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观评|蒋介石家世之谜(三)蒋母为何不与蒋父合葬

2023-12-24历史

有关蒋介石身世的众多传闻,主要是围绕蒋介石的母亲展开的,其中,作为主要「论据」的就是蒋母死后未与蒋父合葬,却另埋别处,由此产生一些猜疑、联想,进而演绎成许多故事。

蒋母王采玉是1919年春开始患病的,虽有蒋介石的妻子毛福梅侍奉在侧,夙夜不懈,但一直没有好转的迹象。1920年6月,蒋母怕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执意东登普陀,去海天佛国参拜菩萨,蒋介石夫妇陪老太太前往,一住5天。1921年3月,王采玉仍在人世,可能是她觉得之所以能苟活延命是因为上次去了普陀山,因而决意再去海天佛国。于是,蒋介石和毛福梅再次陪同前往。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归来后,她的病日重一日,终于1921年6月14日上午7时49分亡故,终年58岁。病重之际,蒋介石急忙从广州赶回;亡故之事,自然是治丧一等事宜。

蒋母治丧是颇有声势的。当时蒋介石已在军界政坛崭露头角,因而子荣母贵。

当接到蒋母去世的讣告,孙中山、谭延闿、林森等国民党中央的核心要员齐致唁电:福建省、广东省、湖北省、湖南省以及上海的军政头目也纷纷前来奉化吊唁,一时云集溪口。到蒋母出殡的时候,孙中山又派陈果夫代表他前去祭奠,居正、戴季陶等要人,也参加了葬礼。孙中山先生的祭文,充分肯定了蒋母培育蒋介石的功劳:「恩勤辛苦,以抚遗孤,养之长,教之成」,「慈爱非常母,督责如严师」。他还为蒋母题写了墓碑:「民国十年蒋母之墓孙文题」;另外胡汉民为蒋母作墓志,汪精卫作碑铭,皆由大书法家沈尹默书写;后来,胡汉民又集汉曹全碑字迹题守墓诗:「供养嗟奚及,忧怀与岁长;白云仍在望,竟拟老家乡。」谭延闿题「蒋太夫人像赞」,林森作了诔辞,还有诸如张静江、许崇志等国民党军政要人的众多挽联挽诗等。一个旧中国普通妇女,死后得此殊荣,也许不是独一无二,但肯定绝不多见。

蒋母死后,蒋介石请奉化最有名的风水先生到处勘察坟地,最后选定溪口镇北约3华里的白岩山。定址之后,蒋每天到白岩山监工筑母亲坟茔,并邀请蒋氏族人,帮助筹办丧事,终于同年11月23日安葬完毕。

蒋介石之父蒋肇聪亡于1895年,当时其长子蒋介卿22岁,蒋介石9岁,蒋介石的幼弟瑞青仅两岁,其间还有蒋介石的两个妹妹,蒋母又与前氏子蒋介卿不和,家境艰难,王采玉也就未为亡夫举办葬礼。到了1913年,长大成人的蒋介石才与其兄一起葬亡父于溪口镇北约1公里的桃坑山右蟹钳。

蒋介石的父母虽均葬于溪口镇北,相距也不远,但由于不在一座山上,当然也就谈不上同葬合穴。

夫妻生共衾死同穴,是中国的一个古老传统,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蒋介石号称自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人,却将父母分葬两处,缘由何在呢?

1922年10月,蒋介石在【慈庵记】中写到:岁次癸丑,吾兄锡侯与中正既安葬先考肃庵公于县北之桃坑,时先慈王太夫人健在,谆嘱吾兄与中正曰:余百年后,不必因袭俗礼同穴,以余墓之工事,重惊尔夫之灵,当为余营别圹。每中正归省,无不以此见责,且自置墓碑,以示其意志之坚决。易箦时,又以是为遗嘱于吾兄弟二人者。因于辛酉岁,卜吉鱼鳞岙中垄,为先慈安窀穸。

按蒋介石的说法,他如此分葬父母,是遵母命而行的,蒋母如此决定是因不愿惊蒋父之灵。其实,细论起来,这两个问题都有点勉强。一是分葬父母虽遵了母命,但违了父命,因其父生前选桃坑筑墓穴时,不但安埋了徐、孙两夫人,而且筑好了自己和蒋母的墓穴,虽然那时候蒋母王采玉才32岁。这足以表明蒋父是希望自己这位年轻的夫人将来葬在自己身边的,而今蒋介石遵母命将其另葬别地,显然是不管他老父生前如何想,如何算,如何安排了。二是蒋母不葬在蒋父身边,虽免得「惊」蒋父之灵,但却少了「万年相伴」。千百年来,夫妻除非一同遇难极少同时亡故,因而后亡人去「惊」前亡人之灵,如恒河沙数,上苍星斗。尽管有此一惊,但终能博得「万年相伴」,也是有百利而只一弊,或曰有百利且还能化弊为利。所以夫妻死后同穴是中国葬俗的重要内容。

那么,蒋介石的母亲为何不愿同蒋父合葬呢?

真实的原因是,在蒋父肇聪家里,蒋母王采玉是第三任夫人,蒋父生前选址筑坟时,蒋肇聪的前两任夫人已分踞肇聪墓穴左右,蒋母王采玉若再葬桃坑山,无论在左在右,都不能挨着蒋父。蒋母虽是寡妇再嫁,但也是明媒正娶,用花轿抬到溪口来的,生前已诸多磨难,她不愿死后再屈居第三。因而当她听说「甲字穴」是最好最干净的坟地,闲杂野鬼不会侵入,而亲人却可以自由来往时,便再三叮嘱蒋介石要为她寻找甲字穴,要另葬别处。

对母亲心中的小九九,蒋介石是洞若观火的。他既不愿让其母屈居徐、孙夫人之下,又不愿让其母单葬一处,因而当其母提出另选墓地时,蒋介石曾向其母建议,将桃坑山父坟迁葬,由其母与其父单独合穴,但蒋母不愿为此让人戳脊梁骨,她态度坚决地说:「瑞元,你千万要记住,我将来不要与你父亲合葬。」因此,蒋母说自己为免惊其夫之灵而另葬是言不由衷,蒋介石如此照转是欲盖弥彰,想在世人面前瞒天过海。然而老蒋和蒋母都未想到,正是这个分葬或另葬,给蒋氏带来了无尽的麻烦。

那么,仅仅是由于蒋介石的父母未合葬,就传出蒋介石知母不知父的事情吗?这其中还有一些别的原委。

首先是蒋母之墓与蒋父之坟在规模、档次方面有很大差异。

位于白岩山的蒋母墓地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其一是墓丘,它呈圆形馒头状,墓前正中的横碑,刻着孙中山的「蒋母之墓」等题字;在横碑上方的扇形应栏里,刻有「壶范足式」(据说也是孙中山先生所题)四个字,意思是蒋母是女中模范,足为效法之榜样;在横碑两侧,刻有蒋介石的自撰联:「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无涯」;蒋母墓前植有两棵石楠树,周围各处都广种各种松柏。形成一片苍翠的林海;蒋母的圆形馒头墓,圆周用山石垒砌,顶上却青草疏离。这种建筑样式有个说法,据传风水先生当年选中此地,说这里是最好的龙脉,周围地形象个弥勒佛,蒋母的坟穴点在弥勒佛的肚脐眼上,为防止压坏龙穴,墓前的石器不宜过重,墓顶不要用石板或水泥被覆。蒋介石自然一一照办,遂形成蒋母之墓的主体景观。

蒋母墓地的第二部分是蒋母墓道。它自白岩山麓起,直达蒋母坟茔,全长668米,蒋母墓道起处竖有一座石牌楼,高6.5米,宽7.9米,有3个门,中门宽3.7米,两边之门各宽2.1米,中门上首刻着「蒋母墓道」4个阴字,两边雕有花卉盆景等各种装饰。由此向坟茔墓冢,是一条卵石铺成的小路,路旁置有石凳,夹在一片松林之中。蒋母墓道是后来在1930年春夏时补修。

蒋母墓地的第三部分是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坟庄,它位于石牌楼与蒋母坟茔之间。进石牌楼行约200米,路旁有一过路岗亭,亭四周有长条玻璃窗,亭内能容20人,主要用途是当年蒋介石在坟庄住宿时的警戒亭;从岗亭再上行约200米,是一处院落,外门上题有「墓庐」二字,院内有12间平房,正中数间的屋内依壁而立众多石碑,两旁是会客室及餐厅,另还有卫兵住处及厨房等等。与「墓庐」相距不远的是另一个建筑群「慈庵」,它既是供奉蒋介石曾祖以下神主牌位的地方,又是后来蒋介石回乡时常住之地。此处在1923年5月曾建3间洋房,1930年春夏修坟庄及墓道时拆除重修。

蒋母的墓地起初也比较简朴,但经后来多次扩建、增建、重建,既便不算奢华,也是相当规模,但蒋父的墓地则不然。

桃坑山蒋父之墓的坟冢也呈馒头形,虽与蒋母之墓的坟冢相似,但既没有坟庄、墓道,更未见名人题刻,坟茔的建筑比蒋母坟茔比也显得简陋许多,四周的树木也较为稀少,只是坟冢前正中的横碑上刻有「肃庵蒋公之墓」等字样。蒋介石发迹之后,也未见对其父墓的修缮整补。尽管他每次清明回乡,父母墓都要祭扫,但同为生身父母,墓地修建相差如此,难免叫人费解生疑。

其次,蒋母死后,蒋介石回溪口时多住蒋母坟庄的「慈庵」,报界常有蒋在坟庄招待国民党军政要员的报道,这是引起外界猜疑的另一个客观因素。蒋介石在溪口有多处住处,为什么要常住「慈庵」呢?

蒋母于 1921年11月23日入土安葬后,11月28日蒋介石即写了一纸文书,宣布与原配毛福梅及姚冶诚脱离家庭关系,其后他再回溪口就住在文昌阁、坟庄或妙高台别墅。1939年12月12日,日寇飞机轰炸溪口,蒋宅后院平房被命中,毛福梅死难。同时,文昌阁也被夷为平地。此后蒋介石再回家乡,就更多住在蒋母坟庄了。

总而言之,蒋母未与蒋父合葬,只是蒋母有一点难言之隐,蒋介石深明母意,遂遵命而行,其中并无太多的蹊跷,不管由此产生多少猜疑和传闻。

预知后事如何,请看下次蒋介石家世之谜(四)「闲话蒋介石的名与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