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曾指挥5位元帅6名大将,晚年追悔莫及:若不犯错我就是元帅之首

2024-02-04历史

"当年如果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我可能会成为元帅的领军人物!"

在1955年的第一次海陆空三军授衔仪式上,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开国元帅的风采。

一位香港老人经常通过报纸关注国家大事。当看到新中国十大元帅授勋的消息后,他不禁感慨万千:「如果当年选择了正确的人生道路,也许我现在就已经是开国元帅之首了。」

「这句话如果是其他人说出,可能会引来一丝嫉妒。但老人说出来,却仿佛理所应当,因为他确实拥有那样的实力和机遇。

然而,遗憾的是,他最后跟错了人,这一点让他始终难以释怀。这位老人到底是谁呢?他为什么会如此感慨?他所说的跟错人又是指什么呢?」

1. 如果有幸得到张发奎这位导师的指导,我将成为元帅中的领军人物。张发奎出生于1896年的广东客家人家庭,16岁时进入广东陆军小学,并加入了同盟会。

他聪明好学,一年内升入武昌第三中学。仅用了四年时间,他就从军官预备学校毕业,并回到粤军。他的突出表现引起了孙中山的注意,被他招为贴身侍卫。

2. 有了张发奎这样的引路人,我就能成为元帅中的佼佼者。张发奎,1896年生于广东客家人家庭,16岁进入广东陆军小学,随后加入了同盟会。

他年少聪明,一年内升入武昌第三中学。仅仅用了四年时间,他就从军官预备学校毕业,并在粤军崭露头角,被孙中山看中,招为贴身侍卫。

1922年,陈炯明发动兵变,次年孙中山讨伐陈炯明部时,张发奎率领部下参与其中。陈炯明对当时年轻的张发奎有所耳闻,非常喜欢,因此向他抛出橄榄枝。

然而张发奎对这种邀约直接拒绝,并且还回了一句话「师恩难忘,恕难从命」。随后他坚定地率军同陈炯明对抗了多半年,正是这次的功绩,他被升为团长。

张发奎北伐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备受瞩目,他与叶挺的独立军团和第十师并肩作战,成功击退吴佩孚的军队。

吴佩孚被迫守城待援,但他并不知道叶挺的独立团全部由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共产党战士组成。

在短短数小时内,张发奎成功突破吴佩孚的防线,此后北伐军士气大振,连续攻占武昌和南昌。

在北伐战争中,张发奎表现出色,深得军中敬仰,因此被晋升为第四军军长,正式成为国民革命军铁军的领军人物。

张发奎时期,他的同学叶挺成为了他的部下,后来在他的任命下,叶挺担任了第二十四师的师长。

在北伐战争中,张发奎所在的部队改为了第四军,并且在所有的战役中都没有失败的记录,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铁军」,而他的部下叶挺的独立团更是名声大噪。

张发奎深信叶挺,因此在第二次北伐战争中,他将第二十四师留在武汉,并将重要的后方基地交给叶挺。

他曾明确表示,他非常欣赏共产党员的战斗精神,并且对他们的勇敢善战没有任何疑虑。

因此,他做出重用叶挺的决定,并且从未有过任何质疑。

1927年,蒋介石露出了他的真面目,开始对革命者进行残酷的打压。对此,张发奎深感不齿,甚至想要反抗他,但因为形势所迫,他不得不继续进行北伐战争。

然而,这件事使张发奎下定决心离开蒋介石。 2. 虽然张发奎离开了蒋介石,但他却选择跟随汪精卫。然而,他并未意识到,汪精卫其实和蒋介石一样,都是野心勃勃的人。

「在汪背叛革命后,张发奎处于了尴尬的境地,被迫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接下来的宁汉合流中,国民党军队中的共产党员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然而,作为第二方面军总指挥的张发奎并未如上级所要求般清除他们,反而对他们的遭遇深感同情。」

张发奎对蒋汪关于共产党的命令持消极态度,并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武汉分校事件中保护了共产党员。

他随后将这些学生收容并组成教导团,该团在后来的广州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面对两党的争取时,张发奎显得优柔寡断,无法做出决定。

在当时的形势下,张发奎逐渐意识到,坚持这种立场只会让他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他十分清楚这一点,并表示:「我对军事的热情远超过政治。」

张发奎在南昌起义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在27年南昌起义即将来临之际,共产国际却反对起义。当时加仑将军前来与张发奎进行交谈,加仑将军认为他们已经达成协议。

然而,事后张发奎回到了广东,并不排斥叶挺等共产党员在军中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