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尼克松访华始末:平静表面下暗流涌动,开启中国对外发展全新阶段

2024-04-28历史

这个故事被记录在世界政治史册上,后人评价它为:以文体引领政治,小球引发大球,在应对外交僵局时,毛主席巧妙化解局面的一招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标志着一场长达几十年的冷战正式开始,1947年,美国实施了杜鲁门主义。

在这场没有开战的冲突中,美国和苏联这两个主导全球的超级大国,为了与对方竞争,并获得更大的影响力,持续扩张各自的势力范围,谋求时机消灭彼此。

然而,由于双方实力相近,这导致了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成了短暂但相对安稳的局势。

然而,历史事实表明,僵局常常被打破。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机遇。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和苏联这两个原本被认为是兄弟般关系的国家之间出现了矛盾。由于苏联多次试图干涉中国的政治事务但未成功,最终他们撤回了原先派遣到中国的专家团队,这些专家团队负责指导中国的科研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施加压力。

在60年代,苏联多次在中苏边境挑起事端,旨在巩固其在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面前的领导地位。然而,令苏联未料到的是,这些行动没有吓倒中国,反而为美国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其成为更大的威胁。

目睹中苏关系的恶化,美国随即产生了拉拢中国的想法。尽管在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中,中国让美军蒙羞,但在紧要关头,就算历史遗恨犹在,也顾不得太多了。因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既然苏联不愿接纳中国,那就让他们收下这份便宜。

然而,美国人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中美之间并未建立过外交关系。其次,中国是否愿意与他们友好交往尚不确定。最后,美国尚未主动向一个实力较弱的国家示好,缺乏这方面的先例。

尽管尼克松在竞选初期就考虑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他不可能率先采取这一举措。

因此,在上任之初,尽管尼克松一直传达与中国修好的意愿,却一直没有实际行动。

然而,可以从几件事情中明显看出,这位新上任的总统迫切地希望将中国纳入自己的阵营。

尼克松在任职的第二个月就前往法国访问,向戴高乐表示他决定处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并询问了对方访问中国的感受。

这是尼克松首次在正式场合公开表达对中美关系的看法,随后他还颁布了一系列惠及美国华人的政策,力图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积极正面的角色。

正好,中国在这一时期也正考虑恢复与美国的关系,但我们更倾向于通过坚定自己的立场进行和平谈判,这一点确实让美国人感到意外。

1970年3月,美国支持朗诺政府在柬埔寨发动政变。毛主席发表声明表示,这是美国单方面发动的侵略战争,并宣布暂停进行中的中美大师级会谈,以彰显中方在领土和立场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美军仅不到三个月就自动从柬埔寨撤出,作为回应,中国提前释放了在其境内服刑的美国间谍。局势呈现乐观趋势,尼克松迅速派人联系一向友好的巴基斯坦,请求他们向中国传达美国愿意派代表来华进行会谈的消息。在一次交流中,巴基斯坦总统转达了这一信息给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听闻后,决定再次通过巴基斯坦总统传达我们的立场:我们愿意在北京和美方进行会谈。只有当他们真诚地希望就台湾问题展开对话时,我们将静待他们的到来。

说到这种程度,美国人理所当然能够理解中方的意图,迅速回应道:我们欲与中方进行面对面交流的议题不仅限于台湾问题。

随后,中美两国的建交进程开始变得顺畅起来。然而,正如前文所述,美国不可能主动提议访华,而中国也不会突然邀请别人来访。因此,双方都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最终,在一次活动中,他们终于找到了这个机会。

1971年3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了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乒乓球作为国球,一直备受重视,就连当时的毛主席在忙碌的公务之余,也要抽出时间关注相关动态。

赛后,这些美国乒乓球队员表示他们很渴望造访中国。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当即承诺同意,于是在4月份,他们应邀成为了当时作为第一批访问中国的外国体育运动员。

得知这一情况后,尼克松自然了解毛主席的意图,便着手策划政治计划。

经过一番考虑,尼克松决定首先派自己的亲信基辛格前往中国。为了确保绝对保密,基辛格从巴基斯坦的查克拉拉军用机场启程,甚至还安排了专人为自己进行了外貌伪装。

作为美国国际事务博士,基辛格深谙此次外访的重要性。尼克松派遣他前往,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前解决可行的外交议题,为尼克松亲自访华做好充分准备。

虽然尼克松本人未亲临,但中方却做足了准备工作。毛主席深谙其中关键,明白这不仅关乎中美关系的促进,也关乎中国与背后那些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促进。因此,北京几乎是用最殷勤的礼节来迎接这位军事博士。

毛主席的观点被事实所证实,基辛格在晚年时也多次回忆起这段经历,中方的待客之道是毫无可挑剔的。

周恩来总理在京期间主要负责接待基辛格,并与他进行了多次交谈。周总理坦率表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初衷是为了为邀请尼克松总统创造机会。

基辛格的到来意味着在涉及台湾问题时,中美双方有可能进行对话。既然能够坐下来进行充分的交流,这表明彼此之间有可能建立友好关系。

由于中方表现出真诚的态度,基辛格对周恩来总理也透露了一些底细。在他看来,在当前冷战的环境中,美国实际上也面临不少挫折。如今,美国正在调整其外交关系,主要干涉那些受到苏联威胁的国家。

总理举了印度的例子,表示其他国家的事情应该由它们自己来解决。即使中国未来变得更加强大,也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

这样一来,美国也就意识到了,中国不会随着它的节奏来干涉那些小国家。外交基本原则也因此确立了。

我们在这次会谈中,尽管我们以最崇高的礼节款待客人,但我们始终怀着一种尽可能达成共识,若无法达成则不勉强的态度。这反而赢得了尼克松的尊敬。

这次基辛格的访华被视为中美之间的首次交锋,在和平条件下,双方就国际形势和主权问题交换了意见。基辛格的成功进展让尼克松也开始做好准备。

原本计划订于1972年先访苏联,随后于5月造访中国的美国总统,但在基辛格和周恩来总理相关报道曝光后,即刻更改了行程,提前于2月底抵达中国。

总统出访他国前,一般会进行一系列外交事务的交涉环节,这是惯例。在此过程中,并不谈论政治,只是提出需求,比如需要什么特定规格的汽车、住宿要求,以及重要的安保问题。

在当时的中国,显然许多所提及的条件都无法满足,毛主席毫不掩饰地指出:

我们缺乏这些条件,尼克松只能和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尼克松向中方做出了妥协,这在上世纪美国是相当罕见的。

一位遥远而来的客人于1972年踏上了北京天竺机场。这位客人是美国总统尼克松,他乘坐专机抵达。当时,约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和记者齐聚一堂,纷纷记录下这一历史性时刻。

立即快步上前的尼克松见到等候已久的周恩来总理,二人互相握手并互致问候。在中方的引导下,尼克松一行人乘坐专车前往了钓鱼台宾馆。

然而,他本应欢愉的情绪却被一路上贴着的「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标语所扰乱。尼克松向周恩来总理询问这些汉字的含义,周总理毫不隐瞒地直言其意。

面对尼克松的困惑,周总理一边开着玩笑,一边顺便解释道,这些标语并非特指某人,只是为了面对国外的监听而设,为了保守美国总统访华的机密,最好不要轻易做出改变。

尼克松住的宾馆,处处都挂着反美的画报,令他感到极不自在,但既然有正事在身,他并未纠结太久。

按照中国方面的意愿,我们并未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因此并没有采用对待国家元首的标准来招待尼克松。然而,之后举办的宴会却充分彰显了这位总统的尊严。

美国代表团赞叹不已,因为宴会上所供应的各种特色佳肴源自全国各地,其中包括了丰富多样的中华美食。

尼克松非常喜欢贵州的茅台酒,以至于在离开时甚至向总理周恩来索要了两瓶带回去。

得知尼克松已到,毛主席原本有其他安排,但午宴结束后立即赶到钓鱼台,与这位新朋友展开了持续一下午的会谈。

尼克松原计划在第二天才与这位中国领导人会面,但突如其来的变动却让这位美国总统感到有些不适应。

尼克松晚年回忆起与毛主席的会面时,深感自己仿佛是一个虔诚的学子,可见他当时是多么紧张。

因为身体状况不佳,毛主席决定在自己的房间接见这位贵宾。尼克松面对着身前的长者,提及了他在路上看到的反美标语和海报,坦言这些情景让他感到很不舒服。

毛主席听到这些话,并未感到惊讶,反而笑了两声。他告诉对方,这些都是假的,并指出美国自己也擅长这类行为。于是,会议在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中继续进行着。

在这次双国领导人的会晤中,让人惊讶的是,他们并没有过多地涉及政治议题,反而将近三个小时都聚焦在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哲学话题上。

尼克松和毛主席因基辛格的访华而心知肚明对方的想法,因此不再需要反复强调,以免失去大国的风范。

尼克松的中国之行进展十分顺利,双方就台湾及台湾海峡问题达成了共识。几天后,他们共同发布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美国终于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尼克松一行人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使命,现在是时候离开了。作为东道主,中国慷慨赠送了几瓶茅台酒和许多特产;而作为回礼,美国则将他们从月球带回来的土壤郑重呈献。这样一来,尼克松访华之行便圆满结束了。

尼克松这次访华以美国总统的身份传递了强烈的友好信号,推动了中美建交的进程,同时也向全球资本主义阵营表明了美国的立场。在这一事件之后,多个欧洲国家纷纷向中国示好,跟随着美国的步伐。

中国自朝鲜战争之后终于确立了新的外交政策,摆脱了文化大革命以来的闭关自守局面,主动掌握了对外交往的准则。

尽管尼克松后来因水门事件下台,但他仍然视这次访华为自己政治生涯中最引以为傲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次访问在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