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8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古代史】解说词110:名流千古——成就斐然的唐宋八大家

2024-01-14历史

第1 10 名流千古

——成就斐然的唐宋八大家

这是一场文学革新运动,古文将代替骈文。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古文几起几落。这是一场漫长的时间战,跨越唐宋两朝几百年。这里有文学的革命,人才的竞争。这里有「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唐人深得骚学唯一的子厚,这里有如「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的曾子固,这里还有名动京师,传遍天下的「三苏」。这是一场力量失衡的较量,结局早已经注定。这些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力挽狂澜,扭转时文的呢 ?

汉朝时开始出现一种新的文体,到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这就是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骈偶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辞藻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所以在内容表达上往往受到束缚。骈文中虽然也有一些优秀作品,但是大部分都形式僵化 , 内容空虚。对于这样一种华而不实的文体,很多学者提出反对之声,并主张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相对骈文而言的,汉朝之前的散文语言质朴,以单句为主,不受格式限制,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这场发生在唐宋时期,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文体改革运动史称「唐宋古文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文学家。其中最有名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史称「唐宋八大家」。 这场运动的倡导者是谁呢 ? 他在文学方面有什么突出表现呢 ?

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人更是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认为,骈文是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不仅仅是要求改变一种文体,而是要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把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相统一。那么, , 韩愈的散文风格又是什么样的呢 ?

韩愈的文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直率,慷慨激昂,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如他的作品【师说】,就强烈的反映了现实,抨击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并对那些诽谤者进行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而他的【祭十二郎文】更是祭文中的千古绝唱,抒发了对十二郎的悼念哀痛之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他的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中,文章突出体现了韩愈「文以明道「的信念。

韩愈的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柳宗元是谁呢 ? 他又有什么样的主张呢 ?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针对骈文内容空洞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在形式上 要求突破骈文束缚,要求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他们通过身体力行创作了很多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的优秀散文。如【永州八记】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的一朵奇葩,文章展示了永州山水的优美景致,并借山水抒发了作者胸中之气,把自己和山水融为一体,赋予永州山水以灵魂。

正是在「韩柳」的推动之下,唐代的古文运动开展起来,他们还培养了一批青年作家,使古文运动声势日盛。但是随着「韩柳」的逝世,唐代古文运动因缺乏领军人物逐渐衰微。骈体文又死灰复燃,再次成为文坛主流。

古文运动是不是就此销声匿迹呢 ? 谁能力挽狂澜,重振古文运动呢 ?

北宋初年,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一部分上层士大夫整天醉心享乐,粉饰太平,吟花弄月,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西昆体诗赋充斥文体。为了纠正西昆体的弊病,欧阳修大力提倡古文。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永丰)人。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学成就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他主张文以明道,强调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内容与形式要高度统一。同时,又反对浮靡雕琢、晦涩怪癖之风,提倡简练流畅。他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对这次革新运动起了示范作用。

他的一生著述非常多,但是散文方面成就最高。他的散文内容充实,深入浅出,行文流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寓奇于平,使北宋文坛面目一新。他的作品大都收入【欧阳文忠公文集】。1057年,作为翰林学士的欧阳修主持了当年的科举考试,对以骈体文应试者痛加裁抑,欧阳修虽然因此遭到众人的斥责,但是却迫使文人们改学古文,这是古文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标志。

这一年的科举不仅录取了后来的文坛领袖苏轼,还录取了两位古文大家曾巩和苏辙。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 都是倡导古文运动的健将。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少时不好读书,常年出外游玩,到27岁时才开始发奋读书。他的文章以论兵见长,纵论古今,指陈时弊,切中要害。在【六国论】中,他指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提醒宋朝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屈辱外交政策。他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语言锋利,恣意纵横,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只可惜,这样一位文学大家年仅57岁就病故了。

幸好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特别是苏轼在继欧阳修之后,成为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苏轼继承了欧阳修的文学观点,并且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文章应该摆脱束缚,行云流水,文理自然。苏轼的散文气势恢宏,与韩愈雄浑的散文各具特色,人称「韩潮苏海」,达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最高境界。

他的弟弟苏辙虽然文学成就远不及苏轼,但是在古文运动中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苏辙生平的学问深受父兄的影响,他比较擅长政论和史论,对当朝时弊论断切中要害,一针见血。他的散文文风平畅,他自己也说「子瞻之文奇,吾文但稳耳」。 茅坤也评论说:「苏文定公之文」,「冲和澹泊,遒逸疏宕,大者万言,小者千余言」,「西汉以来别调也」。

同时受到欧阳修提拔的古文大家还有曾巩。曾巩,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出身书香门第,天资聪颖,记忆力超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得力干将,全力支持欧阳修,并完全接受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主张「文以明道,先道后文,文道结合,先道德,后辞章"。所以他的文章自然淳朴,不讲究文采。

他的散文古典雅致,章法严谨,长于说理,对后世影响非常大,明清两代著名作家都将其作品奉为典范。他早年就结识了王安石,并结为挚友。虽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与王安石共同倡导古文运动。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擅长政论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就是一篇主张社会变革的力作。他反对西昆体的靡弱文风,强调文学的作用在于服务社会,要具有现实功效。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比较 浓厚的政治色彩,如我们比较熟悉的【伤仲永】等。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如山水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既有游记 又有说理,两者紧密结合,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这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古文运动,继承了传统散文的精华,同时又有所创新和发展,扭转了长期以来统治文坛的浮靡华艳的文风,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开创了古典散文发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