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清朝皇帝腰带配饰有何讲究,为何清朝黄带子,无官无爵杀人不偿命

2024-01-29历史

文|青砖

编辑|青砖

清王朝统治者来自北方游牧民族,满族。

由于地处寒冷地带,对骑射时衣装的收束、保暖以及物品的携带就较为关注,致使腰带在其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满族来自后金,对游牧文化一脉相承,在入关一统中原之前,其君主服饰中的「腰带」就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在重要场合会有所彰显。

例如朝鲜使臣申中一在1595年冬季觐见努尔哈赤时的见闻记载中就有对其腰间用带的描述:「腰系银入丝金带」,在厚重的冬装掩映下腰带仍然能够给人清晰的第一印象。

清入关之后经历了自顺治皇帝至乾隆皇帝三十三次对服饰制度的厘定,清初就已废除了帝王服饰制度中冠冕制度,使满清王朝成为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唯一一个帝王不戴冠冕的朝代。

使清帝腰带的各方面规制都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特色,并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通过色彩、装饰物不断深入地反映帝王一统天下的至高地位和高度严格的政治伦理。

更对满清时期的「文化融合」进行了更为简要而艺术化地诠释。

清朝律规:皇帝的腰带用明黄色,宗室腰带用金黄色,爱新觉罗家族以外的官员系蓝色或石青色腰带,严禁越级束用。

那么,不同颜色的腰带到底代表着何种含义?

等级不同的官员他们的配饰又有何不同呢?

一、色彩彰显「唯我独尊」

发迹于白山黑水的清王朝统治者对服饰的色彩有着明显的偏好,「满族的服饰色彩大多采用素雅的白色、蓝紫色,同时还有明快的红、粉、淡黄等」。

无不呈现出北方游牧民族对大自然色彩的青睐,但是据【清史稿】记载,清朝帝王的腰带有朝带、吉服带、常服带、行带,均为明黄色。

明黄色是一种纯度较高的黄色,在自然环境中并不易被发现,但是,满清帝王的腰带却选用这一颜色为君王腰间用带的主打色调,其使用或修饰的目的已经让位于象征目的。

「明黄」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被尊为「正黄」,是「正色」黄色之中最为纯正、尊贵的色调,例如,【易经】中言「天玄而地黄」「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

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而且华夏服饰文化中,「黄色自古以来就被作为居中位的正统颜色,为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被认为是最美的颜色」。

所以,自唐朝以来「黄」就已经成为帝王的专用色,并在典章制度中明文规定「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来彰显其尊贵性。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之所以在其形制质料上注重葛麻丝帛和推崇黄色、在其社会功用上讲求森严井然的等级秩序」。

满清王朝帝王之所以只穿用明黄色腰带就是为了能够与华夏原有的崇黄传统相吻合,从而与五行中的「土」、五方中的「中」相对应,又与五帝中的「黄帝」互为影射。

以彰显满清帝王独一无二的尊威,以达到入主中原申明正统的目的。

同时清朝黄色为统治阶层的尊贵色,其不同色调被分别分配给统治族群中的不同成员使用,申明族群优越感的同时,还用色调的不同亮度来区别等级差异与人伦之分。

例如,【清史稿】记载,皇子「朝带,色用金黄」、亲王朝带与吉服带「均与皇子同」。

亲王世子、郡王、贝勒、贝子等宗室成员的腰间用带均为明黄色以外的黄色,而其余非直系的皇亲贵胄「觉罗」则用红色的腰带等等。

如此,不仅区分出了等级,也将族群中的远近亲疏用腰带的色彩进行了区分,因而清朝皇亲国戚中「黄带子」与「红带子」就成为对皇族中远近亲贵的标志。

而统治阶级中的其余人等则皆用石青、蓝色或油绿织金等正色之外的「间色杂色」。

所以,清帝的腰带色彩为明黄色是最为纯正的「正色」,当然要居于诸色之上,「君临天下」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由最初清入关前的「银入丝金带」,银白与金黄杂陈到清入关后将帝王腰带明确规定为纯正明黄色,不难看出,清王朝统治者向华夏文化的靠拢与融合。

因为「中国服饰文化形制质料上天然与尚黄的特征、社会功用中等级与秩序的标识,其深层文化意义是阴阳五行宇宙观的形象释示……」

这种思想正是华夏汉族帝王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清朝统治者通过将最正统、最尊贵的「正黄」与彰显其力量与权力的腰带相结合来表明对其正统地位的合理占有,从而正名「唯我独尊」的统治。

二、装饰物蕴含丰富文化

(一)带版宣告「君权神授」

1、带版形状

清朝皇帝的腰带上多置有装饰性较强的板状饰物,是谓「带版」,统治阶层的男性腰带上多饰有此物。

「皇帝在大典礼时所用朝带,龙纹金版是圆形的……皇帝在祭祀时所用朝带,龙纹金版是方形的」。

方、圆两种形状的带版只有帝王才可同时拥有,而其他的皇子、亲王、亲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郡主额驸等高级爵位拥有者只可享有方形带版。

而较低爵位的公、侯、伯以及一至九品官员等则只可享用圆形带版。唯有皇帝腰带上的带版可以因场合不同而呈现方与圆两种形状。

华夏文化中自古就有「天圆地方」之说,而帝王腰带带版独享代表「天、地」的尊荣正是为暗合「天子」之意。

表明其皇权受命于天、一统天下,申明正统的同时,已经将汉族儒家文化的「君权神授」观念融入了其服饰文化之中。

2、带版质地带版从质地上有不同的规格。

帝王的腰带带版质地最为纯正,为金带版,相比之下皇子至各品级官员的腰带带版规格则呈现层级特色。

据【清史稿】记载可知:皇子、亲王、郡王、亲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

固伦额驸、和硕额驸、郡主额驸、县主额驸、郡君额驸带版为金衔玉或金镶玉,奉国将军带版为花金,奉恩将军带版为金镶银。

县君额驸、乡君额驸带版为镂金铁,民公、侯、伯、子、一品文官带版为镂金衔玉,男爵带版为玉。

二品文武官带版为镂金,三品文武官带版为镂花金,文武四品官带版为银衔镂花金,五品文武官银衔素金。

六品文武官带版为银衔玳瑁,七品文武官带版为素,八品文武官带版为银衔羚羊角,九品文武官带版为银衔乌角。而文武官候补、候选人员所佩戴腰带均与现任相同。

很明显,清朝统治阶级的男性腰带从带版的质地上依黄金纯度和使用量的变化来形成一种体现等级差别的符号体系。

「清代服饰配饰的制作材料主要使用宝石、黄金、珍珠、碧玺、青金石、绿松石、珊瑚、琥珀等。这些物品在使用中是以其稀缺程度、品质优劣和使用数量的多少来体现等级差别的」。

皇帝的腰带带版质地选用纯金最为纯正,这是在运用这个符号体系的规则来彰显帝王的尊威。

因为黄金是人类历史上较早被发现的稀缺贵重金属,自古就有其他金属无法与之相比的「金属之王」称号。

其稳定的贵金属质地使其能够长久保存,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黄金又具有「永恒」的概念,与代表永恒、意义神圣的「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中国古代帝王车舆制度中会有「金辂」的记载,而且清朝帝王车舆上又会「冠金圆顶」,彰显君王极致尊贵的同时,也表现出「天子」驾临异于凡俗、「受命于天」的气势。

(二)珍珠与宝石体现无上的尊贵

1、东珠

「皇帝在大典礼时所用朝带……金版中间以红、蓝宝石或绿松石及五粒东珠镶嵌成十字花形、周边用二十粒珍珠围绕……皇帝在祭祀时所用朝带……

祀天用青金石二,祀地用黄玉,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白玉。每具衔东珠五粒,佩围珍珠二十粒……中约圆结如版饰,衔东珠四粒」。

其中东珠在清朝被列为皇家专用珠宝,非皇室人员不可擅自使用。

东珠被皇室专用最主要的原因是其稀有性,自北宋时起东珠难得的情况就已比较明显,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曾道:

「鸭绿江自山南西流入辽东之南海,混同江自山北流入北海……三江孕奇毓异,所产珠玑为世宝重」,所以「(清朝)东珠的使用,只限于王公大臣、皇亲贵戚。

其他人是不允许佩东珠的,否则有欺君罔上之罪」。

在严格的使用制度之下,皇帝的腰带可饰用大颗东珠共九颗,小颗东珠约二十颗,而皇子、亲王等皇室成员腰带上的大颗东珠则不得超过四颗,小颗东珠已经不在具体规定的必饰之列。

从腰带上所饰东珠数量看,帝王明显超出统治阶层中其他成员,从而彰显其坐拥天下的独有尊荣。而且,皇帝朝带带版上所饰东珠的排列形状为「十字花形」。

正中一颗较大东珠,四颗大小均匀的东珠分列上下左右,如此的排列顺序应与满族固有的「天穹崇拜」相关,「天穹崇拜实际上是自然天体的崇拜。

这种崇拜反映了……对大自然直观崇拜的基础上,已经加上了人类的某些神思妙想」,其应表示被苍穹笼盖的天下四方。

同时受到华夏帝王文化的影响,四围每颗东珠分别象征东、西、南、北,第五颗定于中央,暗合「九五」之数。

寓意东西南北四方归一,表明「九五之尊」之意,这是其他人等所用腰带饰物规格所不能模仿的。

2、宝石

除去东珠的饰用以外,在清朝帝王腰带之上还有对红蓝宝石、绿松石、黄玉、珊瑚、白玉等饰物的使用。

且使用的宝石种类丰富于统治阶级其他成员,例如皇子除东珠之外只饰有猫睛石,而其他亲王、官爵都只可饰有单一品种的宝石如猫睛石、红宝石、绿松石,或并无饰品。

尤其清帝祭祀用朝带上的宝石饰用还要遵循一套完整的规则制度,即「祀天用青金石,祀地用黄玉,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白玉」。

帝王祀天用饰有青金石的朝带。青金石是我国传统的玉石之一,因具有深艳的天蓝色,上面又点缀着黄铁矿的星点,故称青金石。

「在我国古代,由于青金石具有蓝天般的颜色,被视为天穹的象征,受到那些自命为天之骄子的帝王的格外青睐,素有‘天青’、‘帝青’的美称。」。

清朝贵族向来崇敬天穹,祭天活动早已有之而且最为盛大,而选用与天色相映的宝石作为帝王祭祀时的腰带饰物,不仅与满族的天穹崇拜相吻合。

又与中原「古人尊青金石为天石,用于礼仪之宝」的传统相吻合。

祀地用黄玉。黄玉,又叫黄晶,有玻璃光泽,其一般多为黄色,所以其色调恰属于道家「五色」学说中的「黄」,与五行中的「土」相对。

「祀地」是对大地的祭祀,是对入关前满族萨满信仰中土地山川祭祀的继承,【说文】中云:「黄,土之色也。

」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用黄色玉石做琮来祭祀大地,即【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所载「黄琮,方,以象黄地,所以祀地」。

所以用黄玉修饰祀地时帝王的腰带能准确地传递满汉两种文化中的祭祀信息。朝日用珊瑚。

装饰在清朝帝王朝带上的珊瑚主要为红色,其艳丽的色彩与旭日的红色相呼应,且因其稀有性而历来被草原游牧民族所重视,例如蒙古族众多贵重首饰之上多有珊瑚的影子。

在中原,珊瑚也因其红色而自古受到崇拜,华夏先民往往把火红的颜色与太阳相联系,红珊瑚的色泽成为这种信仰的良好载体。

而珊瑚来自海里,因此她同时还是作为生命之源的水与红色象征的火的完美结合。她弥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两大文化体系———日神(火)、水神(水)两大文化母题的冲突。

所以在儒家的语境中珊瑚代表权势,而在道家学说里珊瑚又被赋予仙境植物的形象。用珊瑚作朝日时的腰带饰品不仅能表达满族原有的习俗,还能顺应华夏已有的信仰。

夕月用白玉。清朝宫廷中所用装饰用白玉多为来自和田的羊脂白玉,一般玉质细腻、色泽纯正白皙。

中原自先秦时【国语·周语上】起就有记载「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夕月在西门之外也」,而且【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详细说到「以白琥礼西方」。

其中「白琥」即为虎形的白玉,「夕月」必然向西方,而礼西方恰用「白琥」,可见华夏文化中自古以来就以白玉祭祀月亮。

然而,「通古斯语系萨满祭神与玉无关」,满族属于通古斯语系民族,所以可知夕月作为满族祭天的一种仪式,其中并不会直接使用玉器,更不必说白玉。

然而却在鼎定中原之后在夕月时规定帝王腰带须饰以白玉,可见其对中原帝王文化的借鉴与吸收。

由此可知,清朝帝王朝带的使用规制中既有满族宗教信仰的影响又融合了一定的中原帝王祭祀文化,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还对中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家文化都有一定的吸收,这不仅将帝王的尊贵呈现无遗,还体现出满汉文化的融合,印证了中国文化海纳百川的发展趋势。

三、结论

清朝作为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唯一废除帝王冠冕制度的朝代,而且其统治阶级的北方游牧民族背景让清朝帝王的服饰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特色。

腰带,作为帝王服饰中的腰间配饰。

则不仅呈现出帝王在父权社会中的至高等级,还从色彩、装饰物上刻意体现出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政治伦理和满汉融合的文化内涵,见证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发展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