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粟裕与陈赓巧遇,陈赓推心置腹道:你犯了2个大忌,怎能不挨整?

2023-12-24历史

粟裕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解放战争之初,中原战场上那么困难的环境,都让他一一化解,带着部队杀出一片天地。但军事才能强,并不代表政治才能也强,粟裕仕途不顺屡遭打压,也与此有很大关系,陈赓对此一语道破天机,说他犯了两个大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01 科班出身与弃笔从戎

粟裕和陈赓,两个人都是老革命,南昌起义时都参与其中。不过因为出身不同,再加上入伍又先后,两个人最初的职级还是差别很大的。

当时,陈赓已经担任营长之职,而粟裕只是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班的一个小小班长。年龄不是两个人职级差距的主要原因,因为粟裕只比陈赓小4岁。

产生差距的原因,可能在于陈赓是黄埔一期生,真正的科班出身,而粟裕则是纯粹的半路出家。在加入军队前,粟裕考入师范学校,还做过老师,是一个妥妥的知识分子,参军也算是弃笔从戎。

不过幸亏他选择了参军,如果一直当老师,我军将失去一个优秀将领,而得到的可能只是一个没什么名气的普通老师而已,所以说,正确的选择大于错误的努力啊同志们!

虽然后来两人逐步晋升并成为至交好友,但当时的两个年轻人,互相之间根本不认识,陈赓主要跟在贺龙手下,而粟裕则在叶挺的部队中。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后来的战斗生涯中,两个人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才能,职务也不断升迁。到长征时,陈赓在中央红军任干部团团长,而粟裕则是红四军的参谋长。总体而言,粟裕的升迁速度相比陈赓要快一点。

这主要是因为两个人所在的队伍不同,战争年代想要升迁,最重要的就是战功,而粟裕所在的红四军,显然要比陈赓所在的中央红军打仗要多。

中央红军主要职责是保护核心领导安全,消灭敌人不是最主要的,保护领导人才是第一要务,所以从来不打无把握之仗,而且也是能避则避。

而粟裕所在的红四军,更偏向于野战军性质,唯一的目标就是打胜仗,是如何更大程度地消灭敌人。所以红四军打仗的次数多,只要抓住机会就会啃敌人一块肉,积少成多战功自然也逐步积累。

不断战斗的过程,也是粟裕快速刷经验的过程,原本就是做过老师的知识分子,接受起各种军事理论,自然要比其他人更快一些。而且在战斗后粟裕还特别善于总结。

也可能是之前没受过完整军事教育的原因,粟裕总结的战法更偏向于出奇制胜,打起仗来天马行空,连林帅都评价他打的都是「神仙仗」。

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出奇制胜,这就是粟裕,也是他率领华野不断崛起的根本所在。当然,这都是后话

02 首次见面配合默契

井冈山会师后,粟裕的职务已经反超陈赓了。

当时陈赓是第一师师长,而粟裕则成为军区司令员,已经是能独当一面的高级将领了,两个人的级别开始逆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因为两人属于不同的部队,此时他俩并没有太多交集,彼此之间也不熟悉,直到解放战争之初,粟裕打出了惊人的「七战七捷」,才让更多人注意到他的军事才能,这些人中就有陈赓。

之前名声不显的粟裕,一下成为全军瞩目的焦点,陈赓对粟裕敬佩不已,这也是后来陈赓愿意服从粟裕指挥的原因所在。陈赓知道,易地而处自己未必能打出如此漂亮的战斗,粟裕的军事才能完全在自己之上。

1947年刘邓大军拉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按照中央指示,粟裕所部为大军提供保障,陈赓需要配合粟裕作战,相当于把陈赓纳入粟裕的指挥序列。

这是两个开国大将第一次亲密合作。两个人聊起过往的战斗经历,大有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意思。陈赓佩服粟裕天马行空的指挥,不断向他取经,而粟裕则是倾囊相授,一点都不藏私。

粟裕也对陈赓的冷静和沉着敬佩不已,两个人一有机会就相互交流心得经验,并在之后的战斗中应用完善。互相学习不断提升,首次合作的两人如良师益友,也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建国后,主席点名让粟裕任总参谋长,上任之后,他提出培养国防人才的设想和计划,并推荐陈赓负责此项工作,由此陈赓成为哈军工的创建者和首位院长。

战场上两人并肩作战,和平时期共同为国防建设献策出力,粟裕和陈赓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03 粟裕受打压,陈赓直言:「你犯了两个大忌」

粟裕属于那种纯粹的军人,军事才能毋庸置疑,绝对当得起「战神」之称,但他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相比,完全就是天上地下。

1958年,因为工作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再加上过于正直不愿意迎合别人,粟裕受到了批判和打击,致使职务一降再降。

他是一个有才华有见识的将领,但他的执着和倔强,让他仕途不顺。1961年,正在养病的粟裕偶然遇到陈赓,陈赓还就这个问题专门和他谈过,直言他「翻了两个大忌」。

一是刚正不阿,现在是和平时期,不是当年战场上,刚正不阿不懂转圜的性格,与现在的环境不合适,必然会遭到政治上的孤立。

二是过于坚持自我的意见,不接受上级和其他人的建议,甚至是直接对着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要过于坚持自我,否则就是刚愎自用了。

凭借着两人的关系,陈赓的话也是肺腑之言,粟裕听了之后也知道都说到了点子上,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如果懂得奉承,那也就不是粟裕了。

所以粟裕虽然知道陈赓说得对,但自己确实做不到,因此也只能低调做人,从此远离政治场合。而更可惜的是,两人这次短暂的相见,竟成了最后一次畅谈。

1961年3月,陈赓在上海病逝,终年58岁。惊闻噩耗,粟裕心中难过不已,以后再也没不会有人,如此推心置腹地指出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