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马寅初不听周总理劝告,执意与毛主席唱反调,一番话令人肃然起敬

2024-02-02历史

马寅初唱反调,令人肃然起敬

马寅初,一位备受尊重的中国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为中国的发展和人口控制计划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在学术界有着深厚的造诣,而且还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

当毛主席等人提出人口控制政策时,他勇敢地提出了与主席「意见相左」的观点。听到他的言论后,周总理立即站出来试图说服他,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毫不退让,直到多年后,人们才意识到他的明智和勇气。

那么,当年马寅初身上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他要与毛主席「唱反调」呢?让我们一起探寻答案。

动荡时期,学术巨星马寅初于1882年6月24日降生在中国的浙江。尽管那时的中国饱受动荡,但他求学的脚步从未停歇。

1901年,他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冶金学专业,经过六年的系统学习后,他又赴美国耶鲁大学深造。在耶鲁大学,他选择了与之前专业关联性不太大的经济学专业。

尽管这次专业的选择跨越幅度很大,但他在校的表现却始终出类拔萃。在美国学术界崭露头角后,他又转战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研读经济学哲学和实用经济学等多个专业,并斩获双博士学位。

即使身处海外多年,他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减少。正值辛亥革命后的四年,中国在思想、经济和生产等方面百废待兴。

为了国家的振兴,他毫不犹豫地告别美国,回到中国,决心贡献自己的力量。回国后,北京大学的蔡元培向他发出邀请,恳切地希望他能担任经济系教授。

在蔡元培的诚挚邀请下,马寅初开始了他在北京大学的教学生涯。

抗日战争爆发前,马寅初主攻经济发展,他在东南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商学院、南京中央大学等多所学府授课,还于1923年创立了中国经济学社,培育了许多经济学者。

同样地,抗日战争爆发后,马寅初也为全面抗战事业付出了大量努力。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顾民众利益,高举「攘外必先安内」的大旗,命令国民党员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中国百姓遭受严重迫害。

面对如此情况,马寅初怒不可遏,立即站出来,发表了【长期抵抗之准备】一文,严厉批评国民党人的行为,激发了民众的抗日情绪。

1934年,他坚定地批评了蒋介石的亲家,时任财政部部长的孔祥熙,原因在于他对物价大混乱和对外金融等问题的不满。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违反了国共合作的约定,主动挑起了内战。在这个过程中,马寅初冒着被国民党暗杀的风险,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对,以及对国民党政府挑动内战的谴责。

得知李公仆、闻一多被国民党人暗杀的消息后,马寅初深感悲痛,写了一份遗书,告别了家人,独自一人前往南京中央大学,发表了一场重要演讲。

在这次演讲中,他用大量的事实揭露了国民党人发动内战的罪行,并明确点名痛斥了四大家族在经济和物价飞涨问题上的责任。

他深谙经济学之道,言辞犀利,理据充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蒋介石闻讯,迅速派遣国民党员将他拘捕,关押在息烽集中营数年。

解放前,他作为无党派人士,与其他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制定了【共同纲领】。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多次邀请他为官,但他志在学术,婉拒了组织的美意。

虽然人口问题引发诸多矛盾,但这位学术泰斗仍然致力于研究解决这一长期、挑战性和全局性的问题。从经济和国家发展角度来看,人口问题始终是难题。

1949年至1979年期间,我国人口数量从5.4亿增长至9.69亿,虽然提升了生产力和消费能力,但也带来了多方面的压力。

1953年,中国大陆首次进行人口普查。令人不解的是,结果显示,截止到当年6月30日,中国人口已达6亿多,人口增长率为20%左右,预计每年新增1200万到1300万人。

对此,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马寅初提出了质疑。他指出,人口普查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无法全面反映实际情况,因此不能简单地从抽样结果得出人口增长的全貌。

马寅初曾表示,据他所知,上海一地的人口净增长率已高达39%,如果全国人口增长率只有20%,那么这个数字显然不科学。

不久后,人口调查组证实了他的观点。历经三年的调查,研究者发现,当时中国的实际增长率已在22%到30%之间,甚至有些地方超过了30%。

按照这样的增长率发展下去,未来五十年,中国可能会面临人口过多的问题。

若其他条件不变,中国可能将在数十年内面临人多地少、粮食短缺的困境。为了避免此情况发生,马寅初撰写了名为【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的报告】,并在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将其提交给人大代表和浙江讨论小组。

然而,由于马寅初与工作人员在该问题上存在分歧,该报告最终未能展示。

马寅初对于人口问题深感忧虑,他认为过度的人口增长将对国家和民族的健康和繁荣造成威胁。因此,他积极呼吁中央应该适当节制生育,以保护妇女和儿童的教育权益,并促进民族的健康发展。

看到这份报告后,他深受鼓舞,决定公开探讨控制人口的问题,以期引起更多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两年后,他在一次国务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为我国的人口控制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他表示,中国推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如果不对人口问题进行规划,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既然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就必须将人口问题和计划生育纳入我们的议程,否则就无法称其为计划经济。

毛泽东听到马寅初的言论后,表示完全赞同,他指出:「人口是否可以成为有计划的生产,这是一个设想,未来如何实施,我们需要深入思考。」

不仅马寅初,邵力子也对计划生育问题表示了支持,他认为,现代人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都有计划,这些计划帮助我们有条不紊地完成工作,那么为什么在生育方面不能有计划呢?

邵力子主张将婚姻法第四条规定的男20岁女18岁的结婚年龄提高,以推动更好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同时,他积极宣传推迟婚龄、倡导避孕和节育的思想,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马寅初对邵力子的理念深表赞同,并于1957年4月27日在北京大学发表公开学术演讲,共同推动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

在演讲中,马寅初阐述了他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用沉重的语气对听众说:「近年来,我国各方面条件都有所改善,人口增长率也达到了历史新高,数据显示已经达到30%。

未来这个趋势可能还会持续,如果照此发展下去,50年后,我国的人口可能会达到26亿,甚至可能超过全球总人口。」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必须思考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人口达到如此之高,他们将如何获得适宜的生活环境?吃饭问题又如何解决?

为了保障他们的生活权益,我们需要控制人口数量。然而,中国一直秉持和平共处的理念,既不会主动侵略他人,也不希望遭受侵略。

实现和平共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人口数量。

马寅初的观点虽然基于学术角度,但也有其不足之处。他曾在当时提出,人口过多并非好事,因为这可能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患病率和死亡率上升。

然而,在当时的中国,苏联的影响力巨大,斯大林认为人口多是国家繁荣的表现,并主张充分合理利用有劳动能力的人。

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也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资本主义人口规律已经失去效率。因此,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和评价这些问题,而不应盲目接受任何观点。

1935年12月,苏联每年的人口净增达到300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增长,苏联人民不仅没有恐慌,反而对愿意生育的母亲给予了公开的赞扬。

这种积极的态度和人口学家的观点,强调提高生产力对于解决人口增加带来的问题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在讨论人口问题时,也一直秉持着苏联的这一观点。

甚至在建国初期,毛主席也说过「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好事,只要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就能解决人们的生活问题」。

因此,在当时的背景下,主张控制人口的马寅初,自然成为了大家批评的对象。

经过公开报告后,毛主席亲自找马寅初谈话,希望他在讨论这些问题时多做考虑、提供数据。马寅初在与毛主席交流后,反省了自己的不当之处,尽管他的一些观念符合社会现实,但在表达时确实有些偏激。

因此,他在公开场合自我检讨了错误,但仍坚持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的理念。

1957年7月9日,毛泽东主席召集邵力子、马寅初、章士钊等党外人士讨论人口问题。在讨论中,马寅初和邵力子再次强调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毛泽东主席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后,深思熟虑,认为尽管人口问题确实严重,但目前中国的人口问题尚不严重,可以在人口达到八亿后实施控制措施。

尽管马寅初的建议未被采纳,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公开宣传和报告。然而,由于人口问题与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相连,马寅初很快成为攻击对象,甚至有人认为他的观点违背了社会主义的运行规律。

在过去的岁月里,马寅初遭遇了巨大的压力。他不仅遭到来自普通民众的批判,连北京大学的学生和他曾经的友人都开始对他提出了质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寅初坚持的观点被证明是正确的。到了70年代,人口过多的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出来,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没有计划就无法实现发展。

为了尽快解决人口过多的问题,中央再次邀请了马寅初为首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参与进来,共同制定起了计划生育政策。

在80年代,计划生育的理念才正式被提出,并通过国家法律政策的强制实施来推行。然而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人多力量大,对新政策持强烈的抵制态度。

马寅初也因此成为了众矢之的。但他对此毫不在意,甚至愿意为了国家的繁荣发展,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真理需要时间去证明和沉淀,幸运的是,面对困难,马寅初坚守初心,坚定地支持他的理念。

最终,中国避免了陷入人口危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