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抗战后延安走得最高超的一步棋:「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

2024-03-03历史

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6期,作者郭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近十年来, 学界对刘少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 即刘少奇党建思想、刘少奇与「白区工作」、刘少奇与「发展华中」和刘少奇「建国后」的经济思想, 而对刘少奇确立和实施「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这一战略方针着墨不多。但这一方针的确立和实施是刘少奇的十大功绩之一[1]7, 也是全国革命胜利的奠基石之一。[2]41本文将在梳理中共中央文献、翻阅相关历史档案资料及部分党和军队领导人回忆录的基础上, 结合学界最新研究成果, 重新呈现这一方针的确立和实施过程, 来领略刘少奇高超的领导艺术、政治才能和历史功勋。

一、为什么去东北

确立「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战略方针的原因有三:一是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 东北地区北、西、东三面都是友邻, 有了东北就有了巩固的战略基地;二是国民党在东北无一兵一卒, 统治薄弱;三是东北幅员辽阔, 工业基础良好, 经济实力雄厚。[3]除此之外, 之所以在抗战胜利初期确立「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战略方针还有其重要原因:一是苏军进入东北后, 给中国共产党抢占东北提供了「千载一时之机」;二是配合和支持重庆谈判。由于东北掌握在苏军手中, 所以苏联在东北问题上掌握着主动权。中国共产党一直渴望得到苏联在进军东北问题上的支持, 但是【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于1945年8月26日公布, 苏联承诺毫不保留的支持国民政府, 中共中央和刘少奇对苏军在中国共产党进兵东北问题上的态度信心不足, 因此, 1945年9月初刘少奇一度决定不派更多的部队前往东北[4]86, 他迫切需要了解东北苏军对中国共产党进军东北的态度。1945年9月14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 刘少奇提到, 中共中央准备派大批干部和主力部队开进东北, 但由于不清楚东北的具体情况, 一直下不了决心。[5]这一问题因苏军代表贝鲁罗索夫中校在曾克林陪同下到访延安, 才得以解决。

东北苏军代表转达了其统帅马林诺夫斯基的口头通知:一是国共军队只能在特别规定的时间内进入东北;二是国共军队不能在苏军撤离东北前进入东北;三是请朱德总司令命令已到沈阳、长春、平泉等地的八路军退出上述苏军占领地区;四是苏军撤出东北后, 苏军对「中国军队如何进入东北」这一中国内政问题, 不予干涉。[4]89从前两条来看, 苏军不同意国共两党的军队在其撤出东北之前进入东北。但据曾克林回忆, 1945年9月5日在其率部进入沈阳附近时, 虽然遭到苏军的短暂围困, 但经多轮接触后, 苏军对中国共产党军队表现非常热情, 并让曾克林担任了沈阳卫戍区司令;苏军并建议他们以「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名义在东北活动, 以免影响其履行中苏条约的义务。在曾克林下令换下八路军的臂章, 改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后, 苏军远东司令部明确下令:对东北人民自治军的活动不得阻拦限制。[6]07-225至于第三条, 刘少奇、朱德向苏军代表提出, 八路军自中日战争爆发起就在热河、辽宁部分地区进行抗日活动并成功创建根据地, 此处八路军不便撤出。经多次交涉, 「苏军同意将原属冀热辽抗日根据地范围内的锦州、热河两省完全交给我军接管 (锦州为满洲一个省, 辖辽西十四个县) 」。[6]35同时, 苏军代表还友好表示:马林诺夫斯基元帅「不论对总司令个人、不论对八路军, 均抱深厚之同情」。[6]35而最后一条, 「实际上是暗示了苏联对中国共产党夺取东北的许可」[7]12, 因为此时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早已有东北抗日联军等军事力量, 而国民党在东北无一兵一卒。学界围绕苏军对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发展的支持、援助有过详尽的研究。金冲及指出, 苏军在中国共产党进军东北问题上的态度是一种看起来拒绝, 实际上是「有限度的帮助」。[8]而郝江东则进一步指出, 苏联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是一种战略性互助关系。[9]总之, 刘少奇了解了苏军对中国共产党进军东北的态度。

同一天, 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除了讨论东北苏军的口头通知外, 又听取了曾克林关于东北情况的汇报。曾克林汇报说:一是扩军容易。他率四个连于1945年9月5日到沈阳, 在一星期之内就发展到四千人, 且改编保安部队万余人。曾克林在其回忆录中还记载这样一件事:「在沈阳, 担任扩军小组长的十二团一名排长去了一趟厕所, 回来后已多了一个排的新兵, 一时成为笑谈。」[6]46二是物资易得。东北武器物资到处堆集, 无人看管, 随便可取轻重武器。曾克林的部队, 「仅在沈阳几天内即获三八式步枪2万多支, 轻重机枪千余挺, 小口径炮150余门, 还有若干迫击炮、野炮、山炮以及弹药、被服、医药、通讯器材等。」[10]11三是中小城市及乡村无人管控。苏军进入东北后只驻扎在大城市和交通要道, 各中小城市原有伪组织和伪人员或畏罪潜逃或等待观望, 一时土匪兴起, 中小城市和乡村处于失控状态。[6]36

了解了东北苏军的态度并拿到了曾克林带来的第一手资料, 刘少奇认为, 这是「千载一时之机」, 必须改变南下意图, 迅速、坚决的夺取东北。「这次会议使争取东北的战略方针进一步明确起来, 对东北进军的速度大大加快。」[11]801945年9月17日, 刘少奇致电毛泽东、周恩来:「东北为我势所必争, 热、察两省必须完全控制」,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 全国战略必须确定‘向北推进, 向南防御’的方针」。这是「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方针的最初表述。1945年9月19日, 毛泽东复电完全同意其部署。同天刘少奇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正式确立「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战略方针。

确立「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战略方针的另一原因是支持和配合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下午, 面对即将去东北工作的人员, 刘少奇指出, 到东北开展工作, 是为积累与国民党谈判的资本。[4]811945年9月15日, 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 「东北交通便利, 物产丰富, 工业发达, 国民党一定不死心, 会派大量军队争夺东北。我们要和他们针锋相对, 力争这个战略地区……我们掌握了东北, 就能为毛主席、周副主席在重庆的谈判创造有利地位。」[5]1945年9月19日, 在一份党内的指示电中, 刘少奇强调, 要通过控制热河、察哈尔两省和抢占东北, 争取国共谈判的有利地位。[12]371

二、如何去东北

为确保战略方针的顺利实施, 刘少奇统筹部署中国共产党部队南撤北进;精选干部, 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 并设法阻止国民党军队北进。

(一) 南撤北进, 抢占东北

刘少奇指出, 为避免「我之主力分散, 地区太大, 处处陷于被动」的局面, 巩固华北、华中, 达成控制热、察, 抢占东北的战略目标, 南方必须收缩, 「要下决心, 坚决行动, 舍得把其他地方丢掉」。[4]951945年9月17日, 刘少奇建议, 新四军江南部队立即转移到江北。1945年9月20日, 刘少奇致电华中局, 浙东、苏南、皖中、皖南部队北撤, 越快越好。[13]86

南方撤军是为加快向东北进军。1945年9月15日, 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致各中央局的电报:「现在最需要的是派遣大批军事干部到东北。华北、华中应派遣一百个团的干部迅速陆续起身前去。从班长、副班长、排连营团长及事务人员、政治工作人员均配齐。」「其他到东北能做司令、市长、专员, 经济、文教工作的干部亦望尽可能派去」。[14]80-681刘少奇特别要求, 「干部集中一批即走一批, 不要等齐, 各自寻找最迅速到达的路线前进。」1945年9月17日, 刘少奇指出, 要实现对东北与热河的控制, 「必须立即计划调集十万至十五万军队到冀东、热河一带」。[13]791945年9月18日, 刘少奇请示毛泽东, 抽调十万到十五万兵力到热河和冀东的建议, 请速做考虑。[4]941945年9月19日, 刘少奇提出调整全国兵力部署的具体计划:山东主力调往冀东和东北;华中新四军主力大部开赴山东、一部开赴冀东, 以补充山东根据地和发展冀热辽地区;浙东新四军撤至江苏南部, 苏南、皖南新四军主力开至长江以北;晋冀鲁豫军区的任务则是全力阻滞并打击国民党北上部队, 同时准备3万兵力, 条件成熟时向冀东和东北开进。[15]01

需要特别指出, 在实施战略方针的过程中, 刘少奇强调必须利用时机、加快动作、一刻千金。1945年8月28日, 刘少奇指出, 要赶快抢占东北。1945年9月15日, 指示各中央局要「迅速坚决」争取东北。1945年9月20日, 指示山东分局, 时机紧迫, 要迅速动作, 越快越好。1945年9月23日, 再次要求各地去东北的部队和干部加速前进, 不要迟延, 以免错过时机。[4]501

(二) 「一体两翼」, 协调推进

刘少奇主持成立东北局, 调整晋察冀分局和山东分局为中央局, 与先期成立的晋冀鲁豫中央局一起, 形成协调推进战略方针实施的「一体两翼」组织格局。

为全力控制东北, 1945年9月13日, 刘少奇就拟议成立东北局。1945年9月15日, 经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决定, 中共中央东北局正式成立, 以彭真为书记, 陈云、程子华等5人为委员, 全权代表中央指导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及党员的活动。但是, 刘少奇觉得东北局领导班子还不是很强, 特别是缺少军事领导人员, 因此, 1945年9月17日, 刘少奇建议立即成立冀热辽中央局并扩大冀热辽军区, 「派高岗、富春、康生等去工作, 并须组织强有力的军事指挥机关, 以陈毅、林彪或徐向前去担任」。[13]791945年10月9日, 由程子华任司令员的东北军区司令部正式成立。在此前后, 为确保完全控制热、察和华中、江南部队安全北上通道, 1945年9月5日, 刘少奇和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共产党晋察冀分局改为中央局, 1945年9月19日, 刘少奇和中共中央又决定将山东分局改为中共中央华东局, 将中共中央华中局改为华中分局, 归中共中央华东局领导。为进一步加强东北局的领导力量, 刘少奇让山东的罗荣桓、肖华到东北, 而由陈毅、饶漱石到山东。[16]刘少奇先后选派陈云、彭真等4名中央政治局委员, 李富春、林彪等5名中央委员以及黄克诚、黎玉等10名中央候补委员到东北开展工作。

东北局是夺取东北的主体实施机构, 而晋冀鲁豫中央局 (1945年8月20日成立) 、晋察冀中央局一并和华东局构成确保夺取东北的东、西侧翼, 为实施「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提供了组织保障。1945年9月20日, 刘少奇在致山东分局并转林彪的电报中指出, 中央是完全依靠山东分局及山东的部队和干部, 去完成「控制冀东、热河, 进而控制东北」的任务, 希望山东分局以全部力量去全力执行, 各地加以帮助。[4]98这里刘少奇仍然习惯称山东分局, 但实际上已是华东 (中央) 局。1945年9月29日, 刘少奇以中央军委名义要求晋察冀中央局的聂荣臻和肖华破坏、控制正太路和平汉路等铁路线, 迟滞蒋军行动[13]06;1945年10月6日, 刘少奇又以军委名义致电晋冀鲁豫中央局的刘伯承、邓小平, 为掩护正在挺进东北、冀东的部队, 「晋冀鲁豫必须阻止胡宗南、孙连仲北进」。[13]17晋冀鲁豫中央局先后发起上党、邯郸战役并取得完胜, 成功守住了华北的南大门, 掩护了中国共产党部队在东北的战略展开。

(三) 纠缠扭打, 迟滞国民党军队

为达成抢占东北的战略目标, 中国共产党必须迟滞国民党军队北进, 粉碎其「控制华北, 以图东北」的战略规划。

1945年9月22日, 刘少奇为中央军委起草致聂荣臻 (时任中国共产党晋察冀中央局书记) 、邓小平 (时任中国共产党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 的指示电, 提出要以主力兵团配合地方武装和民兵, 采取纠缠扭打的战术, 尽一切力量迟滞国民党军队两个月以上的时间。1945年9月26日, 刘少奇强调, 「我们的方针是阻止其前进, 随迹尾追, 追跟扭打」。[4]981945年9月29日, 刘少奇再次以军委的名义致电华东局、晋冀鲁豫中央局、晋察冀中央局主要领导人, 再次强调「我为争取时间, 扩大解放区, 发展东北, 整编主力, 必须迟滞蒋军行动」, 批评有些地区「对打击与迟滞蒋军行动、争取时间的当前政治任务认识不清」, 明确要求对津浦路、正太路、平汉路、同蒲路「必须坚决进行破坏, 愈彻底愈好」。[13]06-307上党战役结束后, 刘少奇要求晋冀鲁豫刘邓主力有计划的向交通要道集中, 进行交通破袭战。1945年10月12日, 刘少奇要求陈毅、罗荣桓截断津浦路, 阻止顽军北上, 为此发动津浦路战役。1945年10月15日, 刘少奇以中共中央名义要求各局和各区党委全力进行交通作战, 要求华北、华中解放区将作战的重心放在铁路线上, 阻止国民党军队前进。「凡我有强大力量足以控制铁路一段时, 均应力求控制一段, 布置战场, 和顽军作战, 求得整批消灭顽军力量, 阻止其前进。凡不能控制一段时, 则应积极破路、袭扰, 埋设地雷、翻车和相机打击顽军, 务使其不能乘车而必须步行前进。」[13]46

1945年10月17日, 国民政府的高级工作人员王世杰叹到:「中国共产党军队近日破坏各处交通铁路甚力, 情势转恶。」[17]411945年11月1日, 刘少奇致电毛泽东:各主要铁路均被切断, 国民党军队去东北者除海运、空运外别无他道。[11]87迟滞国民党军队北进的一系列部署, 成功阻止了国民党军队沿铁路线向华北的推进, 打破了其全面控制华北的企图, 中国共产党则控制了察哈尔、河北、热河、山东、山西等省, 为主力挺进东北赢得了时间。

三、如何发展东北

在中国共产党进入东北后如何发展的问题上, 不能简单的用刘少奇提出的「让开大路, 占领两厢」来概括, 也不能用彭真所说的「分散-集中-再分散」来总结。前者是在1945年11月22日才提出的, 它不能涵盖「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方针实施的整个阶段;后者只是对中国共产党军队因苏方政策和东北形势变化而做出的适时部署调整, 并不能涵盖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身在东北发展壮大所采取的其他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过于宏观, 既掩盖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又削弱了刘少奇在这一问题上的贡献。

(一) 顾及苏联信用

东北地区在苏军控制之下。莫斯科和东北苏军对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1945年9月14日到访延安的苏军代表曾明言, 进入沈阳的中国共产党军队打着八路军的旗号, 给苏联带来了外交上的不便。[18]16为了不影响苏联履行中苏条约的义务, 同时最大限度争取苏方支持, 刘少奇顾及苏联国际信用, 时刻根据苏军态度变化适时调整对策。

1945年8月22日, 刘少奇起草中共中央致晋察冀电, 要求晋察冀派往东北的干部, 「在红军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工作」。[14]461945年8月29日, 刘少奇以中央的名义要求进入东北的干部和部队, 「可用东北军及义勇军等名义」非正式的进入东三省;同时要求「红军所坚决反对之事我必须照顾, 不要使红军在外交法律上为难」。[13]581945年9月14日, 中共中央以朱德名义写信给马林诺夫斯基元帅答复其口头通知, 「现按照尊意命令进入沈阳、长春、大连、平泉及满洲其他地区之八路军个别部队, 迅速退出红军占领地区。」[14]791945年9月15日, 刘少奇要求刚组建的东北局暂设沈阳, 对外不公开。[4]91同日, 刘少奇以中央名义要求各中央局, 在东北不得以八路军的番号和中国共产党的名义与苏军接洽并获得帮助, 只能以地方部队和非共产党的面貌出现;要求进入东北地区后即须使用本地番号, 并消灭八路军原有证件;同时要求从山东进入东北的部队脱下军装, 伪装成去东北的劳工或华北难民去东北。[14]801945年9月21日, 刘少奇指示彭真, 用东北人民自治军或某省自治军、省防军的名义组织大规模正规军。[4]991945年10月, 由于苏联担心美国染指东北, 决心将东北的「家务」全部付予中国共产党。[19]92中国共产党的战略也随之转变为全力争夺大城市、独占东北。适应这种变化, 在政治宣传上, 中国共产党主张东北自治。1945年10月31日, 东北人民自治军正式成立, 统一指挥开赴东北地区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原东北的抗日武装。1945年11月4日, 刘少奇以中共中央名义指示彭真、林彪, 着手筹备东北人民自治政府, 以应对苏军撤退后国民党派军队和干部到东北。[14]781945年11月17日, 由于美、蒋对苏联采取外交攻势, 苏联不得不将长春路沿线及大城市让国民党接收。随即, 刘少奇要求东北局:「彼方 (指苏联) 既如此决定, 我们只能服从, 长春路沿线及大城市让给蒋军。」[13]58适应这种变化, 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宣传上由主张东北自治到主张建立东北地区联合政府, 东北人民自治军于1946年1月相应改为东北民主联军。这种名称的变化, 在配合苏军的同时, 方便了苏军对中国共产党武装的支持和援助, 同时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

(二) 政权、兵员、资财三大任务

刘少奇认为, 中国共产党要在东北发展壮大, 必须注意建立地方政权、扩充军队和搜集资财。1945年8月28日, 刘少奇要求去东北的干部要完成建立地方政权、建立党组织和扩充军队三项任务。[4]811945年9月11日, 刘少奇要求山东分局进入东北的部队, 「建立地方政权、改编伪军、组织地方武装」。[4]89刘少奇将发展武装放在首位。1945年9月21日, 在起草的致各中央局的指示中, 刘少奇强调, 各中央局要把整编和扩大军队当作最重要的工作, 主要方法是动员民兵和争取伪军俘虏兵参加八路军、新四军。[13]881945年9月19日,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 要求东北局组织发展二十万武装。20日再次强调, 东北局要在两个半月内, 「在东北组织二十万至三十万能作战的军队」。[4]98同一天, 刘少奇致电彭真, 要求将新到吉林的部队「分散至各县, 每县一排也好, 以地方名义迅速扩大」。[4]991945年9月24日, 致电东北局要求因地制宜发展东北武装, 一是发展散在各地的自卫武装;二是发展较集中的武装, 须布置在靠近热河、外蒙、苏联、朝鲜等地区;同时指示东北局有计划打入、改造或控制长春路的路警和其他路警。[4]0210月9日, 刘少奇再次以中共中央名义致电东北局:「部队必须迅速摆开分散, 每县一连一排, 迅速发展壮大, 收编改造伪军伪警。」[14]231945年12月7日, 刘少奇强调东北目前的工作重点是, 「控制长春路两侧, 建立根据地, 利用冬季整训15万野战军, 建立二十万地方武装」。[13]465

在与国民党进行军事竞争的同时, 刘少奇也与其展开了政权竞争。1945年10月1日, 刘少奇致电中国共产党重庆谈判代表团, 建议组织东北人民自治临时行政委员会作为总的公开号召机关, 同国民党竞争, 以争取伪军伪警和伪组织上层人员。[4]06 1945年10月12日, 致电晋察冀中央局, 要求成立热河、察哈尔两省政府, 以抵制国民党的省政府。[4]021945年10月19日, 刘少奇指示东北局, 整训部队是头等大事, 但仍需抽调若干部队到地方, 去接收政权。[13]65

此外, 刘少奇认为, 收集资材是中国共产党进入东北大城要道的任务之一, 并将其和兵员问题等量齐观。[4]081945年9月19日, 在确立「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战略方针的政治局会议上, 刘少奇要求, 枪支粮食都要搞好。[4]951945年9月24日, 指示东北局「沈阳及其他城市的武器资财, 应向乡村及热河运出」。[4]021945年10月2日, 刘少奇指出, 要在大城要道找取物资, 并强调武装资财是主要的。[4]07-508

为响应刘少奇的号召, 进入东北的部队积极开展扩军运动, 纷纷走上街头、学校、矿区进行宣传、动员, 产业工人、青年学生、伪军、伪警成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兵源。1945年底, 中国共产党武装已由出关时的十万, 发展到近三十万。[19]41在政权建设方面, 「东北局成立之初的第一次会议, 就把摧毁敌伪政权、建立民主政府确定为当时的主要任务之一」[20]01, 各地召开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 民主推选省长、市长、县长;并开展反奸、剿匪、减租等群众运动, 争取群众支持, 政权不断巩固。

(三) 发动群众是决定性环节

刘少奇强调, 政权建设和扩军运动的成效取决于发动群众, 在大城要道城市群众工作绝不容忽视。1945年9月11日, 刘少奇在给山东分局的工作指示中, 要求「派城市工作干部到东北红军占领的各大城市及交通要道, 组织群众团体, 改善人民生活, 出版报纸, 发动民主运动」。[13]711945年10月2日, 刘少奇指示东北局, 「目前在大城要道除找取物资兵员外, 主要是发动群众, 进行民主运动」。[13]09同一天, 他要求东北局, 「在各大城市, 必须派人成立总工会及青年、妇女筹备会, 提出纲领、会章, 召集各种会议, 实现要求, 发动和组织群众, 再进而引导他们走上武装斗争, 如此才能造成组织武装和国民党进行政治斗争的广大基础。」[21]651945年9月19日, 刘少奇又指示东北局, 「召开各种群众大会, 提出要求, 进行改善生活及减租减息、控诉汉奸的运动……要发动蓬蓬勃勃的民众运动来进行社会改革和支持新政权」。[14]541945年11月中旬以后, 苏联迫于美蒋的外交压力, 不得以将东北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交于国民党接收。1945年11月20日, 刘少奇要求东北局, 从城市退出时应保持良好的纪律, 给东北各阶层以好的影响;而退出城市后, 要做长久打算, 在业已建立秩序的地方发动群众开展控诉汉奸及减租运动。[13]33-4341945年12月3日, 刘少奇指示东北局, 必须集中力量发动千百万工人农民群众, 如此才能在东北站稳脚跟, 确立与国民党竞争的优势。[13]601945年12月24日, 刘少奇要求彭真在冬季进行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工作。[13]131945年12月31日, 刘少奇说, 必须用心进行群众工作, 「发动群众是决定的环节, 要集中全力, 放手发动东北伟大的群众运动, 不要怕过左束缚自己的手脚」。[13]32

当然, 刘少奇发动群众是为了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在东北的中心任务, 是建立可靠的根据地, 站稳脚跟。」[13]13为贯彻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战略部署, 克服群众的畏敌情绪, 改善群众生活, 东北局先后在城市和乡村开展了反奸清算、剿匪斗争、减租减息等运动, 并在西满地区开展了土地革命。[20]1-101通过这些运动, 削弱了城市和农村的封建势力, 改善了工人、农民的生活, 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和强大后方。

四、刘少奇在方针确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一) 毛泽东和刘少奇在东北问题上有战略共识

毛泽东很早就看到了东北的重要性。1942年毛泽东致信刘少奇:「……日本战败从中国撤退时, 新四军及黄河以南部队须集中到华北去, 甚或整个八路军、新四军须集中到东三省去。[22]34-435中国共产党七大期间, 毛泽东再次指出东北「特别重要」:既使把现有的根据地都丢了, 只要有了东北, 中国革命就有了胜利的基础。[23]261929至1930年, 刘少奇曾经主持满洲省委工作, 对东北的战略地位和工业基础同样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毛泽东赴延安之前, 刘少奇向毛泽东谈了自己对东北问题的看法:第一, 如果占有了东北, 北面苏联, 西面蒙古, 东面朝鲜皆为友邻;中国共产党可以集中兵力对付一个敌人, 同时可避免被国民党南北夹击的危险。第二, 苏联虽在外交条件上对国民党政府负有一定义务, 但只要中国共产党在东三省的活动, 不直接影响这一条约的实行, 想必苏联人也不会背后开枪。[24]251945年9月14-15日的政治局会议上, 刘少奇又指出, 东北地区工业发达、资源丰富、交通便利。[5]总之, 刘少奇和毛泽东一样, 认为中国共产党抢占东北, 战略上有必要, 形势上有可能。

(二) 毛泽东充分信任刘少奇并让其大胆放手开展工作

自1922年起, 毛泽东和刘少奇就建立起伟大的革命友谊。在长期的革命活动中, 两人互相声援、亲密合作、荣辱与共。在这一过程中, 毛泽东发现刘少奇「才堪大用」。[25]251945年8月23日, 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结束时, 他提议:「我出去 (重庆谈判, 笔者注) , 决定少奇同志代理我的职务。」[26]11945年8月26日, 他又说, 「重庆是可以去和必须去的。……党的领导中心还在延安, 党内也不会有什么扰乱, 将来还可能有更多一些同志到外面去, 只要有里面的中心, 外面的中心也就能保得住。」[27]6这是对刘少奇才干的认可, 也是对刘少奇的充分信任。临行前, 毛泽东又对刘少奇说, 蒋委员长只认得拳头, 不认识礼让;对蒋介石的一切挑衅, 都必须予以迎头痛击;我军的胜利越大, 我的处境越安全。[24]27此话更像是对1945年8月26日讲话的解释, 其用意就在提醒刘少奇放下包袱, 放开手脚, 不要因为顾及他在重庆的安全而畏手畏脚:只要延安这个中心干得好, 重庆这个外面的中心就会安然无恙。

1945年10月11日, 返回延安的毛泽东因劳累过度, 健康状况欠佳, 不久便入院治疗并休养数月。在此期间, 刘少奇继续代理中共中央工作, 「许多中央的电报和指示仍由刘少奇起草, 送交毛泽东审阅修改后发出;毛泽东的一些电报拟好后, 也送刘少奇‘请少奇斟酌发’, ‘少奇阅后发’;有些则是‘毛刘合拟’的」。[11]88-4891945年12月28日, 休养中的毛泽东在写给东北局的指示电 (即【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中, 充分肯定了刘少奇发展东北的各项方针。「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战略方针确立和实施的整个过程, 毛泽东和刘少奇都时刻保持着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

(三) 刘少奇积极贯彻毛泽东的指示并在战略方针确立实施中起了关键作用

派干部去东北开展工作、与国民党争夺东北是毛泽东首先决定下来的, 并提出了能不能派军队去东北的问题。1944年10月, 毛泽东提出「要准备苏联打日本」, 在干部配备上注意东北。[19]491945年8月20日, 毛泽东明确指示:「乘红军占领东北期间和国民党争夺东北。」[28]58月23日,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 「东北的工作如何?派干部去是确定的。」[27]刘少奇积极贯彻毛泽东的指示, 派干部和少量军队迅速进入东北, 并时刻关注东北情势的发展。在掌握了苏军态度和东北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后, 1945年9月14日, 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初步提出「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不但出色解决了「能不能去东北的问题」, 而且迅速派遣十万大军赶赴东北, 建立了稳固的东北根据地, 为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是根据全国、东北形势的发展而做出的, 是对毛泽东有关东北问题指示的积极贯彻和成功升华。在此过程中, 刘少奇多次去电向毛泽东汇报, 毛泽东总是回电「完全同意」「布置很对」, 刘少奇在战略方针的制定和具体实施中, 发挥了关键作用。[29]

五、结语

邓小平曾经说, 在革命紧急关头, 刘少奇总是不避艰难, 到最困难的地方去, 挑最重的担子。[30]1929年, 他临危受命, 重建和主持满洲省委, 为党在「白区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41年皖南事变后, 任新四军政治委员随后任华中局书记, 「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于将倾」, 改变了新四军的困难处境, 恢复和壮大了华中地区的革命力量。1945年抗战胜利后, 又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代理中共中央主席, 改变南下的战略意图, 确立被称为「抗战后延安走得最高超的一步棋」[31]3的「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战略方针, 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奠基石之一。这一切既可见刘少奇的突出贡献, 也可见他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的政治担当。

「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战略方针的确立和实施,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也是中国共产党抢占东北的政治蓝图。在这一方针确立和实施过程中, 刘少奇作为「关键人物」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去东北、如何去东北、去了东北如何发展这三个紧密相连的问题, 在关键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回答为什么去东北, 刘少奇准确捕捉到了苏军进军东北、日本投降、国民党尚无力量进军东北的「历史机遇期」;回答如何去东北, 刘少奇俯瞰全国, 南撤北进, 迟滞国民党军队, 「抢」占东北;回答如何发展的问题, 刘少奇既看到现在也看到将来, 既看到顺利的情况也看到困难的情况, 既随时适应苏方政策变化, 又把工作重心放在建立持久斗争的基点上, 通过发动群众, 建立根据地, 在东北站稳了脚跟。这一切展现出刘少奇作为一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和面对复杂形势、解决复杂问题的高超艺术。

「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战略方针的确立和成功实施, 也是团队合作的结果。毛泽东早就看出了东北的重要性, 与国民党争夺东北的决定也是由他首先做出的。此外, 任弼时、彭真、陈云、黄克诚等都对方针的提出和实施提出了真知灼见。在这一方针的确立和实施的过程中, 刘少奇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 每一重大决策都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决定, 「他从来都把自己放在组织之中, 尊重集体领导, 服从组织决定」。[30]刘少奇是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典范。

总之, 「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战略方针的确立和实施, 可以领略刘少奇的政治担当、领导艺术和政治品格。今年是刘少奇诞辰120周年, 以此文追念伟人, 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