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对越自卫反击战,许世友指挥的东线,没有杨得志指挥的西线出彩?

2024-07-19历史

早在抗日战争初期,许世友就在邓小平手下任过职。当时年轻力壮的许世友可是一员名副其实的勇猛悍将。那时邓小平任八路军129师政委,许世友在其麾下第386旅担任副旅长。许世友对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命令从未有过半点迟疑,在刘邓的指挥下,他曾进军冀南且连战连捷。

当年邓小平铁拳一挥,决定教训一下越南这个不知趣的「小朋友」。挂帅不选别人,直接把任务派给了已经75岁的老将军许世友,可见对其信任有加。

邓小平亲自点将许世友,战后说他打得没问题

因为对越自卫反击战,许世友被冤枉了几十年。对于普遍存在的一些批评声,许世友的意见是:「仗打得怎样我自己说了不算,但中央军委的态度是肯定的,外界不管有多少说法都不奇怪,就让人民、让历史、让后人去评说吧!」

而邓小平同志对许世友的态度是「对越作战,许世友指挥没有问题,请大家不要耿耿于怀。」要知道,邓公的这番话可是在干部会议上公开做出的指示,是对许世友遭受不公平批评的正面回应,实际上也是为许世友正了名。

那么,针对许世友的非议从何而来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许世友在对越反击战中的指挥角色。在中央军委下决心进行对越反击战时,当时的进攻任务是分「东」、「西」两条战线。西线方面的作战主要由昆明军区负责从云南方向对越展开作战,西线总指挥是杨得志。而东线方面主要是由广州军区所辖的部队负责从广西方向进展,总指挥就是许世友。而且许世友还是邓小平亲自点的将,此时的许世友年龄也已经七十五岁了。

从表面看,东线战果不如西线,进展也没西线快,损失也比西线大,这是事实。但实际上,东线存在的困难要比西线复杂太多。

其一,我军东线投入兵力是西线的1.9倍,如此兵力投入可见东线战事的难度绝对比西线要大太多;

其二,从越军兵力分布来看,东线越军为越南第一军区,兵力有6个步兵师,西线为越南第二军区,兵力2个步兵师,东线之敌为西线的3倍;

其三,西线主力在黄连山省作战,面积大概是1400平方公里,而东线仅一个高平战场面积就达到了2400平方公里,东线的战场范围要比西线大很多。而且东线的地形要比西线复杂,有很多热带雨林地带,而解放区对这种地形的作战经验几乎为零。再加上当地老百姓誓死配合越南军队,以及我军在路线熟悉的程度也远远不如越南军队,这些都给战斗增加了不少困难。

除了和西线的整体难度对比,我们再来看一下东线的作战指挥有哪些被后人诟病的地方。关于东线作战,有一个概念需要明确一下,就是东线的自卫战分为三个方向,即是高平、凉山和禄平方向。后面的两个方向争议不多,普遍都认为打得很好没有问题,特别是凉山方向还创造了歼敌最高的记录。禄平方向进展也很迅速,那么争议点就是高平方向了。

高平方向为什么那么艰难呢?

按照计划,5天内用7个师的兵力歼灭越346师及其他地方力量。而实际上最后追加到了11个师快一个月的时间也没能完成任务。其中我50军150师448团在回撤途中的嘎以北地区损失了整一个营,这也成为了整场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损失。

再加上参战单位很多都是战绩辉煌的老部队,好多年不出手打仗,都想再次出山证明实力依存。但不曾想遭遇如此伤亡,军队上下怨气都很大。最后这种怨气甚至都发到了军区指挥和许世友的头上。用许世友的话说,把整个战斗说成了「漆黑一团」。

高平的打法是我军经典老战法「大纵深远距离穿插」,41、42、43军采取了大胆穿插、迂回包围战术,首先成功解决了敌346师及其他地方部队。而后41、42军以3个师外加一个团的兵力进攻朔江、巴姑岭、复合、七溪之外,主力分别从念井和布局突破,向高平实施穿插突袭,包围高平敌军。

但谁也没想到,我军的这一传统老战法却因为高平地区的复杂地形等综合因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高平丛林众多,易守难攻。且与以往我军战时积极发动群众因素不同的是,这次高平城内的百姓是向着他们自己的军队,他们利用有利地形军民一心,百姓看到解放军后要么直接拿枪射击,要么回头通报越军,最要命的是我们对地形不如当地老百姓熟悉,这就让高平之战进展的十分艰辛。

再者,我军缺乏丛林作战经验,对敌国的敌情和地形没能研究透彻。越南丛林多路少、道路极窄且路况不佳,这些都影响了部队的机动速度,让我军的优势兵力和重型装备无法发挥作用,这就让穿插突进的意义打了个大折扣。

彼时,正在北面穿插的部队为了抢时间,一个劲地往前冲,后勤被越军破坏严重几乎搞成了个「无后方作战」。其中121师一时间失去后勤达一个星期。在南面,越军炸毁水坝,使得执行南面穿插任务的42军主力前进困难,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高平战役的开展。

虽然高平最终还是被我军攻克了,战役的第一阶段也告一段落。但这场胜利打得异常艰难,是在原计划基础上不得不再增加四个师的兵力后才获得胜利的。这场战斗解放军损耗大,耗时也久,很多参战队伍的士气受到了影响,这也是后来许世友受到质疑和批评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实施大纵深穿插战术并不是许世友原先的决定。)

也就是说,许世友本人对这种战术是持有反对意见的。许世友认为,当时解放军的装备和实力是在越军之上的,应该不用搞纵深穿插,那样做有一定的风险。他原先的作战意图是:前线展开,同步推进,浅进纵深,再分割包围,稳扎稳打,各个歼灭。不过这个方案并没有被通过,中央军委的意思还是要搞大纵深远距离的战役穿插,先围敌后歼之。

现在也不知道如果按照许世友最初的方案执行,是不是能发挥我军兵力和火力的优势,会不会减少那么大的伤亡?

(当时环境和部队存在的问题不能全推给许世友)

当时我国军队已经有快30年没有打过仗了,许多一线的士兵对这样规模的战争并不能一下适应,对于干部来说突然从和平环境一下指挥上万人的部队作战也是无法适应的。其次,以前即使我军有很多的战斗经验,但多数在北方打仗,南方作战尤其是亚热带丛林作战没有过多少经验,相反越南军队却很有经验。

再次,这场战斗深入越南腹地,对可能发生的困难我军预估不足,行军无人带路,后勤补给遭受越军游击阻击很难跟上,伤员更是得不到及时救治。

还有一点,有的部队缺乏战斗经验,侦查能力差,到了高平后根本搞不清敌情,迟迟不敢发起进攻。所以,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中,各种战法运用基本上都起不到太好的效果。这里有客观的环境因素,也有部队自身存在的问题,责任并不能全部推到许世友一人身上。

从许世友整体的指挥和战斗情况来看,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邓小平对这一点也明确地指出来了。不过许世友将军也对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表示痛惜,他说:「我们虽然胜了,但伤亡不小,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愿这是我一生最后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