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为何说列宁建立苏联是一种妥协?原来都是因为沙皇留下的烂摊子

2023-12-17历史

为何说列宁建立苏联是一种妥协?原来都是因为沙皇留下的烂摊子

在沙皇时期的俄罗斯,国家形态显得异常错综复杂,犹如一幅由各种碎片拼凑而成的怪异画卷。这并非一个严格定义的国家体系,反而更像是沙皇强行征服土地后,随意组合而成的怪异合成体。

以沙皇统治下的立陶宛为例,当地人并未被归入「俄罗斯人」的范畴。他们只因沙皇以武力占领,就被赋予了「立陶宛大公」的头衔,将立陶宛视为沙皇的统治领土。

其他被沙俄征服的地区也经历着类似的遭遇。例如,在沙皇的眼中,爱沙尼亚之所以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纯粹是因为沙皇同时兼任「爱沙尼亚王公」的身份。而亚美尼亚之所以被划归沙皇统治,纯属于沙皇的「亚美尼亚地区领主」头衔所致。

沙皇的头衔和称号多得数不胜数,若一一列举,至少需要三百多个字。

在沙俄国土之外的领土,实行的是一种「当地人治理」的体制。这让当地的领导在沙皇的统治下拥有了绝对的自治权。沙皇对于各地区的制度和法律并不过问,地方首领可以自由决定是否执行。

沙皇并不在乎这些,只要这些地方的领导宣誓效忠沙皇个人即可。

因此,大多数被沙俄征服的地区,只宣誓效忠「沙皇个人」,而非国家。这种宽松的国家体制显然潜藏着潜在的危机。

1917年的寒冷冬夜,沙皇的巍峨宫殿仿佛在哀嚎,预示着一个帝国的崩溃。政治的风暴在俄罗斯大地上肆虐,将一切都吞噬得干干净净。在这场混乱的舞台上,一个身影屹立在残垣断壁之间——列宁,一位看似能够重新编织这片土地命运的天才。

十月革命的风暴席卷而来,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却也让俄罗斯成了一个政治的空白。列宁站在权力的巅峰,眺望着这片飘摇的土地,心中燃烧着对理想社会的渴望。理想并非总是现实的倩影。

在十月革命前的日子里,列宁曾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中深刻思考过俄罗斯多民族的国家结构。他的思想如同一篇未完成的小说,描绘着一个分散而纷乱的国家,却渴望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大国。这并非一篇简单的政论,而是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

列宁他试图将分散的状态摒弃,为俄罗斯带来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绘卷并非他一个人可以描摹完成的。他面对的不仅是政治的复杂,还有国家脉络中深深根植的多元文化。

在这场政权的崩溃中,列宁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1917年的那个冰冷的冬夜,沙皇的庙堂倒塌的轰隆声仿佛在天地间回荡,预示着一个帝国的黄昏。而在沙皇权力的消失中,一片政治真空涌现,问题却变得比任何人都预料的更为复杂和棘手。

在沙皇的御座尚未冷却之际,曾效忠于他的地区开始看到了一个令人心动的机会——独立的机会。立陶宛成为第一个跃出这漩涡的国家,他们毫不犹豫地宣告「沙皇大公」的时代已经过去,他们要开始自己的游戏。1918年的寒月,立陶宛在政治的舞台上翩然起舞,宣告独立建国,成为一个自主的国家。

这个决定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涟漪,扩散开来,引发了更多的反应。其他曾被沙皇「兼职」统治的地区也纷纷行动起来,如爱沙尼亚、亚美尼亚等,一个个国家在政治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夜色渐浓,列宁的办公室如同一盏孤独的灯塔,默默闪烁在苍茫的历史海洋中。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刻,列宁深深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一种让他时刻提醒自己不容忽视的担子。

窗外,东欧大地弥漫着久违的自由气息。曾经沙皇的领地,如今却成了一片涌动的海洋,各族群犹如野马一般挣脱了桎梏,奋起追逐着独立的梦想。就连那些沙皇头衔中从未涉足的角落,也在失去效忠对象的迷茫中,掀起了一波澎湃的独立潮流。

十月的革命带来了新政权,但同样也带来了一片混乱的残局。列宁感到疲惫不堪,黑眼圈和谢顶的他仿佛在历经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后,深陷在历史的泥沼中。他坐在昏暗的办公室里,手中的文件沉甸甸的,仿佛是整个国家的未来压在他的肩上。

窗帘微动,微风拂过列宁疲倦的脸庞。他深吸一口气,却感到空气中弥漫着挑战和不确定。他的理念曾是坚不可摧的堡垒,但此刻,他似乎在暗夜中告别了那些曾经让他坚持不懈的信念。手中的文件悄然放下,办公桌上映照着他疲惫却坚定的目光,仿佛在向世界宣告,新的决定已经悄然诞生。

「不再坚持中央集权制,同意实行联邦制。」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这个决定像一场内心的战役,摧毁了多年来的信念。在1918年7月19日通过的第1部宪法中,苏维埃俄国被正式更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

这一转变将原本效忠于沙皇的各民族地区以「自治共和国」的形式纳入了新生的「苏俄」。这并非一帆风顺的开始。

亚美尼亚等曾被沙皇「兼职」的民族地区并不轻易妥协:「我们与车臣等地不同,我们与俄罗斯平等,为何要加入俄罗斯?」这是他们的疑虑。

再一次经历无数个不眠之夜后,列宁再次站在抉择的十字路口。他深知,要让这个新生的国家走得更远,需要更大的妥协。

「在‘苏俄’的基础上再成立一个‘苏联’。」他的声音在夜幕中回响。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外高加索地区(包括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的苏维埃政权将与俄罗斯并列。

立陶宛、爱沙尼亚等地区依然坚定地拒绝加入「苏联」,他们宛如倔强的子民,不愿被归入这个新生国家的怀抱。问题摆在那里,一片复杂而棘手。

列宁在寂静的夜晚里审视自己的实力,却未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只能苦笑着宣布,在苏联建立的时候,大门敞开,等着那些固执的地区自行决定是否踏入。至于已经加入的,也给予了自由退出的权利。

列宁的去世带来了时代的变迁,而接棒的斯大林同志则展现了令人瞩目的领导风采,赢得了「钢铁慈父」的美誉,这并非空穴来风。

在斯大林的时代,苏联经历了一场政治的洗礼,而那些识趣的,他们心领神会地主动加入了新生的苏维埃大家庭。政治的舞台上从来不缺少不识趣的人物。

波罗的海三兄弟,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虽然历尽风雨,仍然保持了一种固执的独立姿态。他们不识趣,对于斯大林的新秩序颇有微词。斯大林同志可不是个好惹的角色,他毫不留情地施展手腕,给了波罗的海一记铁拳,强行让他们加入苏联的怀抱。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政治斗争如同激烈的舞蹈,而斯大林同志则是那位挥舞铁拳的舞者。波罗的海三兄弟或许曾抱着对独立的执念,在「钢铁慈父」的带领下,他们最终被迫融入了这个新型的国家构建中。

斯大林时代,苏联在列宁一次次的妥协之下,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铁血般坚固的整体,以「苏俄」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国家傲然屹立。

有人说,强扭的瓜不甜。斯大林的铁腕手段,使得这个国家表面上看起来统一而有序,实际上却隐藏着许多内在的裂痕。那些被迫加入的加盟国,如同弱者低头的草木,他们或许表面听命于强大的武力,却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能够颠覆这种强制统一的时机。

这个时机,或许就如同沙皇倒台时的那个瞬间。在夜幕降临的时候,那些曾被强力压制的国家,悄然等待着一个翻身的机会。他们的心中或许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自主权的向往。

斯大林或许在安排棋局,但每一个棋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心愿。在这个看似统一的帷幕下,每个国家都在默默地等待,等待那个能够颠覆一切的时刻的到来。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