,流水的丞相。

第一任丞相:卫绾(wan)

卫绾是汉武帝的老师,三朝元老,曾在文帝、景帝时期都有任职。尤其是在景帝时期,其因平定「七国之乱」有功升任中尉,后升任太子太傅、御史大夫。汉景帝晚年,提拔他为丞相,让他来辅佐少主,所以卫绾就成了一位敦厚的辅政大臣。

在汉武帝即位时,卫绾仍为丞相。不过,卫绾在政治上属于无功无过,并无太大的建树。而当时,真正的掌权者是窦太后,汉武帝并无实权。卫缩的丞相位置也还算稳当。但后来,随着汉武帝坐稳了皇位,一切都变了。

汉武帝开始展示出了帝王的霸气和霸道,为了巩固皇权,他开始施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的力量。但是,卫绾这样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也许是一位好老师,但并不是一位理想的丞相。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醇谨无他,绾无他肠。」

很快,这位丞相就被罢免了,后来卫绾因病离世,谥号哀侯。也算是汉武帝的丞相中,为数不多得了善终之人。

第二任丞相:窦婴

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也和卫绾一样做过太子傅,只不过他是刘荣为太子时的太子傅。只是后来刘荣被亲娘坑了,失去了太子之位。不过,窦婴还算幸运,在卫绾被免职后,他接过了丞相的权杖。但是在建元二年(前139),汉武帝因为大力推行改革与窦太后政见不和。双方对垒中,赵绾、王臧等被窦太后罢免,窦婴因为支持汉武帝改革,也得到了同样的待遇。

敌人的朋友,那就是敌人。亲孙子也可以是敌人,更何况是侄子。窦婴就这样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即使在窦太后去世后,窦婴也没能逆风翻盘,而且运气直线下滑。后来因至交灌夫与田蚡发生矛盾,窦婴为了营救好友与田蚡当堂廷辩。但是,当时在王太后的压力下,他的好友仍被处死。窦婴以汉景帝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为名请求觐见汉武帝,可是,他的遗诏偏偏没有副本。没有备案的先王遗诏,自然被认定是赝品。最终,窦婴以「伪造诏书罪」被弹劾,在元光四年(前 131)被处死。

第三任丞相:许昌

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任丞相,其实是窦太后封的,这事发生在窦太后处死赵绾、王臧等人之后,旧相不听话被罢黜,所以她要选任听自己话的丞相。许昌就是那个人,他是窦太后提拔的,所以事事都听窦太后安排。正是因此,他没什么自己的政见和主见,在位期间也没什么建树。他是窦太后的政治附庸,窦太后去世了,他自然也就失势了,政治生命也就到头了。窦太后崩,丞相许昌、太尉庄青翟因「坐丧事不办」,而被武帝免职。

这样的理由,其实不过是个温柔的台阶,汉武帝让窦太后的这些政治棋子,还算体面地离场。

第四任丞相:田蚡

田蚡是外戚,是汉武帝的亲舅舅、王娡同母的弟弟。在景帝时期,因为王娡开始得宠,田蚡的地位也逐步上升。在许昌被罢免之后,田蚡接棒担任丞相。但是当了丞相,没有想着一展抱负,却滋生了欲望,人飘了,「由此滋骄,治宅甲诸第」。结果与窦婴和灌夫发生矛盾,在王太后的庇护下,灌夫和窦婴因此而亡,第二年田蚡因惊惧而患病,最后因此而死。

第五任丞相:薛泽

薛泽是西汉开国功臣广平侯薛欧的孙子,在接任丞相后并无太多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评价是「(薛泽)无所为,故无所恶,泽乃全性命,幸也」。想必是无功无过,实在没什么可被记载的。可也正因如此,他的结局,也算安好,只是在元朔五年(前 124)被免了职。

第六任丞相:公孙弘

公孙弘的传奇之处在于,他是个苦出身的平头百姓。在重门第重出身的古代社会,公孙弘能跨越阶层成为丞相实属不易。汉武帝即位时,公孙弘已经年过六十,但是他才学广博,精通文史儒术,品行敦厚,两次被人举荐,因而被汉武帝起用。在薛泽被免职后,汉武帝将公孙弘封为平津侯,又升其为丞相。其在任期间,关注民生,推广儒学,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后来,因为太过劳碌,在元狩二年(前121)逝于任上。那一年,公孙弘已经七十九岁了。

第七任丞相:李蔡

李蔡曾是一名武将,与卫青共同抗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被汉武帝封为安乐侯,并开始从政。公孙弘去世之后,李蔡接任丞相。在职期间也是政绩斐然,协助汉武帝整顿吏治、改革货币、统禁盐铁。这样一位优秀的官员,按理说会在他的政途上稳稳地走下去,但命运总是难以预料,仿佛丞相之位受到了诅咒一散。元狩五年(前118),李蔡因私自侵占汉景帝园寝的空地而被问罪。李蔡不愿接受审问,选择了自杀。

第八任丞相:庄青翟

李蔡自杀身亡后,接任丞相职位的是庄青翟。他在汉武帝时曾任御史大夫、太子少傅,后来被提拔成了一把手。但当时,御史大夫张汤也对相位虎视眈眈。二虎相争,庄青翟在丞相的位置上自然也不会过得太平。两个人的矛盾日益加深,总是想方设法给对方使绊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较量之后,庄青翟与其他几个心腹合谋扳倒了张汤。作为失败者的张汤选择了自尽,但同时,他以自己的死亡向庄青翟发起最后的挑战。因为他在死前给汉武帝留了一封信,诉说自己的冤屈。

汉武帝看到张汤的遗言后,觉得张汤之死,其中有冤屈。于是抓捕了合谋陷害张汤的官员,同时,丞相庄青翟也因参与此事而连坐下狱。最后,庄青翟也服药自杀,又一位丞相的政治生涯结束了。

第九任丞相:赵周

在庄青翟去世之后,时任太子太傅的赵周被任命为丞相。但是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也并不多,只是记录他在任丞相的第三个年头,栽了跟头。当时朝廷祭祀宗庙,要求列侯奉命献上黄金。赵周是在汉景帝年间因为父亲的功绩被封侯的,所以他也在贡献黄金之列。但列侯所献的黄金最终都是要由少府检查的,凡是重量和成色有问题的,都要以不敬之罪论处。此时前后,有一百多人因此被削去了爵位。而赵周因为明知道列侯所献黄金不足而不上报,被弹劾入狱,最后也是自杀而亡。

第十任丞相:石庆

石庆是名门之后,在汉武帝册封刘据为太子时,曾任太子傅,后来升为御史大夫。赵周入狱后,石庆被升任为丞相。只是,他这个丞相当得有名无实。因为当时桑弘羊、王温舒等人在朝廷的权势很大。而谨慎的石庆无力与这些权臣对抗,又或者根本不想与他们对抗。前面已经有九位丞相纷纷下岗,大多数都没落得好下场。

丞相之位,是诱惑也是诅咒。想要把位置坐得稳,那就必须谨慎再谨慎。正因谨慎,他才在丞相的位置上坐了九年。但因为没有掌握实权,以及他的谨小慎微,所以在政治上并无建树,也就没给自己结什么仇家,毕竟在政治的角斗场上,没有人会把一个毫无威胁的人放在眼里。后来他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弹劾了一个天子的近臣,没想到自己因此而受到罪责。正如【史记】所言:「尝欲请治上近臣所忠、九卿咸宜罪,不能服,反受其过,赎罪。」后来,石庆只好继续保持谨慎。

太初二年(前 104),石庆去世。他在相位时间长,也算善终。但对于自己的岗位,或许他又很难算得上成功。

第十一任丞相:公孙贺

公孙贺曾七次出击匈奴,曾因捕获匈奴王有功而封侯。在石庆去世之后,汉武帝下令让公孙贺接任丞相之位。公孙贺似乎看清了丞相之位的魔咒,害怕自己一不小心也不得善终,因此不肯接受丞相的金印紫绶。他曾在战场上见识过太多的生死,在权力和人命之间,他更想保命。

汉武帝把大臣们抢破头的丞相之位赐予了公孙贺,公孙贺却不想接受,这直接折了皇帝的面子。汉武帝怒了,公孙贺老实了。他乖乖地接受了相位,暗暗地期盼自己在丞相之位上不要出什么纰漏,不要走前辈们不得善终的老路。

但是,该来的总是逃不掉的。公孙贺的劫难缘起于他的儿子公孙敬声。公孙歌声因为不守法纪人狱,公孙贺采用迂回战术,汉武帝当时正为抓捕「以武犯禁」的朱安世恼怒,公孙贺请愿要为汉武帝解决这个大麻烦,以功劳来弥补儿子的过错。

但朱安世被抓之后在狱中诬告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并说他们用巫蛊之术诅咒天子。此言正戳中了汉武帝最敏感的神经。汉武帝大怒,公孙贺没能救得了自己的儿子,反而把自己也搭进去了,和儿子一同死于狱中。

第十二任丞相:刘屈氂(máo)

刘屈氂是汉武帝刘彻的侄子,在公孙贺人狱后被升为左丞相。他在接任后,「巫蛊之祸」全面爆发。在这场牵连甚广的政治事件中,作为丞相的刘屈氂自然是逃不掉的。当时太子刘据因为受到诬陷又无法自证清白,在生死之间选择起兵,杀死诬陷他的江充,攻进了丞相府。刘屈氂趁乱逃走,保全一命,并向汉武帝做了太子起兵谋反的汇报。汉武帝大怒,命刘屈氂平叛。此后,大批官员被杀,太子刘据及其亲属也因此而死。

政治舞台重新洗牌后,刘屈氂蠢蠢欲动。他勾结李广利准备拥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但后来被汉武帝知晓,下令彻查。刘屈氂等人的阴谋败露,最后被腰斩而死。

第十三任丞相:田千秋

汉武帝时期最后一任丞相是田千秋。他是战国田齐的后裔。在刘屈氂入狱后,田千秋被提拔为丞相。他也连任了汉武帝和汉昭帝两朝的丞相。田千秋与霍光等人,是汉武帝临终前指定的辅政大臣。后来,汉武帝驾崩,汉昭帝刘弗陵即位。当时霍光的权势日益壮大,田千秋则低调处事,尽可能地不参与到政治斗争中。所以,他在任 12 年,元凤四年(前 77),因病逝于任上,也算得了善终。

以上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历任丞相,善终者少。多数丞相或死于政治斗争,或是因罪而亡。政治的角斗场向来残酷。

其实,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还有一个时期丞相更迭频繁。就是崇祯在位时期。崇祯在位 17 年,走马灯似的换了 19 任首辅。和汉武帝时期的一片大好局势不同,崇祯即位时,大明王朝已经日渐衰微。为了挽救这种颓势,崇祯皇帝兢兢业业地治理江山。可是,当时天灾连绵,民乱不断,外敌频繁入侵,朝中官员又效率低下。偌大的王朝,处处都是窟窿。汉武帝换相是为了构建盛世,崇祯频繁地更换首辅则是为了扭转颓势。可大厦将倾,即使频繁地更换首辅,却还是换不得清明的政治,反而是急功近利,让颓败来得更快更彻底。

而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同样是频换丞相,却走向不同的结局。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