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你了解英雄城镇隆化的「长城」吗?

2023-12-24历史

隆化地处塞外,扼中原之锁钥,当边塞之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北朝时期,镇北下洼子村土城子古城为州(安州)、那(广阳)、县(燕乐)三级治所。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苔山脚下,伊逊河东岸,建波罗河屯行宫。宣统年间,设隆化县,取"隆盛开化"之意,治所在唐三营。1916年,县治迁往波罗河屯(即今之安州街道)。

唐代诗人陈子昂有一首诗【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诗为诗人登上燕昭王所筑黄金台,遥想燕王当年招贤纳士、黄金市马,慨然有感而作。安州街道古属幽州,燕昭王曾在此筑古城一座。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就千年之后,在隆化这片古幽州大地上,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演绎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这个人,就是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

虽然中国自孟子时代就已有「舍生取义」的说法,燕赵自古更是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勇武任侠的文化传统,但我还是无法想像,当一个人手举炸药包,拉开导火索,亲手点燃自己生命的时刻,当导火索「咝咝」地冒着白烟,一寸一寸迅速地缩短,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生命之火行将熄灭的时刻,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每想到这里,我的心底都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一个人,一座城,人与城往往是合二为一的,比如诸葛亮之于南阳,鲁迅之于绍兴,沈从文之于凤凰等等。如果仅仅有董存瑞这样的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而没有隆化古城的千年底蕴,人们可能多少会觉得有些缺憾,有些不够完美。事实上,伊逊河畔的隆化城古往今来都是一座重镇。

春秋战国时期,燕昭王在镇北鲍家营筑古城一座,当地群众称其为「韩昌城」。西汉初年,为防匈奴南下,又于今郭家屯三道营、碱房二道湾子、西庙宫等地筑城,并以鲍家营古城为中心,修筑多路烽燧与各城相连,构成一道坚固的防御体系。这是一段非常独特的汉代长城,史学界称之为「墩台长城」。今天,经历了两千年的风风雨雨,古城与烽燧昔日的雄姿早已荡然无存,惟残留下一段段坚实的夯土墙,和一个个并不高大的土丘。

与鲍家营古城相距不远的下洼子村,保存有一座土城子,是隆化境内现存最大的古城遗址。土城始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明代被废用,成为蒙古人的游牧之地,蒙古人称之为波罗河屯,翻译成汉语就是「青色的城」,于是有人称其为「青城」。清嘉庆皇帝曾写过一首咏波罗河屯的诗,名字就叫【青城】,描绘了当时青城的秋收景象。诗为「塔影凌霄塞岭晴,秋风古道旧青城。积场禾黍连村市,又睹山田穑事成。」嘉庆诗中所谓塔影,是指城西北苔山上的古塔。在隆化逗留的时候,不论身处城里的哪一个方位,一抬头总能看到远远的「西山塔影」,她仿佛这方水土的保护神一般,无处不在。苔山古塔以一种标志性的姿态屹立了几百年的岁月,阅尽隆化春色。

董存瑞、炸药包、长城、烽燧、战国古城、土城子......这些词语很容易让人把隆化与战争联系在一起,清帝康熙当年就曾经在波罗河屯行宫指挥过大败葛尔丹的乌兰布通之战。战争是属于男人的,这是一座男人的城镇。然而在刀光剑影、烈火硝烟之中,有两个女人却为这座英雄的城镇平添了几分柔美。一个是萧太后。辽宋争战之时,文韬武略过人的女政治家萧燕燕,曾多次到过隆化,当地传说她曾在土城子内建梳妆楼,以供停留起居之用。另一个是清淑慧长公主。淑慧长公主是康熙的皇姑,下嫁蒙古巴林王色不腾,波罗河屯是清淑慧长公主的胭脂地,故又称「皇姑屯」。

今天,隆化依旧是苔山古塔高耸云霄,伊逊河水静静东流,然而青城古道之上却早已沉淀了厚厚的历史尘埃。


河北日报记者崔立秋发自隆化。

THE END

征稿启事

承德文旅是一个开放平台,无论你是承德土著还是外来游客,都可以把在承德生活文化、旅行的点滴记忆时刻分享给大家。可以是美景故事、游记心得、也可以是散文随笔,我们期待与您一起分享在承德的美好时光!


投稿邮箱丨 [email protected]

精|选|推|送

  • 承德推出长城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 22—24日,全国最高水平花样滑冰赛事在承举行

  • 赏塞外冰雪风光 观花滑一流赛事 魅力承德欢迎您

  • 【图】长城上的绝美日出,一起来追光吧!

  • 二兴营村通了「云盘路」

  • 点分享

    点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