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中央机关搬进中南海,朱德:如果刘少奇不住甲楼,我就不搬家

2024-01-03历史

1949年夏天,中央机关开始从香山转移到中南海。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党政机关的建设如火如荼,办公人数也逐渐增加,中南海的办公区域逐渐开始紧张。

于是中央决定在中南海的怀仁堂附近进行扩建,以供中央办公。这次扩建包括5栋楼房,其中包括一个会议厅,这便是西楼。

西楼分为甲楼和乙楼,甲楼相比乙楼,房间要更宽敞些,并且距离街道远,比较安静。总体来说,甲楼的居住环境要好于乙楼。

1952年,西楼工程正式完工,党中央决定让刘少奇、朱德两家,以及一些党政机关搬进西楼。

关于谁来住甲楼这个问题,朱德和刘少奇相互谦让,最终朱德发话:「如果刘少奇不住甲楼,我就不搬家。」

无奈之下,刘少奇只好住进了条件较好的甲楼,从此两家成为了邻居。

二人谁也不愿意住甲楼

早在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就来到了北平,由于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北平城内社会情况还很复杂,于是党中央决定暂时不把办公机关放在北平城内,而是选择了北平郊区的香山。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内局势已经逐渐趋于稳定,中共中央决定将办公机关搬到北京城内,毕竟这样更方便一些。

中南海原本是一座古典的皇家园林,抗日战争时期曾经饱受日本侵略者的摧残,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无暇对其进行保养。这就导致了中南海的亭台楼阁油漆斑驳,到处布满尘土,呈现出一片荒芜破败的景象。

最开始,朱德的住所是中南海西门的永福堂,这是一座古老的清代建筑,有三间古式房屋。毕竟这处住宅有一定的年头,墙壁都已经掉漆,个别木制栏杆也都已经损坏。屋内也是极为潮湿,进屋后还能闻见些许发霉的味道。

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刘少奇居住的地方叫做万字廊,位于故宫西苑南海北角。与朱德的永福堂相比,条件也好不到哪去。

为了满足中央人民政府的办公需求,新中国的建筑部门从1951年开始就对中南海进行大修,还扩建了一些房舍,其中就包括刚才提到的西楼。

机关管理部门马上安排朱德和刘少奇两家搬到西楼住。新建成的西楼包括两座三层小楼,全部呈灰色的外观。

建筑的结构类似于公寓,第一层是会客室,第二层是办公室,工作人员一般都在第二层办公,第三层是领导人的私人空间。

由于用房紧张,建筑部门没有在楼内安排厨房和餐厅,在西楼的北面,有一座建筑,如果有重要会议,这里就是会议室,如果没有会议,这里就是餐厅。这座建筑与西楼由一个回廊联通。

当时除了刘少奇和朱德两家,彭德怀元帅和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两家也共同使用这个餐厅,基本都是各自开「小灶」,各家吃各家的饭。

在搬进西楼之前,朱德亲来到此处查看了一番。朱德发现西楼中的甲楼座东,乙楼座西,而且甲楼的房间更大一些,还带有一个会议室。

朱德从小出生在一个佃户家庭,从小就养成了勤劳朴素的习惯。参加革命之后朱德更是出了名的艰苦朴素,经常亲自下地干活,与老百姓们一起劳动。朱德考虑到刘少奇为了新中国的建设日夜操劳。

于是朱德便和随行的刘少奇说:「少奇同志啊,你平时开会多,安排住处应该考虑到你的工作。甲楼宽敞,又有会议室,所以你来住甲楼吧,我去住乙楼。」

但是刘少奇一直以来都非常敬重朱德,于是婉言拒绝:「朱老总啊,你年纪大了,家里人口又多,甲楼离街道远,相对来说比较安静,更有助于你休息,所以还是你住甲楼吧。」

但是朱德推辞说:「我革命这么多年,什么苦没受过?现在正是党政机关建设时期,你的作用要远远大于我,你必须住甲楼。」

二人互相谦让,随行的管理局同志也搭不上话,谁也不肯住进甲楼。朱德毕竟是从军队出来的人,性格刚烈,最后他坚定地说:「如果少奇同志不搬进甲楼,那我就不搬家!」

最终刘少奇只好妥协,勉为其难地住进了甲楼。虽说刘少奇搬进了家楼,但是由于平时公务繁忙,他经常出差,没多少时间能在家住。

两家相处非常融洽

当时刘少奇和朱德家都是大家庭,刘少奇家里孩子多,朱德家里亲戚多。朱德在四川老家是个有名的大孝子,同时也是个知恩图报之人。年轻的时候,朱德能够读书,并且参加革命离不开兄弟姐妹的帮助。

为了报答他们当年的恩情,新中国成立后,朱德接他们每家的孩子都来北京上学。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朱德和刘少奇两家成为了邻居,两家老老少少几十口相处得非常融洽。

朱德和刘少奇的晚辈们也都在同一所学校内上学,每天早上,五六个伟人的后代便会相约在中南海的西门集合,共同搭乘一辆三轮儿童车去上学。

在上学的路上,孩子们一起谈论着最近刚刚看过的电影,偶尔还玩起「石头、剪子、布」,朱德的外孙刘健在晚年接受采访时经常谈到:「那段乘坐儿童车去上学的时光非常快乐。」

朱德和刘少奇一有时间就给孩子们讲以前打仗的故事,他们尤其对长征非常感兴趣。爬雪山、过草地这些经历从伟人嘴里讲出,总会给孩子们意犹未尽的感觉。

1959年开始,中国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都将粮食定量缩减到了最低限度。党中央的领导们以身作则,带领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当时中南海的机关干部开始自报每月粮食定量,毛主席和朱德报了26斤,周总理报了24斤,刘少奇仅仅报了18斤。然而当时北京市绝大多数男性干部都报了28斤。

中南海的工作人员本想给领袖们增加粮食定量,至少也要赶上北京市的平均水平,但是这个提议被毛主席否决,党中央就是要起到带头作用。

这点粮食对于西楼的两个大家庭来说,怎么可能够?朱德却拍拍胸脯,「想想当年我们在井冈山的时候是怎么度过难关的?」朱德从小热爱劳动,即使如今革命胜利了也依然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

在战争年代,只要条件允许,他就会在部队驻地附近开垦荒地,种一些蔬菜之类的农作物,井冈山时期,大家没少吃朱老总种的菜。于是朱德再次带领工作人员在乙楼南边的一块空地上开垦出一片菜园。

在这片菜园里,不仅仅种了黄瓜、西红柿、茄子等蔬菜,还养了几只兔子。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了粮食不足的问题。

朱德的这套操作迅速引起了邻居刘少奇的注意,于是刘少奇也带领家人在甲楼的南面开垦出一片菜地。刘少奇家主要种的是向日葵,在大家的悉心照料下,葵花籽粒粒饱满。

在他们的带领下,整个中南海掀起了开荒种菜的热潮,大家纷纷放下手中的钢笔,重新拿起锄头。井冈山时期的情景仿佛在中南海再现。

秋天收获的季节是大家最开心的日子。朱德带着晚辈们到菜园子里去把蔬菜摘下,一部分送到公共食堂,一部分分给邻居刘少奇家,一部分留着自己吃。

刘少奇家的向日葵也迎来了收获的季节,他将收集的葵花籽送到炊事员那里,炊事员将葵花籽炒熟,整个西楼都笼罩着香气。刘少奇将这些香喷喷的葵花籽分发给左邻右舍,供大家一起享用。

说起朱德和刘少奇的友谊还要从他们在西柏坡领导中央工作委员会时说起。刘少奇是我党建立初期的老党员,长期领导工人运动以及在白区主持工作。

而朱德主要是和毛主席一起创建革命根据地,在农村领导工农武装斗争。后来刘少奇进入中央苏区,二人一起参加了长征、八年抗战。直到1947年,他们被共同派往华北,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从此便朝夕相处地生活在一起。

7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份大纲确定了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基本方针,它有效的指导千万农民摆脱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

同年10月,朱德在华北前线指挥解放军作战,取得了清风店战役和石家庄战役的胜利,扭转了晋察冀战区的局势,尤其是石家庄的解放,使晋察冀和晋豫鲁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随后便成立了华北人民政府。

1948年3月,在陕北的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前往了西柏坡与刘少奇、朱德等人会合,从此西柏坡成为了全国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在 接下来一年的并肩战斗中,朱德与刘少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一次行军过程中,刘少奇的老胃病又犯了,疼得浑身直冒冷汗,而且无法进食,体重连100斤都不到。

朱德见状心急如焚,他派人就地取材制作了一副担架,由8名青年抬着刘少奇继续前进,朱德还亲自叮嘱:「走路轻一点,不要颠簸。」

只要到中途休息时,朱德都会亲自去担架前询问刘少奇的病情,还让炊事员给刘少奇做一碗米汤给他补充水分。

刘少奇看见朱德这么大年纪还为自己跑前跑后非常感动,坚持不再坐担架,与朱德一起行军。在艰苦的环境下,刘少奇与朱德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1948年11月24日,正好赶上刘少奇50整寿,而朱德的生日是12月1日,两人的生日非常接近。当时我军正在忙于淮海战役,党中央的领袖们也在运筹三大战役的最后胜利。

两人早就将自己的生日抛在了脑后,但是在西柏坡工作的同志却不想让两位领导过度劳累,于是在两人的生日中间的一天,办了一个简单的祝寿会。

朱德当时还亲自为刘少奇写了一首诗,名为【贺少奇五十寿于西柏坡】,但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首诗并没有交到刘少奇的手上。

从革命时期,到住进西楼成为邻居,朱德与刘少奇两人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一有闲暇时光,二人就会坐在一起回首往昔,聊一聊当年的革命故事。

当时在西楼,不光刘少奇和朱德两家关系相处得非常融洽,彭德怀和杨尚昆两家也经常互相交流,在餐厅里,大家几乎每天都会见面。

当时的西楼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各个家庭相互帮扶,其乐融融。

当时中南海的领导人们经常因为公务到处奔波,所以这些他们的孩子们经常聚在一起吃饭。 彭德怀和杨尚昆家里的人口比较少,所以饭菜比其他家里要好一点,当时这些红二代们非常喜欢和这两家的人一起吃饭。

大人在时,他们还会保持一定的儒雅,大人吃完饭去院子里之后,孩子的本性就开始暴露,开始抢夺盘子里的剩菜。

在餐桌上,大家尽情地聊着在学校的所见所闻,分享一切欢乐之事。

朱德推举刘少奇为国家主席

1954年,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当选为国家副主席。朱德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毛主席支持党内工作。

在任职期间,毛主席多次向朱德透露出不想再当下一届国家主席的想法。「不当国家主席,我可以做党的主席啊,这样对我的身体也有好处。」

1957年4月30日,毛主席邀请各个民主党派的代表进行谈话,这次他正式地向外界公布他不打算担任下届国家主席的想法。

毛主席之所以不想再当国家主席,主要是国家主席这个职务杂事太多了,在毛主席担任国家主席期间经常忙着日夜不停地处理公务,还要抽出时间参加各种外交活动。繁重的工作让毛主席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除此之外,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毛主席希望少做一些杂事,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上。

考虑到当时毛主席的威望,党内外民主人士纷纷给中央写信,劝毛主席连任国家主席,但是毛主席却说:「我还是希望多读一些书,少做点杂事,多思考一下国际上和国内的大问题。」

但是国家主席这个位置总要有人去做,当时大家都推测朱德会是下一届国家主席,毕竟目前朱德是国家副主席,毛主席卸任,他极有可能顶替这个位置,而且当时党内也没有人比他资历更高。

大家都等待着毛主席推荐提名人选,但是毛主席却表态:「我不打算推荐提名任何人,这个位置属于有能力胜任的人。」

当时担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刘少奇非常赞成朱德担任国家主席,并且向党中央提出:「按照惯例,国家主席这一职务应该由上一届国家副主席朱德担任。」

但是朱德却表示:「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更为合适,他有威望,有能力,并且忠诚于革命事业,被党内外和国内的革命人民所敬仰。」朱德还亲自给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时刻,毛主席发话:「朱德同志推举刘少奇其实是合情合理的,我担任主席时,很多时候我都抽不出时间,是刘少奇同志经常代理我的工作,所以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更为合适。」

毛主席的一番话马上点醒了众人,于是刘少奇成为了继毛泽东之后,第二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

朱德与刘少奇一路走来,刘少奇为我党鞠躬尽瘁,他的所有付出朱德都看在眼里,所以他一直认为刘少奇的才能不应该被埋没,他应该被委以重任。

朱德的外孙刘健后来向记者透露,除了刘少奇的能力得到了朱德的肯定之外,朱德还经常在私下里说过自己的年龄比毛主席大7岁,身体素质也在下滑,由他接任国家主席的职位显得有些不妥。

朱德在中南海二十年的岁月里,艰苦朴素的特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不仅仅朱德,当时我党的大批革命领袖都是如此。

后来,由于一场运动,刘少奇和彭德怀先后离开,朱德夫妇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曾经热闹的西楼餐厅只剩下了朱德一家。

据朱德的晚辈回忆,当时的朱德已经80岁了,每当去西楼餐厅吃饭,他都会不由自主的看向刘少奇的位置。然后默默的低下头,唉声叹气。

十年的浩劫结束之后,我党为刘少奇同志伸冤昭雪。由于毛主席的干预,朱德才在这场浩劫中免于迫害,但是朱德一家也被迫离开了中南海。

晚年的朱德每当想起刘少奇都会默默流泪,之后他也再没回过中南海的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