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淮海战役前伟人给粟裕发了一封电报,粟裕事后赞叹:真是神来之笔

2024-07-26历史

了解近代历史的人都知道,粟裕有着「军神」的称号,这是因为粟裕老打「神仙仗」,每次总能以最出乎人意料的方法战胜对手。

与我国的很多名将相比,粟裕的履历似乎要更加的「接地气」,他几乎没有上过军事类的院校,自从参加革命开始,粟裕就一直跟着我党队伍打游击。在那样的环境下,粟裕练就了一个处事不惊,灵活多变的战术风格,而这种战术风格,也让他的对手极为头疼。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军事天才,仍然十分佩服毛主席。

很多人喜欢将毛主席和蒋介石拿来做对比,笔者认为,毛主席就是一位浪漫主义者,他总能出人意料,打出一些让人捉摸不透的战术,四渡赤水便是如此,当时跟着毛主席的队伍都不知道毛主席到底在干什么,但是当成功逃出敌人的包围圈的时候,无人不赞叹毛主席过人的指挥能力,而蒋介石,更像是一个理论学家,他也熟读各种兵法,但是无法将其运用到实践之中。

在著名的淮海战役前夕,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毛主席多次研究粟裕所上报的战术,毛主席是信任粟裕的,但是为了增加战役的胜利可能,毛主席还是没日没夜的钻研。终于,在作战前夕,毛主席给粟裕发了一封电报,在电报中,粟裕的战术基本没有改变,但是明眼人还是发现,毛主席在上面改动了四个字。

「一先一后进攻」被改为了「同时发起进攻」。

刚开始,粟裕还不能理解毛主席这样改动的目的,但是,当淮海战役展开之后,粟裕才发现其中的奥妙,战争结束之后,提起这件事情,粟裕表现出十分钦佩的神情,表示到,毛主席这一改动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改动粟裕的战术方案呢?改动后的方案到底有怎样的奇效呢?

战役前夕

淮海战役开始之后,黄百韬军队赶紧开往了碾庄,彼时双方都在为这一场大战做准备,为了争取时间上的优势,黄百韬军团行军的时间要早于粟裕的军队。

当黄百韬军团到达碾庄的时候,粟裕的部队才刚刚到达江苏。

本来,这样的情况对黄百韬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但是他突然收到消息,在台儿庄一带的张克侠等人宣告了起义。这样一来,原本大好的局势突然就变成了劣势。黄百韬赶忙将这一事件汇报给了蒋介石,他希望蒋介石能够提供给自己帮助。

得知消息,蒋介石也是十分着急,淮海战役事关重大,要是输掉了这场战役,国民党集团基本上逃不脱覆灭的结局了。于是,蒋介石赶忙向美国政府求援。

而彼时,毛主席正在运筹帷幄,他给前线的粟裕发去电报,要求粟裕等人尽快歼灭徐州附近的敌军,千万不能让他们逃亡南方。

刘峙得知起义事件之后,也十分着急,彼时的他孤立无援,加上自己人起义,情况十分危险,他赶紧联系了邱清泉等人的部队往徐州集结,好应对接下来的战斗。

不知为何,当时的黄百韬军团在离徐州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要知道,大战在即,神都想争分夺秒地前往战场,但是黄百韬就是停了下来。他似乎很有信心,认为自己一定会夺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得知了这个消息,粟裕十分高兴,本来部队的行军速度就赶不上黄百韬军队,这样一来,就有希望赶上了,这会让接下来的战争更加的顺利。

果不其然,黄百韬军团遭到了粟裕部队的拦截,给其造成了重创。

接下来,粟裕便开始对黄百韬的军队展开了追击,但是追击其实并不顺利,黄百韬的军队并不是一群饭桶,早先说过,蒋介石十分重视这场战役,因此为黄百韬的部队配备了大量先进的装备,而且这支部队也都是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一时半会儿是无法彻底歼灭的。

战况十分激烈,双方打得有来有回。

在碾庄打响的战役让蒋介石十分着急,他催促自己手下的将领一定要尽快结束这场战役,因此。收到了来自蒋介石的命令,身在前线的邱清泉等人也开始了着急,因为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双方暂时很难分出胜负。

为了完成蒋介石的任务,邱清泉决定采用迂回战术,配合黄百韬的部队来对我军造成重创。

战斗打响之后,战况变得更加激烈,为了配合邱清泉和黄百韬的战斗,蒋介石特批了很多战斗机支援淮海战场,敌人绝对的制空权给了粟裕军队很大的压力,再加上我军的补给出现了问题,粟裕不得不暂停进攻。

为了后续的战斗,粟裕向党中央请求补给支援。

事实上,早先我党领导人,包括毛主席在内都没有想到淮海战役会发展成如此大规模的战役,而事情既然发展到了这个阶段,那么就只能继续打下去了,因此,毛主席决定,一定要跟蒋介石掰一掰手腕。

11月15日,在粟裕军队的进攻下,宿县失守。宿县对于国民党军队来说意义重大,因为那里是他们物资的储藏地点。宿县失守给了国民党军队很大的打击,他们甚至无法理解,在自己眼皮子地下的战略要地怎么会被奇袭。

到了这个时候,战局开始慢慢地发生变化。

战役展开十几天后,粟裕的军队遇到了无法解决的困难,他们未曾想到,黄百韬的军队竟然意志力如此顽强。在早先的计划里面,粟裕估计只需要三天就可以彻底歼灭黄百韬军团,但是到了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六天了,歼灭黄百韬军团的事情还是没有眉目。

到了这种情况,粟裕的军队其实是十分危险的,我军向来擅长一鼓作气拿下对手,一旦陷入消耗战,我军的补给问题就会慢慢地暴露出来。而国民党军队虽然也陷入了困境,但是他们依靠着战斗机和运输机可以不断地往前线运输物资。

粟裕慢慢地意识到,刚开始的计划行不通了,必须要慢慢来,之前自己想要一口气拿下黄百韬、邱清泉等人部队的想法还是有些贪心了。与此同时,毛主席也意识到了战局的变化,他和粟裕的想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夺取胜利

于是,在经过商讨之后,粟裕部队的战术极坏被改变。至此开始,粟裕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不再妄图一下子吞下黄百韬和邱清泉等人的部队,而是将全部兵力集结到了一起,主要对黄百韬军队展开了进攻。

这样一来,所有的兵力全部被汇集到了一起,五个手指攥成了一个拳头,狠狠地砸向了黄百韬军团。

到了这一步,刚刚还有生存希望的黄百韬军团彻底被逼入了绝境。彼时蒋介石希望黄百韬还能再多撑一会儿,但是黄百韬基本上已经丧失了斗志。为了稳住军心,蒋介石派出顾祝同乘飞机飞到了碾庄上空,用广播给黄百韬发送信息,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任何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垂死挣扎了。

为了稳住军心,顾祝同在电话里给黄百韬承诺了许多条件,告诉他一定要撑住,蒋校长正在派人前来支援。但是黄百韬明白,顾祝同的飞机能飞在天上,却不肯落下来,这就意味着碾庄的战争基本上大局已定了,这些话不过是说给自己听听罢了的。

黄百韬不明白,几天前自己还踌躇满志,现在却陷入了绝境,他想起了过去的种种事情,他想起了蒋介石。事实上,黄百韬对于蒋介石还是十分忠诚的,即使是到了这一地步,黄百韬仍然不愿意投降,在最后的关头,黄百韬想到了奋死抵抗。

彼时的黄百韬就像一个红了眼的老赌鬼,他企图将自己所有的筹码全部摆在赌桌之上,他表示到,即使是死,也要对得起蒋校长。他决心带领自己的部队跟我军展开最后的较量。另外,黄百韬做此举动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让自己的同僚看清楚,如果任由国民党内部的黑暗发展下去,那么是无论如何打不过我军的。

为了保证战役胜利,我军也算是拿出了血本,粟裕调来了许多重火力,对黄百韬军团展开了进攻。黄百韬这边仍在做着最后的坚守,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在每天为黄百韬联系援军,但是援军始终没有赶到战场。

随着战局的发展,黄维和李延年的部队马上就会赶到宿县,这时,压力来到了粟裕这边。

黄维和李延年的部队离黄百韬被围困的地方越来越近,如果不能短时间内拿下黄百韬,或者不能有效地阻拦这两支军队,那么战局将会再次发生改变,彼时,攻守逆转,我军将会陷入到困境之中。

介于这种情况,粟裕赶忙调来了援兵,这才将危险的局面稳定了下来。

但是,这样仅仅是暂时稳住了局面,要想破局,最靠谱的还是火速拿下黄百韬的部队。到了这种地步,双方的压力都很大。不仅是前线的战士们压力大,就连后方的指挥官也都压力倍增。

在西柏坡,五大书记每日每夜都在研究着战局,而在国民党那边,蒋介石也是每天都在为这场战役来回奔波。

华野如何做,就看粟裕的了。

这位被人称为「只打神仙仗」的军事奇才在这一时刻展现出了一个军人应有的魄力和勇气,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敌人的援军感到之前打败敌人。

于是,粟裕下令全体战士发起最后的进攻,彼时的粟裕想到了毛主席的「同时发起进攻」,他不再犹豫,而是一鼓作气,持续向敌人发起了冲锋。

冲锋号一响,敌人也马上开始做出了相应的策略,彼时陷入囚徒困境的黄百韬知道,自己只需要再坚持一会儿,只要再坚持一小会儿,就可以等来自己的援军,到了那个时候,自己就会化险为夷,于是,黄百韬下了死命令,要求手下的士兵一定要抵挡住粟裕军队的进攻。

但是,比起华野,黄百韬军团的实力还是稍逊色了一点,几个小时的进攻后,黄百韬军团基本覆灭。

到了这个时候,黄百韬意识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尽头。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黄百韬还是展现出了自己的仗义,他联系到了刘镇湘,告诉刘镇湘一定要带着自己的部队突围。黄百韬知道,自己已经无力抵抗了。

关于黄百韬的结局,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是在国家牵头的电影【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失魂落魄的黄百韬和副军长杨廷宴来到了湖边,杨廷宴要掩护黄百韬突围,但是黄百韬摇了摇头,他没有说话,独自一人走到了河边,当杨廷宴意识到有什么不对劲的时候,一切都晚了,黄百韬的手枪对准了自己的脑袋,扣动了扳机。

黄百韬的尸体后来被蒋介石派人寻回,运到了南京。

到了这里,淮海战役基本上取得了胜利,当战士们将胜利的消息告诉粟裕的时候,粟裕并没有表现出来兴奋,彼时的粟裕已经为这场战役忙了十几天了,这十几天,他几乎没有好好休息过。到了胜利的时候,粟裕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而在遥远的西柏坡,五大书记也为粟裕打得这场漂亮仗舒了口气。

粟裕是一个擅长做战后复盘的军人,多年以后,当他开始整理淮海战役的时候,才发现当时毛主席的那封电报起到了如何至关重要的作用。认真分析之后,粟裕不禁感慨毛主席的运筹帷幄和军事指挥水平,直言毛主席的修改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由此可见,毛主席是一位何等了不起的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