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连黄忠都被刘备封了侯,为什么赵云却一无所有?3点原因很扎心

2024-01-16历史

在三国时期的战乱年代,各路军阀为了争夺更大的地盘和权力,纷纷重用心腹,以吸引人才和稳定军心。曹操和刘备在称王后,也不例外地封赐手下将领,以提升己方实力。

曹操的封赏较为随意,而刘备的决策则备受瞩目。当黄忠成为侯爵时,赵云却未获得任何封赏,这引发了人们对刘备权力运作的各种议论,甚至对赵云心生不平。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可以发现刘备的决策中自有其独特考虑,赵云没有封侯并非偶然。

三国时期,战乱纷飞,群雄逐鹿。曹操和刘备都希望能够在乱世中崛起,一统江山。他们频繁出兵,一方面是为了夺取更多土地和人口来增强实力,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封赏来稳定军心并招揽人才。

与曹操不同的是,刘备起步较晚,实力较弱,因此他必须更加谨慎地利用每一次封赏的机会,确保他的忠臣良将都能得到应有的安排,保持军队的稳定。

当刘备成为汉中王,确立为益州割据势力时,他的第一波封赏名单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黄忠被封为侯,这引发了人们的赞赏,但也有人对赵云没有被封侯表示不解。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研究当时的大局,就会发现刘备的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非偶然。

刘备在历史记载中仅封出了三旧候和四新贵。这三旧候是关羽、马超和申仪,他们早年跟随刘备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的封赏直接来自汉献帝的赐予。

四新贵则是刘备最近分封的,他们分别是张飞、庞统、法正和黄忠。其中,庞统因其曾帮助刘备夺取西川有功,被拜为军师相,封为昭文侯;法正则是当地的豪强,投靠刘备有利于稳定地方,因此被封为汉寿亭侯。

刘备对于人才的重视和奖励,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和政治手腕。

黄忠因其在汉中之战中突出的表现,成功斩杀了魏将夏侯渊,为蜀汉最终取得战役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三国志】记载,汉中之战爆发后,魏延奉刘备之命,率军驻扎在子午谷,旨在切断曹军的粮道。

曹操派夏侯渊领兵前来救援,双方在周处山交战。当时黄忠提出了分兵突袭的建议,亲自率兵袭击敌军,最终成功斩杀了夏侯渊。

这一举动极大地挫伤了魏军的士气,也为蜀汉最终获胜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如果没有黄忠的果敢勇猛,汉中之战的胜利恐怕难以实现。

黄忠早年跟随刘备复兴汉室,多次建立军功,刘备封他为侯是实至名归的。

赵云,蜀汉五虎上将之一,立下赫赫战功,曾经孤身深入敌军救出刘禅,也曾保护刘备败走川蜀时的二少主突围。他的英勇事迹被【三国志】记载,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备,赵云背负重伤,仍孤身一人直入敌阵,杀出一条血路,才救出刘禅与刘阿斗。

他的英勇无畏,为刘备的后代血脉和蜀汉的基业保全,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然而,就在黄忠因战功荣升为侯之际,赵云却一无所获。

这引发了人们对于他的猜疑和议论。尽管赵云的功劳无人能比,但他却未得到应有的封赏。这不禁让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赵云为刘备付出心血,他的英勇事迹被人们传颂,他的英勇无畏赢得了人们的敬仰。然而,他的付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不禁让人们感到疑惑。

也许,这就是历史的残酷,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无常。但无论如何,赵云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被人们铭记,他的英勇无畏将永远被人们传颂。

赵云的忠诚和对刘备的守护,赢得了刘备的认可和赏赐,无论刘备身份如何改变,他们的深厚情谊从未动摇。赵云的忠诚并非出于权力欲望,而是出于对刘备的深深敬仰和忠诚。

他曾说:「先帝在世,我将以命相守;先帝去世,我将以死相随。」他的言行一致,始终如一的陪伴在刘备身边,无论是在刘备困难的时候,还是在他最危险的时候,他都义无反顾的保护刘备。

他们的友情深厚无比,刘备深知赵云的忠诚,不会因为任何事而动摇对他的信任。相反,赵云也一如既往的对刘备忠诚,无怨无悔。

在古代,赵云作为五虎上将,深受先帝的器重,他曾经救出阿斗,如果没有他的功绩,今天的汉室子孙从何而来?然而,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甚至连黄忠这老头子都封了侯。

这让许多人感到不平,纷纷表示赵云忠心耿耿,跟随先帝多年,却连个正式的头衔都没有,先帝真是太不够意思了,一定要留下赵云伺候二少主。

这些议论在街头巷尾传开,人们对他充满了同情之情。尽管有些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但赵云对刘备的忠诚和无私奉献却是无可否认的,他没有得到任何封赏,让人感到十分不解。

虽然赵云没有得到封侯,但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刘备的决定。这种决定并非出于刘备的忘恩负义,而是基于三个原因:首先,赵云的军衔不如四大上将,而蜀汉军队的实力有限,因此在封赏时必须以军衔的高低为先。

四大上将的地位崇高,自然排在赵云之前。其次,赵云与刘备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不需要名分来巩固他们的关系。

他们彼此了解,互相珍惜,刘备决不会因为一纸文书而改变对赵云的信任。而赵云对刘备也同样忠诚,没有任何怨言。

最后,他们两人的品德都很高,不以权势和利禄为念。刘备一直重视义薄利,赵云也清高淡泊。他们之间的信任不需要名分的加持,就像当年刘备三次去请诸葛亮,却从未封赐过他一样。

当刘备得知黄忠被封为侯的消息时,他皱起了眉头,心中充满了纠结。他深知赵云的功绩和品德,确实应该得到同等的赞扬。

然而,刘备也明白,自己的力量还远远无法与曹操抗衡,必须谨慎地利用每一次封赏的机会。四大上将的地位不容动摇,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和稳定。

而刘备与赵云之间,不需要这份荣誉来加强他们的纽带。刘备相信,赵云会理解他的难处。如果有一天他的实力增强,一定会给赵云应得的封赏。

最终,刘备如愿以偿地完成了北伐,重归故土。而赵云也仿佛从未在意过头衔和权力,一如既往地忠心耿耿地保护着他的主公。

两人之间,无论哪一方都没有因为赵云没有被封侯而心生芥蒂。可以看出,刘备的决定既出于现实的需要,也源于他和赵云之间坚定的信任和友谊。

如果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刘备的决定,可能会理解他没有给赵云封侯的决定,赵云没有被封侯并不是偶然。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功绩与荣誉犹如浮云。我们赞扬历史人物,不在于他们所拥有的头衔地位,而在于他们不懈奋斗,坚守道义的精神。

黄忠、赵云二人均为蜀汉的忠诚之臣,他们各具所长,共同为汉业建功立业。无论刘备如何赐予他们荣誉,都无法抹去他们对主公和国家的忠诚。

回顾历史,我们应该学习先人的义举,建设我们的新时代。刘备、赵云二人之间情同手足,他们的忠诚并不需要名分来体现,这种信任是历久弥坚的。

也许,正是因为刘备深知赵云的心志,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他也从未给予过过多的礼物或官职。相反,赵云也一直忠心耿耿,始终不离不弃。

正如儒家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之间并不需要用利禄来交换忠诚,只需各自尽责,互相尊重,就能够长久保持。

饮水思源,忠君爱民,这才是大丈夫的本色。历史的记忆传承,也在于寻找先贤的精神内核。无论外界如何解读纷纷,刘备和赵云所代表的忠诚信义之风,都应当成为我们今日学习的楷模和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