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上将许世友:战功不及刘伯承、粟裕,为何75岁被邓小平钦点挂帅?

2024-01-27历史

在历史上,提起刘伯承和粟裕尚很多人都会感叹一句:铁骨铮铮。作为两位中国近代史上战功赫赫的革命统帅,刘伯承和粟裕获得过许多的丰功伟绩。两人都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的党员,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伯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元帅,从北伐战争到南昌起义,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刘伯承伴随着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一路走来,是当仁不让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不朽功勋。

粟裕,开国十将之首,被毛主席冠以「淮海第一功」的称呼,一路从毛头士兵成长为军队最高指挥官,神话般的色彩眷顾着他用兵如神、百战百胜。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进行了约134次的重大战役,而这些战役中,歼敌超过3万的有38场,其中由粟裕统帅的有12次。建国后,粟裕被授予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毫无疑问,两位将军战功赫赫,以生命的鲜血构建了民族的威严,他们将民族的希望放于肩膀,在战争动乱的时代背负着人民的生活奋勇前行。但尽管如此,在那个风起战勇的年代,从不缺甘于奉献的英雄,变幻莫测的背景下,历史上有一桩令人费解事情发生了。

时间回到1979年2月17日,那时国内十年动乱刚刚过去,上一次解放军参与的战争还是1974年海军收复西山群岛,五年过去了,军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打仗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中越自卫反击战一触即发,二十多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军部队,对长期武装挑衅中国军民的越南发起了自卫反击作战。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当时在选派军队的最高指挥官的时候,邓小平没有选择刘伯承,也没有选择粟裕,而是选择了许世友。想必很多人会对此产生疑问,许世友,在当时的新中国,虽然拥有众多的战功,但是和刘伯承、粟裕等人元老功勋比起来,那自然也是比不上的。既然这样,那邓小平为什么在众人之中要选择许世友呢?

许世友,一位被邓小平亲自选中的将军,带领中国军队对越南展开了强烈的反击。他一生曲折而丰富,受过苦、挨过饿,将人生中的重要时间都献给了他的一身武艺和战场。那么许世友究竟是如何厉害的角色,竟然能在刘伯承和粟裕两位已经功成名就的将军身边脱颖而出,首先我们要从许世友本人的故事讲起。

  • 少林高徒 迷茫求路

  • 1906年2月2日,许世友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许家洼,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新县许洼。在河南省孕育的108位开国将军中,上将只有一位,那就是许世友。如今在新县,我们依旧可以看到许世友的将军纪念碑。

    许世友一生经历曲折,幼年时家庭生活贫苦,生活吃不饱穿不暖,8岁那年,许世友进入嵩山少林寺给拳师当杂役。在少林他专门干挑水、劈柴、打扫等又累又重的活,每天忙碌不停,一旦闲下来,还要伺候高僧。

    许世友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身而羞辱,尽管他只是少林的一个小杂役,但偷空时间,他还是会偷偷地观看和尚们修习武功,也是借此机缘,后来他拜师投门进入少林派,开始修习武艺。

    许世友吃苦耐劳,不抱不怨,数年如一年的用功努力让他学得一身少林功夫。1922年春天,十六岁的许世友学成归来,国内动乱,一身武功有了用武之地,他便投身于直系军阀部队去寻求出路。起初,年纪尚轻,对局势认识不深的许世友加入了国民党。1926年9月,在武汉担任国民党军连长时,一个机缘巧合,他接触了中国共产党人。从此,被深深吸引的许世友向共产党积极靠拢,他还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8月,许世友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放弃身边的一切,决定立刻潜回家乡进行土地革命,由此,许世友便开始了在人民军队的铁血生涯。

  • 青年英才 展露锋芒

  • 许世友偷偷回到家乡后,便马不停蹄地参加了当时村子里的麻城六乡农民起义队,凭借一身武艺和多年的军旅经历,许世友被选为大队长兼炮队队长。担任队长后的他,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六乡义勇队和炮队加入了黄麻起义队伍的行列。

    为了占领县城,许世友先是指挥六乡义勇队和其他农军一起,趁着午夜时分直冲黄安东门,冲开东门后,他又积极联络各路起义军在此汇合。但就在许世友以为第一次作战成功了的时候,问题出现了,由于各路起义大军云集县城,人数过多,一下子使得吃住都很困难。起义军本身清苦,又不能抢不能偷,补给不足,实在没有办法在此维持下去。许世友想来想去,别无他法,只好带着六乡义勇队返回家乡。

    第一次的作战胜利得快,失败得也快,但许世友心气高,并没有为此沮丧。很快,11月18日,黄安县农民政府宣布成立,黄麻起义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吴光浩任领军人。由此,新的作战征程也开始了。

    1927年12月5日的夜晚,风云突变,国民党军的一个师突然对黄安县进行突袭,鄂东军没有防备,受到重创。情况紧急之下,吴光浩便带领余众远走黄陂木兰山区躲避风头。不久之后,又有大批的国民党军进驻黄麻地区,当地的地主恶霸肆意张狂,组织「清乡团」、「还乡团」返回黄麻,一路上好不风光,无情的屠杀革命群众。许世友见势,便待不住了,他二话不说带着义勇队员上山打游击。他们白天钻山沟、钻山洞、晚上摸敌哨、杀劣绅,昼伏夜出地坚持斗争,心中时时刻刻都盼望鄂东军杀回来。

    终于,1828年1月,鄂东军余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并且在吴光浩的带领下,队伍越打越大。4月的时候,吴光浩率领第七军杀回了黄麻地区,随后许世友带领义勇队也被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七军。7月份,第七军继续扩大,改编为红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吴光浩担任军长兼师长,许世友被编入二大队第六班。不久,由于班长胡德奎战死,许世友便接任了班长。

    许世友身手过人,在少林寺学了一身本事不是军中的什么秘密。1928年冬天,凭借技艺过人、粗中有细,许世友被调到军部特务队,担负打土豪、捉地主、搞情报、开仓济贫等工作。由于活动开展得十分顺利,且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很快活动的范围就已经覆盖到黄岗、麻城、黄阪、黄安、孝感等城市。

    许世友的霹雳手段深深引来了敌人的不满,他们对许世友咬牙切齿,恨不得立马将其射杀。吴光浩知道这个情况之后,不由得开始为许世友的安全着想,他考虑到许世友能打能冲,是个领兵打仗的好角色,于是便又把他调回第三十一师当了排长。

    在1929年年初,许世友多次立功之后被升任为连长。但世事难料,也是在这一年,吴光浩在赶赴河南商城领导起义工作的途中遭遇伏击,不幸身亡,年仅23岁。好友牺牲了,但起义的路途还有很远。在动乱年代,留给战士们吊念朋友的时间少之又少,许世友感念吴光浩曾经对自己的提拔和帮助,心中带着吴光浩死前没有完成的来到了河南。

    在河南,等待着许世友的是一场硬仗,他需要带领一支敢死队攻打一座有300多个地主盘踞的山寨。要知道这座山寨易守难攻,两侧是悬崖峭壁,而且山寨的城墙用又高又厚的青石垒成,地形十分险恶,想要攻下它实在不是一桩简单的事情。但敌人就在眼前,许世友不能退缩、只能硬上,可也不能白白送死,于是他想了一个主意,他让敢死队员顶着桌子、裹着被子、抬着梯子往前冲,给身体增加一些庇护。

    果不其然,敌人居高临下,看着沿着墙壁匍匐前进的一帮人,他们开始推木头,扔石头,泼热水。幸好提前有了防备,敢死队没有受到多大伤害,前进的气势丝毫不减。

    许世友一马当先,混乱中他第一个冲上山寨,但是他刚刚爬上去,不小心就被敌人手中的木杠子砸个正着。疼痛袭来,但许世友依旧没有放弃,一次不行他就再试一次。爬到第三次的时候,木杠子正中他的额头,许世友一个踉跄,从高墙上摔了下去,当场昏死过去不省人事。但好在许世友给了敢死队员极大的鼓舞与勇气,他们奋力冲锋,最后攻下了山寨。

    战事结束后,许世友早已和死尸融为一体,敢死队员将许世友的身体从尸体堆中挖出来,见他没有声响,以为他英勇就义了,于是便失声痛哭。可就在此时,许世友竟然缓慢睁开了眼睛,望着周边的士兵们说:我只不过睡了一个觉,你们怎么都在哭?听罢,士兵们破涕为笑,对他们的这个连长有了新的认识。都说他们连长敢冲敢撞,不怕死,看来此话传言不虚。

    就这样,在担任连长期间,许世友一战成名,少林高徒初露锋芒。作战经验从零开始慢慢积累,已经成为能够领兵打仗的将军了。

  • 开国上将 戎马生涯

  • 1934年,许世友升任红四军军长,那时他刚刚29岁,年轻气盛、势头十足。许世友在徐向前的指挥下,率领部队强渡嘉陵江,攻克北川。在长征时期,许世友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而这次见面,对许世友来说意义重大,是他的「死亡」,也是他的「新生」。

    1935年5月红军长征的开始,中间经历6月甘肃会师、8月红军混编,时间来到8月下旬,许世友率领红四军刚刚走出草地,就在包座附近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见到许世友后,直言很早就听说过这个人,于是便问许世友名字是哪几个字。许世友向毛泽东讲述说,自己的名字本来是「许仕友」,后来他发现「仕」的意思是做官,寓意事业坦途,他自己既不想做官也不想发财,于是便给自己的名字改了个字,改成了「许士友」,寓意是我要做战士的朋友。

    听完许世友的讲述,毛泽东笑了出来,他转念一想,便说:

    「好是好呀,不过咱们再商量一下把这个「士」改为世界的「世」怎么样,我们如今正在北上,眼界要放宽,要做世界之友啊。」

    毛主席的建议自然是好的,他心想这个名字一如他在指挥骑兵过草地时的潇洒英气,由此,许世友的名字便留下来。以至于多年之后,许世友领兵中越之战,当许世友身披一身荣耀铠甲归来之时,才不由得让人感叹与遐想,许世友果然走向了世界。而这,是否也和当年毛主席的一番话有着关联?

    红二军与红四军会师甘孜,随即北上,许世友率领骑兵部队作为先遣开路。他们沿途侦察,筹集粮草,沿途打了72次仗,骑兵数量从最初的3000人到最后只剩下了200多人。虽然战况惨烈,人员损失众多,但无可置疑的是,许世友率领的部队为红军北上创造了有利条件。

    许世友在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之后,再次投身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38年,他参加了冀南根据地的创建;1939年,他领导香城固战斗,痛击日军;1940年,他同日、伪、顽在渤海之滨和清河两岸,展开了激烈斗争……

    在解放战争时期,许世友的作战经验已经非常纯熟,从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到胶东保卫战等重大战役,许世友一一到场。

    1948年7月14日, 毛泽东致电粟裕等人提出进攻济南,当时济南战役处于战斗的重要关头,毛泽东对于将领的选择十分谨慎。而那个时候,在解放军当时的诸多将领中, 大家公认认为许世友得城市攻坚能力最为突出。毛泽东对许世友印象很深,也十分看好他,于是便再次致电粟裕,请许世友出兵领战。

    但十分不巧的是,许世友的腿受了伤,正处于养伤时期。毛泽东知道后,一边为许世友的伤病惋惜一边又为战事焦虑,思索片刻后,他提出要求:「希望许世友同志能够尽快调理好身体,攻城的重任需要你」。许世友得到通知后, 心系祖国,心系人民,哪里还顾得上自己的伤势,二话不说立马回到了山东兵团。

    后来,济南攻坚战取得了胜利,并且创下了攻克国民党坚固设防大城市的记录,济南攻坚战成为许世友和山东兵团的巅峰之作。并且以此作为转折点,解放军实现了胜利之路上一次艰难而伟大的跨越,事实证明了毛泽东的这次「点将」,对济南战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不久之后,解放战争迎来了全面胜利,新中国建立起来了,许世友凭借多次战功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名列开国上将之位。

  • 越南反击战,钦点成将

  • 无独有偶,许世友曾经被毛泽东「点将」成军,多年后,国家另外一位领导人也做了同样的事。讲到这里,话题就要回到当年的中越自卫反击战了。

    在越南抗法抗美战争的三十年间,中国和越南的关系一直十分友好,中国曾派防空部队和工程部队支援越南,并且还为越南提供了价值两百亿美元的国际援助。然而国际局势说变就变,当1975年越南统一后,越南政府突然变了个样,他们忘恩负义,竟然疯狂反华排华侵华。

    当时越南在中国边境挑衅,打死打伤中国的边境军民,不仅如此,他们还驱赶华侨同胞,甚至不放过老弱病残的特殊群体。在越军炮火的侵扰下,我国的边境军民不得不躲进山里,小学生也只好在山洞里上课。邓小平知道后,十分气愤,直言说要给忘恩负义的越南人一个教训。于是,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主权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1979年3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响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那个时候,国内十年动乱刚刚过去,解放军已经很久没有打仗了,对越反击战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十分重要。邓小平开始挑选主帅,刘伯承和粟裕尚在,按理说邓小平选择其中任何一位的可能性都比许世友要大,可是最后邓小平却当面任命了许世友为总指挥。

    为什么呢?话题回到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提出的疑问。其实原因很简单,当时邓小平是综合多种因素做的决定的。1979年,距离新中国成立已经过去了许久,曾经陪伴着新中国一路走来的开国上将也已经没剩几位。并且当时刘伯承87岁,粟裕72岁,两位将军的身体状况很糟糕。

    刘伯承年轻时在战场上眼睛受了重伤,因为救治不及时导致一只眼睛几乎失明,而后的数年间,他只能靠着另外一只眼睛指挥作战。但高强度的军事作息时间让他的眼睛不堪重负,到了晚年,刘伯承的双眼已经几乎失明。

    而粟裕,虽然年龄上他也比许世友年轻了三岁,但当时他的身体也已经受到严重重创,同样是由于受伤后没有得到医疗卫生的良好救助。粟裕身体里一直有弹片没有取出,多年来他饱受折磨,时常病情复发,如此一来,也便无法再领军打仗了。

    在思索许久之后,邓小平想到了许世友,虽然说当时许世友已经75岁了,但他的身体素质一直相当不错,加之当时许世友在广州区任命,对广州一带的地形非常熟悉,恰巧这个地方又是攻打越南的绝佳之地,这样一看,许世友担任越南反击战广西边境的统帅再为合适不过。

    中越自卫反击战我国总共出动9个军29个步兵师、两个炮兵师、两个高炮师、铁道兵、工程兵、通信兵等兵种部队近56万兵力。许世友指挥解放军以第41军、第42军、第43军、第54军、第55军和第50军为东线兵团对越南进行突袭。在约500公里的战线上战斗如暴风骤雨般凌厉,越军以6个步兵师、16个地方团及4个炮兵团, 总兵力约十万人应战。

    面对强大的解放军,越军没有丝毫抵抗之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解放军便占领了越南北方20座城市,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战果丰富。

    对越自卫反击战取得的了胜利,但是许世友却也因此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对他的批评最多的来源于由他率领的东线大军损伤过于惨重,众人的议论纷纷一时间袭来。然而老将军久历风霜、戎马一生,身正影直不惧任何议论,对生命中的最后一战,他这样说:

    「这一仗,中央军委说打得好,外界有不同看法,下面的同志也有不同认识,这不稀奇。是是非非,让干部群众去说吧,让历史、让后人去评说。」

    话说得不错,75岁高龄的将军已经陪伴祖国走过一生,从8岁出入少林的幼年到领兵作战的青年,许世友经历颇多,一路成长,不仅增长了他的技能,更是磨练了他的心气,一番话语,更是向世人道尽了真诚与坦荡。

  • 草履将军 一代英雄

  • 如今再次回忆起许世友,大家首先会想到将军出生清贫,半生戎马。许世友爱穿草鞋是当时人尽皆知的事情,在长征途中,他与战士们一起打草鞋,穿草鞋。新中国成立后,他依旧穿着草鞋进城,从未想过在当时人民生活进步了,草鞋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穿草鞋是其一生朴素的写照,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许世友」,而不是「许仕友。」

    许世友将一生都献给了战场,作为开国上将,他是值得我们铭记的存在。对于许世友晚年的回忆,很多人认为在他身上有着农民的朴实和敦厚,有军人的武勇和强悍,有少林和尚的淡薄和超然。

    数年的军旅生活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他的骨子里,以至于当生活归于平常,在他的身上还时常能捕捉到当初舍生忘死的岁月。在日常生活里,他的食物极其简单,吃不惯牛奶稀粥,也不稀罕鸡蛋馒头。不喜欢穿便衣只想要穿军装,一声「将军」身后,没有留下半分钱财,只有两把军刀,四双草鞋。

    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许世友可谓是多次死里逃生、虎口脱险,他饱经磨难、百折不挠,永远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直到告别这个世界。回顾许世友的一生的戎马生涯,他头上的名衔有很多,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等等。但这些荣誉背后,是许世友在一场场战争中留下的身影,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涌现的英雄人物是与时代精神结合的产物,我们感谢诸如许世友这般的开国上将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年代的战场英雄模样。可英雄也绝非是高不可及的神话人物,他们如此坚强,只不过是在用血肉之躯支撑民族生的希望。回首对越自卫反击战,我们不能忘记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们用实际行动才是告慰先烈们英灵最好的方式,我们仍旧需要铁血正义、忘我牺牲、英勇无畏的理想信念。

    回望历史,共和国的军队从南昌起义的风霜中一路走来,在抗敌奋战的沙场上他们从未退缩,多少危难关头与生死相隔。殊不知,今天我们享受的和平安康的美好生活,是先人们在战区上奏响凯歌的延续。我们感念先人的奋勇厮杀,更当铭记他们的故事在以后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为人民奋战的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我们感谢新中国的开创者们,感谢你们的存在,给予了每一个深陷泥沼的人更多坚持下去的信念,感谢你们的存在,成就了今日中国的繁荣与兴旺!

    谨以此文致敬——许世友将军!将军,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