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毛主席晚年用兵有多神?出手3次就赶走了中国崛起的三只拦路虎

2024-02-03历史

新中国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信任危机:这个占全世界1/4人口的大国,如果真要走上强国之路,会对现有秩序带来多大冲击?

在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中,欧美和苏联的利益必须得到优先保障,纵观二战至今, 除了中国之外,新兴大国实现突围发展的案例再也找不到第二个

对于这个问题,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也意识到了,尼赫鲁曾说:「印度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彻底从地球上变成三流国家。」

大国没有资格做中间党, 要么独自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要么只能接受压榨,退回到半殖民地状态。

现在来看,中国和印度,已经交出了各自的答卷。

印度人无法感谢尼赫鲁,他虽然高瞻远瞩、但是他的努力失败了。掌舵大国犹如徒手驾驶超级航母,丝毫的偏航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从1962年尼赫鲁向美国求助、美军航母驶入孟加拉湾开始,就标志着他把印度带偏了,这种方向性的错误,是后继者再怎么努力也弥补不了的。

幸运的是,我们的掌舵人凭借高超智慧,从容游刃于险象环生的世界,每一步都稳如泰山。

一棵向往星辰大海的小树苗,如何在历史的黑暗森林里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毛主席给出的这份答卷,是工业革命之后唯一的成功案例。

【制衡台海】

一个大国,最基本的前提就是领土完整。

1950年之后,两岸关系陷入僵局:因为有美国海军的帮助,解放军想渡海已经不太现实;而蒋介石也没有反攻的实力。

海天两隔,似乎已经成了必须接受的现实。

如果两岸一直这么拖下去,那么事态的发展方向,多半会朝着朝鲜半岛模式走下去。

这也是美国人最想看到的结果。

朝鲜停战后,两岸关系出现了非常微妙的局面: 既不能让美军亲自下场打仗,那样沿海会变成战场;也不能让美国人彻底放弃蒋介石,一旦蒋介石下台,台湾就会从金门马岛撤军,收缩武力走南韩路线。

最好三方能达成某种均衡,这样一直拖到中国彻底崛起,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1958年7月,美军入侵黎巴嫩,制造中东事件,面对全世界的谴责,他们熟练地玩起了转移注意力的操作,在台海聚集了60多艘军舰、20万军队,两岸战略平衡似乎就要被打破。

美国人并不想把事闹大,但是蒋介石却想拉美国下水,积极推动他所谓的「反攻」大计。

这次冲突非同寻常,火候拿捏稍有偏差,都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毛主席决定亲自部署,力求用一招妙棋,一劳永逸框定台海局势。

7月18日,毛主席召集相关负责人,以支援阿拉伯人民反侵略斗争为理由,部署炮击金门。

为了找到最佳时机,他废寝忘食,时刻关注着各方的动向。

7月27日,毛主席给彭德怀写信说:「睡不着觉,想了一下。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势……等彼方无理由进攻,再反攻。」

一直到8月中旬,蒋介石由于急于拖美国下水,率先宣布「台澎金马」进入紧急备战状态,毛主席才宣布了作战指令:「准备打金门,直接对蒋,间接对美。」并特别提醒,「追击不要越过金、马线」。

8月21日,毛主席约见前线总指挥叶飞,当面叮嘱了作战细节,金门炮战经过非常细腻的准备,才在8月23日打响。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先后发表了【关于领海的声明】和【关于台湾海峡局势的声明】, 在一系列军事和外交组合拳下,美军找不到任何合理的参战借口,只能眼睁睁看着蒋介石遭受巨大损失。

9月7日,美军见解放军部署如铁桶一般无懈可击,打算以护航为理由派遣军舰侵入厦门沿海,蒋介石也在暗中使坏,想趁机拉美军下水,但解放军炮兵严格遵循指示,锁定蒋介石运输船进行炮击,这件事让美国人心惊胆战。

他们害怕再待下去,会再一次陷入国际舆论的谴责,想撤走大部队,只留下部分军舰封锁台湾海峡,并建议蒋介石退出金门,收缩防守台湾岛。

这意思,就是在逼迫台湾向韩国学习了。

毛主席审时度势,第一时间调整了作战指令:一方面,减轻对金门、马祖的军事压力,让蒋介石军队能在这里活下去;同时也要准备好进攻火力,让战况处于紧张状态,拖住美国让它不能脱身。

这样的微操一直持续到1961年12月, 在持续三年多的时间里,金门炮战让美蒋军队进退两难,让中、美、蒋介石三方再度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炮战期间,毛主席还亲自起草了【告台湾同胞书】,指明了这场炮战的意图:「台、澎、金、马是中国领土,这一点你们是同意的,见之于你们领导人的文告,确实不是美国人的领土。」

通过三年金门炮战, 解放军以极小的代价,让全世界明白了台湾问题始终是中国人自己的问题,任何人也别想用朝鲜半岛的逻辑往这上面套。

这基本上奠定了此后数十年台海关系的大格局,虽然小摩擦偶有发生,但已经不影响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

金门炮战产生了很多奇怪的原则,比如「双日不打单日打」、「每日炮弹不超过200发」、「美军护航立即开炮」,成为炮战史上的一道齐观, 原因是这场炮战重在敲打、不在输赢。

毛主席把战争提升到一种全新境界,表面上打出去的是炮弹,实际上打得却是公道、正义和人心, 这种化危机为转机的能力,确实达到了「上兵伐谋」的至高境界。

【逆转国运】

工业革命以来,虽然技术突飞猛进,但依然没有改变资源有限的事实。也就是说, 大国实力往往是此消彼长的,生存空间依然需要靠竞争获得。

从亚洲来看,印度由于有英国遗留下来的工业遗产,1950年人均收入是中国的1.5倍,工农业产值均是亚洲第一,五十年代更通过朝鲜战争、万隆会议刷够了存在感,逐渐成长为第三世界领袖。

1953年,印度陆军中将蒂迈雅被选为朝鲜战争战俘遣返委员会主席;1954年,尼赫鲁的妹妹潘迪特·尼赫鲁夫人当选为联合国大会主席;1955年万隆会议,印度国际声誉达到顶点,成为公认的第三世界领袖……

如果穿越回50年代随便问一个西方人,印度和中国以后有一个国家会无比强大,你选谁? 绝大多数人都会选印度。

整个五十年代,中国也格外重视与印度的友谊。即使他们趁朝鲜战争非法抢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土地,我们也保持了克制。

中印边界问题的棘手之处在于, 两个超级大国都站在了印度那一边,而印度人也把同中国的争端看成是国运之争。

1961年尼赫鲁在军队推行「前进政策」,向中国领土纵深逼进,这种情况下战争已经不可避免,毛主席再次站出来部署了这次影响深远的博弈。

1962年,面对印军挑衅,毛主席给出了16字方针:「决不退让,避免流血,武装共处,犬牙交错」,遏制住印军的进攻势头,并密切关注美苏动态, 在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的第五天,美苏正焦头烂额之时,果断下令发起了对印自卫反击战。

10月28日,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对印自卫反击战第一阶段也在这一天结束,经过8天作战,将印度军队赶出了国境线。

在停止第一阶段作战的同时,毛主席还指示相关部门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

通过把握古巴导弹危机带来的8天作战窗口期,毛主席从战略层面,已经达成了对印度的战略优势: 既赶走了侵略者,也把发动战争的责任抛给了尼赫鲁。

如果印度选择和谈,我们已经驱逐了侵略者,不亏;如果他们不接受,就自然而然要背起发动战争的罪名。

膨胀的尼赫鲁选择了第二条路,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他们硬生生把侵略战争打成了首都保卫战,尼赫鲁也病重不治身亡。

对印自卫反击战,无论是从时机拿捏还是节奏把握,都是一次完美的表演。 中国仅用三万边防军,不仅达成了保卫领土完整的战略目标,还捎带击溃了印度的志气。

这场战争让印度的弱点毫无隐藏地暴露在全世界媒体面前,尼赫鲁为了自救,甚至向美国求助派航母前来支援, 所谓「不结盟运动」的谎言被彻底拆穿,印度从此失去了整个第三世界国家的信任。

毛主席在取胜之后下令撤军,释放全部俘虏和缴获的武器,收获了国际舆论的一致好评。

战后,他评价说:「这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者叫做政治军事仗。」

1962年,中国仅用3万人的边防军、耗时1个月、付出722人的牺牲,就完成了世界第一、第二人口大国国运的逆转,这样的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挣脱枷锁】

在新中国的成长之路,苏联曾是我们最亲密的战友,助力良多。

然而苏联也有自己的国家利益,从斯大林反感维护民族利益的「铁托路线」这件事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出, 与共产主义理想相比、苏联明显更在意自己的权威和利益。

新中国是一个向往星辰大海的大国,不可能永远做一个跟随者,这就意味着中苏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

毛主席晚年最重要的历史功勋,就是帮助中国摆脱了苏联的强权讹诈,清除了大国崛起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

1964年,苏联打算和美国联手摧毁中国的核设施,这个计划虽然并未实现,但足以表明中苏矛盾到了不可调解的临界点。

就在这一年,毛主席下令更改了已经制定好的「三五计划」,以惊人魄力推动了一项旷古烁今的伟大工程——「大三线」建设。

所谓大三线建设,就是将中国中东部的工业体系在西南的深山老林里完整复制一份,这样即使面对苏联装甲洪流与核战争,中国也能拥有反击的实力。

这个宏大计划的提出,基于毛主席数十年来对苏联和帝国主义国家本质的深刻理解。

作为一个在列强夹缝中崛起的大国,新中国只有做到在军事上不可能被打败,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独立发展。

否则,就算经济再发达,也不过是给别人做嫁衣而已。

正因为有了大三线,1969年苏联试图在珍宝岛将侵略野心变成实践之时,新中国才有了硬刚的底气。

这年3月,苏联边防军入侵珍宝岛,打死打伤中国边防军战士6人。

面对苏联武装入侵,是继续忍耐还是痛快反击?

正当所有人犹豫不决之时,毛主席给出了那句著名的指令: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珍宝岛反击战虽然规模不大,苏军最大的一次进攻也只动用了3辆坦克、100多人,但通过这场战争, 新中国第一次旗帜鲜明地亮出了对苏联的态度,那就是:我们不怕你。

不仅在气势上不怕,在实力上也不怕。因为无论苏联用什么样的战争手段,新中国总有办法立于不败之地。

这无疑戳中了霸权主义国家的软肋。苏联放了一堆狠话,然后果断撤军,从此再也不敢随便在边境动武。

新中国诞生于「四战之地」,四方八方都是敌人,从成长环境上来看,的确是一个炼狱副本。

幸运的是,在那艰苦卓绝的20年,毛主席带领一代革命先辈、用四两拨千斤的战略部署,为新中国打开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而今,星辰大海已经不远,我们唯有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