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遵义会议救了红军,毛主席向他请教定都问题

2024-01-24历史

1935年1月,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我党我军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刻之一。这次会议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指导,确立了毛主席作为红军主要领导人的地位,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但在遵义会议之前,毛主席的政治生涯陷入低谷。那么,毛主席是如何在遵义会议上扭转乾坤,成为党和红军的核心领袖呢?这一切都归功于一位人的努力。

「遵义会议上没有他不行。」这句话,是毛主席在建国后经常挂在口中,指的就是王稼祥这个为遵义会议做出最大贡献的人。那么,王稼祥又是何许人也?他在遵义会议上做了哪些贡献呢?王稼祥于1906年出生在一个家境虽不富裕但也不缺乏温饱的家庭。从小就热爱读书学习的他,先后考入小学和中学。

19岁时,王稼祥离开安徽老家来到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就读。在这个大城市,王稼祥的视野被打开,思想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同年,他加入了共青团,踏上了革命之路。由于在学生运动中表现突出,上级对他十分器重,随后将他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正是这次留学经历彻底改变了王稼祥的命运。

在苏联学习期间,他结识了许多人,其中包括王明、博古、杨尚昆等人。1930年,王稼祥回国,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不久,中央政治局就召开了会议,讨论派遣人员前往中央苏区工作的问题。王稼祥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前往苏区。于是,他从上海千里迢迢来到江西瑞金。当时,王明的「左倾」思想在中央苏区盛行。

尽管王稼祥和王明等人是同学,但他的表现却出人意料。一到中央苏区,他就受到了重用,先后担任了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等重要职务。尽管中央苏区的干部一开始都把他当成是王明的人,但后来他的表现却让人大吃一惊。

王稼祥曾经认为王明的方法是正确的,但他在中央苏区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按照毛主席提出的方案进行各项事务能够事半功倍,而按照王明的方式则往往适得其反,这让他深思不已。1932年,中央苏区局全体会议在江西宁都举行,要求撤销毛主席担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让他专心从事政府工作。

在所有人投票同意时,王稼祥发表了反对意见,这让毛主席和其他人都很惊讶。实际上,王稼祥只关心革命是否正确,而不是同学情谊。尽管毛主席最终被撤职了,但王稼祥经常去看望毛主席,与他交流革命和国情,两人也产生了相见恨晚之感。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时,王稼祥受了重伤,博古、李德等人想将他留在苏区,毛主席得知后非常生气,坚持要抬着他走。

虽然毛主席的权力不是很大,但他的威望很高,周恩来当即表示同意。王稼祥被安排在毛主席所在的军团,他们通过与毛主席的对话,在这段时间里深刻认识到,如果想要改变革命,使其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必须让毛主席重新掌握大权。于是,王稼祥先找到了张闻天,张认为博古、李德领导不行,必须请毛主席出来。

随后,王又找到了周恩来、聂荣臻、彭德怀和杨尚昆等人,大家都表示必须请毛主席回来。这促成了遵义会议的召开。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举行,博古在发言中认为红军的失败是由于敌人太强大,而周恩来则承担了指挥失误的责任。在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曾痛斥博古和李德的瞎指挥,因为这导致了红军的失败。

当时,王稼祥毫不犹豫地支持毛主席,并提议任命他为红军的政治局常委和军事指挥负责人。在遵义会议上,毛主席成为了党和军队的领导人,而王稼祥的关键一票功不可没。毛主席高度评价他是最早支持自己的人。遵义会议后,王稼祥、毛主席和周恩来组成了军事指挥部,负责指挥中央红军,这显示了王稼祥在军队中的高地位。

尽管他为遵义会议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王稼祥一直保持低调,从未刻意宣传。随后,他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等职。1949年,他参加了七届二中全会,并被毛主席请到自己的住处询问国都问题。最终,王稼祥认为北京最适合成为新中国的首都,毛主席对此非常满意。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再次询问王稼祥的工作安排,他选择了到苏联担任大使。

毛主席曾写信给斯大林介绍王稼祥,这段历史在我国外交史上有着独特的意义。毛主席亲笔写下的这封信凸显了王稼祥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