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底,辽宁战役结束后,随即平津、淮海战役也随之打响。由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这边节节败退,已经陷入了重重困境,即将就要被解放军歼灭。而蒋介石的统治也差不多走了头,一山不容二虎,蒋介石的军队该何去何从就成了目前困扰他最大的问题。
当时国军的力量已经几乎要被解放军瓦解,为了保住最后的国军,许多人都向蒋介石提出了意见,最终蒋介石确定了三个退守的地方。分别是西康、海南以及台湾,可是为什么蒋介石 最后选择了退守台湾呢?
一、蒋介石退守的三个选择
这样,我们先来说说西康这个地方,对于很多的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即便已经把地图看熟了你也不知道这个地方,因为地图上没有标注西康。1939年,蒋介石成立了西康省,但新中国成立后,西康省被废除。
西康省处于四川和西藏之间,在清朝政府被推翻后,袁世凯成立了北洋政府,后来袁世凯为了加强四川和西藏地区的管理,便决定在这片地区建立行政区。于是这片行政区便被命名为西康交给刘成勋管理。
不过,这块「肥肉」显然已经成为了当时的香饽饽,于是西康便成了必争之地。最后,西康省还是被军阀刘文辉收入囊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刘文辉积极抗日,这时蒋介石企图控制整个四川,遭到了四川势力的联合抵制,反蒋不成的刘文辉决定投靠红军。
二、海南物资匮乏,不利退守
直到蒋介石对四川势力的抵抗做出让步,刘文辉坐上四川省主席的位置,但蒋介石自然不会放任刘文辉不管,因此派了特务对他进行监视,这才知道刘文辉背地里组建了西南地区反蒋的势力,签订协议共同抵制蒋介石,最终西康省成为蒋介石难以插手的地方之一。
1949年解放军攻入南京,蒋介石召见刘文辉等人,可是很早之前就跟红军打成一片的刘文辉,自然不会再为蒋介石卖命。因此,解放军很快就解放了西康省,西部地区再也容不下蒋介石。这时又有人提议,海南是一个不错的庇护之地。
海南距离大陆隔着海不说,还有利于国军重新组建军事基地,可是这只是表面的优势,当初的海南不比现在,当时的海南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渔村,不仅物质匮乏,还不利于种植粮食。就算是,出海捕鱼也很难满足军队对粮食的需求。
三、背后的「高人」提示:撤退到台湾
粮食的来源就成了最大的问题,如果退守海南不仅无法重整军队,反而会加快军队的亏损,实在不是一个好去处。出于种种因素,蒋介石不认为海南是一个好去处,很快便把这个地方否决了。正当蒋介石困恼得不行时,背后的「高人」给出了答案:「撤退到台湾,等待时机再反攻大陆!」
令人不解的是,蒋介石并没有否决他的意见,而是虚心听教。那么,这个「高人」是谁呢?为什么蒋介石最终还是采用了他提出的方案,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蒋介石退守台湾幕后我们不知道的故事。
辽宁战役后,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在军事力量上有了颠倒的变化,国民党只剩下290万兵力,而共产党的兵力有300万人,不仅如此共产党的兵力还在持续的上涨,就连蒋介石最后的军事部署也彻底被解放军瓦解。
四、蒋介石被美方放弃
祸不单行,为了能够支撑已经崩溃的局面,国民党发行了「金圆券」。刚开始还好,但随着金圆券的滥发,新币迅速被贬值,国民党财政濒临崩溃。蒋介石的妻子宋美龄去寻求美国的帮助,但很显然美国已经对蒋介石失望了,拒绝了宋美龄的求助。
这还不算完,国民党内部新桂系也开始对蒋介石发难了,新桂系首领白崇禧提议和共产党在上海举行「谋和」。看起来是一出不错的援兵之计,但白崇禧真实的目的是「架空」蒋介石的统治。因此,在对蒋介石的五项要求中,就提到了「总统下野,李宗仁继任」。
面对白崇禧带领的新桂军阀的紧逼,蒋介石最终还是决定下野,正式宣告引退,由李宗仁上位。白崇禧这边对蒋介石的识相很满意,不过蒋介石这声「老狐狸」可不是白叫的,即便他已经被架空了,可是实权依旧紧紧握在手中。
五、国民党何去何从
在一定的时间内,蒋介石早已经对「图新」有了新的布局,各个方面都做了妥善的安排。可是,最大的问题依旧是「国民党该何去何从」?就在蒋介石十分苦闷的时候,他说:「上上良策是退守台湾!」
「他」究竟是谁?能够让蒋介石对他说的言听计从。原来他就是张其昀!他可是大有来头的人物,1900年9月29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19年5月底,刚从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毕业的张其昀刚好碰上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当时的他也参加了这场运动,而当时在学生运动中流行这么一句话:「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而张其昀也是深受这句话的感召。在7月的时候参加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入学考试,后来,凭借他的努力终于考进了文史地部。
六、「高人」张其昀
1921年初,国立东南大学成立,郭秉文、刘修明等人将南京高等师范大学合并东南大学。而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将不再招生,原来的文史地部也分为哲学、文学、史学以及地学这四个系。
1922年,梁启超应聘到张其昀的这所学校讲学,因为住在成贤学舍,张其昀得侍讲席,梁启超看过张其昀的论文后,写下批语:「荆公所官,谢山所产,前修未远,勖(xù)哉!微显阐幽,非异人任也。」
1923年,他从南京高等师范大学毕业,刘修明召集毕业生谈话,他对张其昀说:「今天我们以灵魂相见。」后来,因为他在学校期间,曾经按规定担任过实习老师两年,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所以张其昀应上海商务印书馆的邀请,编辑初中以及高中等等地理教科书。
七、发光的「金子」
期间,史学家何炳松、文学家、翻译家傅东华等人都任职商务,他们编译所下属的东方图书馆是上海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不过,因为这时的张其昀并不是正式员工,所以他的工资不高,生活也比较的拮据,而张其昀就在这里工作了近四年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张其昀还主编了高中地理教科书,据说是当时中国通识的三大教科书之一,另外的两本是:中国是戴运轨主编的高中物理教科书、林语堂主编的高中英语教科书。这些优秀的素材,也大大促进了中国近代中学教育的发展进步。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1927年,张其昀受聘来到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来到地理系任讲师,张其昀以精于本国地理为著称,在他讲课的时候不一定会用到书,手上只需要一张地图和一支粉笔就可以了。
八、蒋介石的军师——张其昀
讲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同时张其昀讲课的风格新奇,不仅不会枯燥反而还很有趣,能够不拘于泥地将地理内容讲得通俗易懂,因此他也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1932年的时候他出版了一集【人地学论丛】,1936年受聘为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兼主任、史地研究所所长,后又兼任文学院长。就这样,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上面的人也注意到了他。
于是,在1943年的时候张其昀被美国国务院邀请,前往哈佛大学研究并授课,这可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在抗日战争期间,由「国民党第一支笔」陈布雷引荐,蒋介石这才结识了张其昀,最后蒋介石对他非常的依赖。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走了,张其昀开始充当蒋介石「军师」的角色。
正当国军有难,蒋介石犹豫不决时,张其昀便出来为蒋介石指点迷津。那么,张其昀是如何说服蒋介石退守台湾的呢?要知道当时张其昀只是一个没有领兵作战经验的文人墨客,指挥国军的撤退,可以说是人微言轻。
九、台湾是天然屏障
因为台湾海峡能将国共两党隔开,对于已经力不从心的国民党军队而言,是一个「天然的屏障」。可以阻挡解放军一段时间的追击,有利于国民党调整休养。不过,最大的优势还是因为台湾「易守难攻」。
就拿进攻而言,没有海军和空军是很难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的。而国民党就是看中了共产党没有海军和空军,短时间内无法对国民党造成实质性的伤害。除此之外,台湾被选为最适合的「复兴基地」的原因有四点。
第一,就是台湾的地理位置,台湾位于地图上的东南地区,而整个岛屿也正好在北回归线上。再加上台湾又属于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满足植物生长的条件,有利于种植农作物,能够保证粮食充足不会匮乏。
十、台湾地势易守难攻
而且,台湾四面环海有利于海洋资源发展渔业,再加上台湾之前就被日军占领过,那里有基础的工业设施,有了这些继续发展工业就会更加的轻松。虽然,台湾的整体面积不大,但是原生植被繁茂,基本上是不需要担心口粮的问题。
其次是台湾的交通便利,自1895年台湾割给日军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为止,台湾在日本的统治下存在了近五十年的时间。这期间,台湾的工业也逐渐被「日化」,拥有较好的基础,国民政府要是精心管理的话,经济说不定可以突飞猛进。
然后,在军事方面除了易守难攻的好处,还有一个隐藏的点,台湾在世界版图上,位于太平洋西侧,是太平洋西边航道的必经之地。对于美国而言,台湾在地理位置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不可能弃之不管。如果中国共产党进攻到对岸,美国也必定会援助。以此,确保台湾防守无虞。
十一、台湾的民心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台湾的民心,要知道在日本长达五十年的统治下,台湾民众大多都是很缺乏安全感、没有归属感的。如果,这个时候国民政府代表中国政权,统治台湾,台湾百姓的归属感必定会回来,而且还能得到台湾群众的信赖,有利于之后社会秩序的稳定。
不过,蒋介石最终会选择台湾的原因,还是因为这里没有涉及到共产党的影响力。因为地理位置上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在台湾展开的活动和人员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特别是中共思想在这里并没有传播开来,因此这里对于蒋介石而言最合适不过了。
1942年7月,国民政府在台湾清洗整肃,共产党也没怎么管。而台湾这边即便是发生了动乱,也可以很快地镇压。因为台湾的孤岛地势、四面环海,岛内的马路和铁路比较发达,农村户籍也记录在案。
十二、到台北参加庆典活动
在台湾这边也有国民政府的武装力量,为的就是确保不出现动乱,保证社会的稳定。选择退守台湾的方案,国民党可以先将党务、政治、军事、财政等先迁到台湾,再逐渐运输大批黄金和各行各业的人才。
国民政府可以在这里运筹帷幄,将其建设成为强盛稳固的军事经济基地,等到了合适的时机,再「反攻大陆」那样为时也不晚,而且胜算还会多些。听过张其昀这一番有理有据的分析后,让蒋介石心动了,也开始重新重视退守台湾的方案。
这个时候的蒋介石已经有80%同意的意思了,因为如果这其中没有政治因素的话,蒋介石对于台湾是有好感的,他早就已经感受过台湾人民的热情了。1946年10月21日,日本战败后,台湾收复一周年的时候,蒋介石和宋美龄一同乘坐专机,到台北参加庆典活动。
十三、蒋介石对台湾很满意
到达后的第三天,蒋介石夫妇去了很多的景点,还特地去参观了远近闻名的「日月潭」。就在当天晚上的时候,蒋介石还在和夫人说着日月潭的美不胜收的景色,还直言那是他生平见过最美、最宜人的名胜。
1946年10月24日,台湾举办了纪念光复及欢迎蒋氏夫妇莅临大会。台北市延平南路中山堂外面,长达五公里的街道上全是台湾民众,密密麻麻的,就连见过大世面的蒋介石心中都充满了震撼。
后来,在庆典仪式的致辞中,蒋介石说:「这实在是我平生感到最愉快、最光荣的一天。」最后蒋介石还安慰台湾民众说:「中央爱护台湾,远胜于全国其他任何一省。」很显然这次台湾之行,蒋介石过得非常的愉快。
十四、蒋介石拍板台湾方案
在1946年10月27日的接待台湾名流的时候,也毫不吝啬地说道:「台湾是一片干净土,应珍重建设,使之成为全国模范省!」如果你以为这是蒋介石的客套话的话,那你就想错了。在蒋介石回到南京总统府后,在日记中写道了这次对台湾的想法。
「台湾尚未被共党分子所渗透,可视为一片干净土,今后应积极加以建设,使之成为一模范省,则俄共虽狡计百出,必欲亡我而甘心者,其将无如我何乎?」所以,当在1948年11月24日,和蒋经国谈到撤退到台湾的方案时,他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
他说:「如果国民党要重整旗鼓,现在必须‘缩小范围’,另起炉灶,到一个‘单纯环境’重新开始,从根本上进行改造。」这里蒋介石说的「单纯环境」,指的就是台湾这个地方。最后,在经过多方面的讨论后,蒋介石拍板了台湾方案:撤离大陆,远赴台湾!
十五、蒋介石正式宣告国民党退守台湾
远赴台湾的计划拍板之后,蒋介石这边马上将命令下达给了葛先才,让他率领湖南衡阳的部队,先行一步驻扎台湾。同年,蒋介石下令修建马祖、金门等军事要塞。这个时候的蒋介石不仅在部署台湾的军事,同时也在规划台湾的政治格局。
同年12月29日,蒋介石将自己的心腹陈诚任命为台湾省政府主席,而自己的儿子蒋经国为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到了这个时候,蒋介石心中是焦急的,眼看着共产党势如破竹,攻势越来越猛,自己这边也有些招架不住了。
直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同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国民党的地位犹如过街老鼠一般。同年12月,蒋介石正式宣告国民党退守台湾,顿时国民党将领以及士兵们大幅度的渡海,前往台湾。
十六、有便宜绝对不给被人占
不过,像蒋介石这样的人,有什么好处一定是不会让别人占了便宜的。所以,当他们撤退到台湾的时候,蒋介石也带走了很多的文物、字画以及774箱黄金,反正国民党的国库就这样被搬空了。经过了三趟船运,才将这三千余箱的东西运到台湾。
果然,蒋介石就是蒋介石,这一波操作也是令许多人大吃一惊,这还不算完呢,他带走的这些资金都是为了在台湾发展国军,为他以后「反攻大陆」的计划做准备。一切皆在掌握中,不过蒋介石这边才刚刚站稳脚,就收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原来是因为,蒋介石在解放战争失败后,美国便对国民党失望了,不愿意和蒋介石继续合作。决定抛弃蒋介石,准备扶持驻守在台湾的孙立人等,可是美方不知道的是,他们所谓天衣无缝的计划,早就已经被蒋介石察觉了,美方就像是跳梁小丑一样。
十七、美方的「小动作」,蒋介石将计就计
于是,蒋介石便来了一个将计就计,特地将孙立人任命为将军,果然不出所料,孙立人这边立即和美方取得了联系,并且得到了对方极大的支持。也就是这样,孙立人欣喜的找不到北了,对于他的表现蒋介石看在眼里,满眼都是不屑。
1955年,孙立人终于等不及了,他企图在国军阅兵仪式上发动兵变,如果成功了扳倒蒋介石的胜算就多了一分。可是,这场兵变注定是会失败的,因为对手蒋介石的等级可比孙立人高了好几倍,这场兵变对蒋介石来说就是雕虫小技。
兵变失败后,孙立人等人被蒋介石软禁之后,国民党图谋「反攻大陆」,但无论是向美国求助还是向日本求援,甚至在中国大陆运输间谍,搞了很多动作,都无法成功。蒋介石本想着借助台湾反攻大陆的愿望就此破灭。
十八、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而骄傲的蒋介石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中了美方的圈套,退守台湾,因此解开了中国的新局面。如今已是海峡两岸隔海相望的局面了,即使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积极地和中国解放军建立友好的关系,对于已经年过半百的蒋介石而言,也是有心无力了。
不过自从蒋介石病逝后,这其中的关系就这样中断了。而那些被蒋介石带到台湾的珍品,现在都陈列在台北建立的「故宫」中!
十九、军师张其昀的贡献
而蒋介石的「军师」张其昀也在1949年跟随蒋介石来到了台湾,这期间曾任国民党总裁办公室秘书组主任、教育部部长、国民党中央评议员兼主席团主席等职务。
在台湾的时候他还创办了中国新闻出版公司、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同时还发起并创办了【学术季刊】等多种学术期刊以及「中国历史学会」等组织,对台湾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85年8月26日的时候,于台北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