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朱毛之争」过后两个月,朱德哀叹说:离开了毛,朱就过不了冬了

2023-12-09历史

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在龙岩城一所中学校园里召开,由于红四军「三巨头」中的毛主席和朱德是争论的核心人物,他们就没有出席这次会议的讨论,而由陈毅主持了会议。

陈毅其实也知道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不能跟毛主席和朱德相比,他用春秋时期的晋、楚、郑三个国家来代表毛主席、朱德和他自己。

他说,「你们朱毛吵架,就像晋国和楚国两个大国吵,我这个郑国在中间,左右为难。」他担心红军闹分裂,为了平息争端,就采取了「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给予了朱德「书面警告」的处分;给予了毛主席党内「严重警告」的处分。

不用说,陈毅给出的这两个处分,直接影响到了毛主席和朱德的威信。次日,他对前来做工作汇报的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说:「现在闽西大局基本已经定,我还是离开四军,到蛟洋去做些调查研究吧。

」1929年7月8日,毛主席与夫人贺子珍,以及被调职的谭震林、蔡协民、曾志、江华等人离开了红四军,徒步前往闽西特委所在地蛟洋。

在蛟洋,毛主席指导邓子恢、张鼎丞等人胜利召开了中国共产党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

在会议中,毛主席给大家详细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并提出了巩固根据地的三条基本方针。他坚信,只要遵循这三条方针,闽西和中国的革命事业将会充满光明的前景。

他的讲话充满了信心和力量,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振奋。7月29日,陈毅带着新前委的成员来到蛟洋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尽管毛主席因为过度劳累而感染了疟疾,但他仍然抱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应对敌人的「会剿」行动,以及如何制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陈毅提出了分兵两路的策略,即让红四军的第2、3纵队出击赣南,转往广东,在外线扰乱敌人的战略部署,而1、4纵队则坚守在闽西,稳定民心,巩固和发展根据地。

这个策略是沿用了1928年冬天毛主席在「柏露会议」上的策略,因此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包括毛主席本人。

然而,毛主席还是提出了一些细节上的补充,强调了敌人并非上下一块铁,而是派系丛生,彼此间勾心斗角,矛盾重重。

我们应该利用这一点,不要和他们硬拼,见缝插针,有机会就打,没有机会就缩小目标,转移敌人的视线,分散敌人的力量。

他还强调,敌人还比较强大,四军还比较弱小,因此千万不要打没有把握的仗,千万不要冒险,应该多做艰苦的工作,多建立根据地。

陈毅坚决地说:「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四军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应该多打硬仗,多占领地盘,扩大影响力。

」他对毛主席说:「你不能留在蛟洋,必须回前委主持工作,并随军攻打广东。」毛主席坚决地说:「我不能回去,你们七大会议的做法,我不能同意。

而且,我也不主张攻打广东,你们要去打,你们就去打吧。」陈毅感到毛主席的语气十分坚决,知道他说话向来坚定,不容置疑,就没有继续劝说,他诚恳地对毛主席说:「我实在没有想到,七大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把问题弄得一团糟。

我准备亲自去一趟上海,向中央如实汇报四军的情况,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毛主席简洁而迅速地说:「我同意你去汇报。

」老覃在大前年写过【曾任蒋介石侍从官的国军中将,为陈毅之兄,一心为国,活101岁】一文,文中写陈毅的胞兄陈孟熙是四川军阀刘存厚的少将,时为驻上海的代表,他通过胞兄的帮助,由江西到厦门乘船经香港再转上海,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话说回来,在陈毅前往上海的日子里,毛主席先是到了上杭县的苏家坡养病,同时指导闽西土地革命,做农村调查。

后来到了大洋坝发动群众分田分地。随后,沿着灌洋、虎岗、堂堡、湖雷、陈东坑、石岭、豪坳头等地,一路视察,到了9月间,来到了永定县岐岭乡的金丰大山下一个名叫「牛牯勃」的小山村里。

老覃在多年前写过【山民冒死救了一位先生,24年后接到一份邀请函,才知立了不世大功】一文,文中提到,在这个 「牛牯勃村」,毛主席无比惊险地渡过了一个「生死劫」——他的疟疾发作,浑身打摆子,走不了路,而敌人前来搜山,情况万分危急。

幸好,天降神兵,牛牯勃村的村民陈添裕犹如天神下凡,他背起身材高大的毛主席,赤足奔驰在大山的丛林中,一口气奔出了10里路,转移到了雨顶坪村,这才躲开了敌人的追杀。

但险情并没有解除。疟疾让毛主席一会儿发高烧,烧得烫人;一会儿又打冷战,冷得吓人,多次徘徊在死亡线上。外界也传出了他已经离开了人世的消息。

甚至,苏联的报纸上还刊登了悼念词。老覃顺带说一下,和毛主席并称为「农运大王」的彭湃,也在这一年的初秋时节英勇地牺牲了。

可以说,彭湃的牺牲和毛主席的落难,真是中国革命的大不幸。不过,在傅连暲医生的积极抢救下,最主要的是,交通员冒着生命的危险从上海带回了医治疟疾的特效药奎宁,终于把毛主席的一条命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

毛主席这边的遭遇是如此的惊心动魄,朱德那边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儿去。话说,朱德和前委按照陈毅制订下的策略,于8月2日率领红四军第2、第3纵队开往闽中,因为缺乏群众基础,处处碰壁。

到了8月18日,朱德为了摆脱困境,准备率军北渡闽江,乌龙江,向赣浙皖边界游击。正在病榻上的毛主席知道了此事,连呼不好,写信给前委,反对渡江。

他在信中写:「过了乌龙江,则敌人消息灵通,运输便利,更有受大军包围的危险。」

这次会议像是在「无头苍蝇」般乱撞了三天,代表们各抒己见,无法达成共识,眼看就要无疾而终。罗荣桓实在忍不住,站出来请求发言,力促毛主席回到红四军工作。

林彪等人纷纷附和,没有毛主席在身边,朱德总觉得自己像是少了主心骨,看到罗荣桓和林彪等人的表现,他深受感动,也走上了主席台,高声说:「我们是朱毛红军,朱离不开毛,朱离开了毛就过不了冬了,必须把毛泽东同志请回来!」大家听了,都热烈鼓掌。之前反对毛主席的刘安恭等一小部分人气得干瞪眼。新来的第2纵队党代表张恨秋主动请缨,上台挥毫泼墨,笔走龙蛇地起草了一份【敦请书】。

张恨秋读完后,大家听得心花怒放,齐声叫好。于是,朱德把【敦请书】装进信封,派人第三次去请毛主席,请他回来担任前委书记,主持前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