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他是解放军战俘,周总理特批用黄金给其买药,感叹真乃我再生父母

2024-01-30历史

图|抗战时期的杜聿明1948年11月30日,时任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副司令的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25个军30万大军徐徐撤离徐州。

对于眼前的战局,杜聿明心知肚明,情况已经恶化到不能再恶化。这时黄百韬兵团已经全军覆没,黄维兵团被中原野战军围得死死的,两天之前,蒋介石召杜聿明南京商议军情,杜聿明建议,放弃徐州,为了不让蒋介石再改变部署,杜聿明一再强调:「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三十万大军撤离徐州,不能与解放军有所接触,要按照「滚筒式」行进的办法,逐次交替掩护至永城、阜阳地区。

12月3日,杜聿明集团即将走到永城地区,蒋介石空投下来一封亲笔信,让杜聿明彻底陷入绝望。「据空军报告,濉溪口之敌大部向永城流窜,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进,如此行动,坐视黄维兵团消灭,我们要亡国灭种。

望弟迅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李延年兵团南北夹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杜聿明仰天长叹:「现在逃也晚矣,打也无望。想来想去,江山是蒋介石的,由他去吧!我只有一条命,最后为蒋介石'效忠'而已!」

图|杜聿明见到陈茂辉到来,立刻发现这些人与平常不同,尤其是那位领头的,看上去四十多岁,气度不凡。两人之间的对话也非常有趣。

「你是哪个部分的?」「第13兵团。」「干什么的?」「军需处长。」「叫什么名字?」「我叫高文明。」「你们第13兵团有几个大处?」

「6大处。」「你把6大处处长的名字写下来。」陈茂辉递上一个本子,那人慌忙从身上找笔,结果翻来覆去,只有美国牛肉干、高级糖果等东西被翻了出来。

按照李云龙的说法,那口袋就像是一个小仓库。陈茂辉不用再问下去,他已经确认,眼前这个人是在说谎。虽然来人自称是军需处长,但十三兵团几个大处长的名字,他一个也写不出来。

「你都知道了,还问这些干什么?」这个人自称是军需处长高文明,实际上是解放军总部正式宣布的43名战犯之一,国民党中央委员,徐州「剿总」中将副司令兼前线指挥部主任,大名鼎鼎的杜聿明。

令人奇怪的是,杜聿明在被俘前还是生龙活虎,但在被俘后,身体却突然垮了下来。进入功德林后,他被诊断出多种结核病,包括肾结核、肺结核,同时还被查出患有肾脏炎、脊柱炎。

他的脊椎严重变形。但这些病并非一两天就能得的,实际上杜聿明的身体早在抗战时期就已出现问题。

「如果我不治身亡,你们要替我肩负起东北重任。」

图|国民党军淮海战役时期的将领杜聿明原以为手术成功,病情可以控制,却由于对蒋介石的忠诚,再次返回东北视察,导致病情加重。

尽管蒋介石打算接他回关内治疗,但杜聿明病情已经严重到连开军事会议都需要躺在病床上。直到四平之战结束,杜聿明才动身飞赴上海治疗。

然而,他的病情并没有得到好转,甚至在离开东北后,东北战局开始偏向于有利于东北民主联军。尽管杜聿明曾试图去美国治疗,但被蒋介石以「国难当头,需用大梁之才」为由劝阻。

最终,杜聿明只能拖着病重的身体,跟随蒋介石四处奔波。

图|杜聿明在东北战场的溃败已成定局,即便有他亲自调度也无力回天。他随后又带着病痛前往淮海战场,对战局感到灰心丧气。

他几次请求妻子曹秀清请假,但均未获批准。当他在陈官庄被包围后,李弥和邱清泉又请求蒋介石派飞机来接他,但结果依旧。

等到淮海战役大局已定时,杜聿明因疾病无法逃脱。 抵达功德林后,杜聿明的病情已相当严重,加上内心失落,他一心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拒绝接受改造,并隐瞒自己的病情,意图通过慢慢自杀来实现这个目标。由于脊柱炎的影响,他每晚都无法正常翻身,导致无法入睡。

一次偶然的机会,功德林的一位李姓科长发现杜聿明的双腿红肿,并询问他情况。杜聿明并未作答,李科长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命令杜聿明站起来,两腿靠拢。

他发现杜聿明的臀部一边大、一边小。第二天,李科长将杜聿明送到了复兴医院进行体检,医生告诉他,杜聿明的脊柱已经严重变形。

蒋介石与杜聿明合影:身高相差悬殊,石膏模里的秘密 在战犯管理所,有一个独特的治疗方法,让杜聿明在石膏模里躺了数年,直至病情好转。

最初,沈醉误以为这是为了惩戒杜聿明,然而杜聿明却笑称这是为了治疗他的脊椎病。 然而,杜聿明身上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结核病。

他曾被医生判为死刑,也曾考虑赴国外治疗,但终究未能成功。然而,功德林的管理人员并未放弃他,他们耐心地为他治疗,直到周总理得知他的情况并批示动用黄金购买链霉素。

这是一个关于人道关怀和医疗技术的故事,尽管杜聿明的病情十分严重,但功德林的管理人员和周总理的关心,让他在困境中得到了治疗和希望。

杜聿明在功德林旧址被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悉心治疗,他感慨「共产党真乃我再生父母!我一定好好改造思想,争取新生,争取立功赎罪。」

在整个治疗期间,他患有严重的肠胃疾病,医护人员经常为他准备鸡蛋、牛奶,并做一些软的、温的食物,使他的身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他深感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认为「共产党费大力抢救,真不啻活死人而肉白骨。」到1956年,他的身体已经基本痊愈,开始参加功德林组织的活动和学习。

在思想上彻底解放后,他加快了学习的步伐。功德林为了战犯们能更好地学习,购置了大量图书,包括毛主席、马列主义的书籍。

杜聿明第一个进入图书馆,开始阅读毛主席的论著。他认为「我以往读的书多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这对于我走上与时代发展相反的道路不无影响,今后我要翻一个跟斗来学,否则世界观就改变不了。」

他积极起来,尽管身体原因不允许他以前干活,但身体好转后,他主动承担起宿舍里烧煤炉、打扫卫生的任务,并在功德林组织了一个缝纫组,自己担任组长。

曹秀清,杜聿明的夫人,看着眼前这位曾经的国民党将领,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在1958年,功德林组织战犯到秦城农场劳动,杜聿明的身体状况并不适合劳动,但他还是主动要求前往。

沈醉拉着他劝阻:「你一身的病,完全可以不去,为什么还要勉强去呢?这不是给自己的身体找麻烦吗?」杜聿明却对他说:「我不能锄地可以除草,不能挑抬可以干别的,退一步讲,我可以把缝纫机带去,给大家缝补衣服。」

在1957年1月29日,公安部向中央提出对在押病残战犯的意见,毛主席阅后批示:「不但这些人应当处理,其他战犯凡犯罪较轻表现较好都应考虑判决释放。」

事实上就从毛主席批示这一天开始,中央就已经开始决定,准备适当环境下特赦这些战犯。1959年国庆前夕,毛主席致信刘少奇:「今年国庆十年纪念,是否可以赦免一批(不是‘大赦’而是古时所谓‘曲赦’,即局部的赦免)确实改恶从善的战犯及一般正在服刑的刑事罪犯。

……此事是否可行,亦请召集有关同志商议一下。」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注下,战犯管理机构对全部在押的战犯进行了细致审查,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决定特赦33人,其中包括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杨伯涛等一些原国民党军高级将领。

看着丈夫坚定的眼神,曹秀清心中也充满了希望。在那之后,杜聿明积极参加劳动,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

在他和其他被特赦的战犯的努力下,他们开始新的生活,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周总理对特赦的战犯格外关注,不仅亲自批示到香港、澳门购买链霉素治疗杜聿明的病,而且在特赦后仍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这些人中大多数是当年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与周总理有深厚的师生情谊。在接见他们时,周总理与他们一一握手,有的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曾扩情是其中之一,他在学生中很有声望,人称「扩大哥」,在黄埔军校政治处当过少校科员,与周总理不仅有师生之谊,还有同事之情。

面对周总理,曾扩情忍不住泪流满面,表达了自己走错了路的遗憾。周总理对杜聿明的身体健康也非常关心,见面后询问了他的年龄,并表示很高兴。

图|1960年10月19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颐和园接见黄埔校友,其中第五位是杜聿明。总理的话语让杜聿明深感内疚,他向总理表示:「我作为您的学生,却没有跟随您投身革命,反而走向了反革命的道路。

我对不起您的教导,让您失望了。」 总理耐心地开导杜聿明:「你过去犯下的错误,现在已经认识到了,并愿意改正,这是很好的。

不能责怪你们,我作为你的老师,也有一定责任。你是我黄埔的学生,我没有把你教育好,让你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对于特赦的人,总理一直非常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以杜聿明的身体状况来看,他是最危险的一个。然而,在党中央和国家的关怀下,他的身体状况竟然逐渐好转,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杜聿明晚年靠不定期的肾透析维持生命,但他仍然不遗余力地为祖国统一奔走效劳。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肾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他的临终遗言是:「我期盼我的同学、亲友、同胞们能够以民族大义为重,尽早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