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大秦并没你想象的强大 战国家书背后是百姓的辛酸

2024-01-05历史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我们知道秦始皇,知道白起、廉颇,知道长平之战,知道他们的故事,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但在这宏大的历史背后,当年的一个普通人,他们又在做什么?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在中国的历史中埋了两千多年的普通家庭的故事,在1975年湖北孝感市云梦县睡虎地曾发掘了墓群,在这些墓群中发现了大量的竹筒,其中尘封两千多年的秦军士兵的家书,为我们揭露了历史大事之下的普通人经历了什么。

公元前二百二十五年,秦国发动了消灭楚国的战争,秦国大将李信带二十万秦军攻入楚国,遭到了楚人的拼死抵抗,在淮阳陷入拉锯战。

淮阳就是今天的河南周口淮阳区,在秦国的军队中,有两个本来是亲兄弟的小兵,分别给自己的大哥写了一封家书。这两封写在木板上,战火中价值万金的家书,不仅安然抵达了他们八百里外的故乡,而且最终被收信人带进了自己的坟墓陪葬,成为今天我们能见到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书信。这也使得我们今天有幸窥见生活在那个庞大帝国的底层民众的血泪。

这两封信所代表的是一个普通的秦国家庭,没有姓氏,因为按照秦国当年的法律,只有贵族才有称姓的资格。老百姓是不能有姓的,只能有名。这一点跟以前的藏族类似,藏族以前是农奴制,普通人也是没有姓的,到现在这个风俗都还这样。

从这两封信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个秦国家庭有兄弟三个人,大哥叫衷。他在家赡养母亲,他的二弟叫黑夫,三弟叫惊,都参军入伍,在前线征战。其中二弟金刚刚新婚不久。按照当时秦国法律,所有的男性满十五岁就要开始缴纳人头税,十七岁呢一律要开始服兵役,身高超过六尺五寸啊,就相当于今天的一点五米就可以结婚。

从二弟新婚三弟初次服役的情况可以推断,他的三弟惊可能正好十七岁。二弟黑夫呢也不会超过二十岁,这两份家书啊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字迹飘逸,而且是相同的,就很显然是一个年轻人不具备的。所以应该是这两兄弟啊委托军中的书吏来写的。

当时的军队中,一般都有专门负责文书的那种书理,平时呢也替士兵写信。第一封家书是二弟黑夫写给大哥的。他在信中的原话是这样的,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禅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

他这封信,就是问候了母亲、大哥、二嫂以及各种亲友,主要是说啊兄弟啊,现在因为战况焦灼困在淮阳,生死难料。因为缺乏夏天的衣服,请求母亲啊赶快做衣服寄过来,要么你就直接寄钱来。他还特别叮嘱啊啊,就是如果母亲要你寄钱的话,千万不要寄少了。

另外这个黑夫还很关心在战场上的军工有没有换来相应的爵位,官府有没有落实奖励,如果落实了,请你写信告诉我这封信啊。这告诉我们两个残酷的事实。

第一,秦国人服役早而重,这个家庭总共就三个儿子啊,两个上了战场,而且都是刚刚成年的年轻人。

第二,让人特别震惊的地方在于,他服役完全是义务。从他给家里人要钱,要衣服来看,秦军中的这些底层士兵不仅没有军饷,连最基本的衣物都要自己准备,很可能国家就只给他提供武器和口粮。那些最基本的换洗的衣服都不提供。

现在我们看惯了秦始皇兵马俑,英姿飒爽,盔甲整齐的那种造型,有的就是历史,没想到这信里写的才是事实。那百姓唯一的希望就是前方的子弟换军功,用爵位换取后方的赏赐和地位。那么家里有没有给这两兄弟借钱呢?

第二封信是三弟惊写给大哥的这封信的口气就急促很多了,情况似乎变得极为严峻。他是这么写的,「愿母幸遣钱五、六百,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用垣柏钱矣,室弗遣,即死矣。急急急。」

因为没有收到钱物,再次催促母亲给钱,而且明确要钱五六百,布料二丈五尺。他以绝笔的口气在信中说,啊,兄弟呢,现在是借一个叫做垣柏的钱生活。如果再不还钱就要死了。所以连用了三个,急急急。

他似乎已经遇见了两兄弟不妙的这种结局,另外呢他也担心自己的新媳妇儿,就叮嘱大哥,你不要让她去离家太远的地方捡柴火,太危险了。

从第二封信中,我们可以肯定啊,家里在收到他们的第一封信后,没有给他们兄弟俩借钱。所以这个二弟金才会写第二封信去催款。那么他们所要的五六百钱多不多呢?在同一个地区,另外一个秦国官吏喜的墓中,也出土了秦国的法律文书,其中有一个叫做金布律,他是这么记载的。

秦国的一件夏天穿的衣服价值五十五钱一件,冬天穿的衣服价值一百一十钱。兄弟两人给家里面要五六百钱,也就是十件夏衣,五件冬衣的钱并不多。按理说啊一般家庭应该是勉强能够承受的十件衣服而已,何况他们家是立过军功,有爵位,有赏赐的。

亲儿子,亲兄弟在前线生死未卜。家里如果拿得出这点钱,会犹豫,会吝啬吗?显然不会。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那个母亲,儿子在前线命在旦夕,跟自己要几件衣服的钱,你会吝啬吗?你会不给吗?所以家里没有借钱的,唯一的原因只可能是确实没钱拿不出来。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秦国长期的对外征战给底层民众带来的是何等的严酷。收信的这个大哥衷在他的墓里的陪葬器物中,还有文房用具,墓地也和官吏的墓地是挨在一起的。这说明他知书识字,所以他家在那个年代绝不会是最底层的人家。

但就是这样的,人家居然拿不出几件衣服的救命钱。在第二封家书中,这个经还专门提到了「新地城多空,不如令者。」翻译过来,就是啊秦国新占领的这些楚国的城市,人民几乎都跑光了,而且反抗激烈,不听秦国的号令。

这跟史书中记载的山东六国人对于秦国的态度啊是完全符合的。天下苦秦久矣,不乐为秦民。这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地方的人民喜欢秦国。

当时的家书之后,他们最终的结局怎么样了呢?毫无疑问战死了。因为如果他们活着回家的话,大哥啊是完全没有必要在死后还要把两个弟弟的书信作为陪葬的。我们都知道中国人陪葬的习惯啊都是选值钱的,或者选生前最喜欢最真实的东西陪葬。只有在两个兄弟都战死的情况下,大哥才会把这两封当时并不值钱。但是对于他个人来说,最珍贵的家书带入地下长眠,这其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他作为大哥,在失去两个弟弟之后的那种感受和心情。

史书中也记载了秦军第一次攻楚,因为被前后夹击,大败而归,被杀了七个校尉,死伤四五万人。这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印证这两兄弟的结局。所以后来秦国又发兵六十万,再次攻出,最终把楚国给灭了。所以这个故事真正的结局,就是一个普通的秦国家庭。最终两个儿子战死沙场,留下一个老母亲,一个哥哥,还有一个新婚不久却成了寡妇的女人。就这就战争年代的鲜活生命,没有最好的战争,也没有最坏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