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朱标不死,朱棣也可能造反,朱棣打朱标,有几分胜算?

2024-05-09历史

朱标不死,朱棣也可能造反,朱棣打朱标,有几分胜算?

在大明历史的若干重大时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事件。在公元1380年,燕王朱棣年满二十岁,正式接受封号;随后两年,马皇后辞世,而僧道衍(姚广孝)则跻身燕王府。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亦离世;而在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任皇位。待到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成功平定「靖难」,并宣布改元为永乐。

审视这段历史,我们发现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马皇后逝世、太子朱标仍在人世之际,燕王朱棣似乎已经怀抱夺位的心思。这让「朱标不死朱棣不反」之说显得并非符合实际情况——或许朱棣并非等闲之辈,不论太子是否在世,他都可能铤而走险发动「靖难」;又或者,朱棣或许本就性格刚烈,若朱元璋依然在位,他也可能迫于逆境而敢于谋反。

朱棣发动「靖难」的一个关键人物,毫无疑问是被誉为「黑衣宰相」的姚广孝。从【明史】关于姚广孝的记录中,我们可以发现朱棣对反谋的雏形早在洪武十五年就已经开始酝酿,而太子朱标则在十年后才离世:「高皇后崩,太祖选择高僧侍奉诸王,以祈求经验的福祉。宗泐当时担任左善世,推荐了道衍。燕王与他的交谈非常投机,请求他成为随行者。到达北平后,他住在庆寿寺担任住持。他在宫中进出,行踪非常隐秘,时刻避开别人的耳目。」

朱棣与姚广孝频繁交流,两人默契十足。在私下里谈论的内容显然不是关于如何为父亲和哥哥保卫北疆的计划,而是如何为燕王谋取一顶「白帽子」——姚广孝的志向并非是辅佐藩王,而是立志成为一位龙的臣子,为自己的君主赢得至高无上的地位:「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刘秉忠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得力助手,协助他夺取帝位后被封为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常山王。姚广孝之于朱棣的大喜表明他同样渴望在明朝引起天翻地覆的变革。

姚广孝效仿刘秉忠的模式,最终成为朱棣永乐朝的重要臣子:被追赠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尽管未封为王,但他基本上可以被称为「第二个刘秉忠」。

姚广孝这位「二号刘秉忠」天天唆使,使得朱棣难以不反叛。但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也不难发现朱棣本身存在问题:如果他并无夺位之意,为何不将姚广孝送至京城,由父兄处理?

朱棣与姚广孝密谋了整整十年,熬死了大哥朱标,再经过六年,连父亲朱元璋也不幸病故。此时的朱棣已经可以毫不顾忌地行动了。这一切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朱元璋在选儿媳妇时的错误决策,导致了一场巨大的祸端:明朝军事统帅徐达虽然已故,但在军中的影响仍然存续,而徐达正是朱棣的岳父!

仔细观察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全过程,我们会发现,京营主力与朱棣交战时基本上是举棋不定。即使没有建文皇帝朱允炆「勿伤我叔」的旨令,朝中的军官也未必会对朱标下死手。就像三国时期张飞在当阳长坂挡住曹军一样,大家都知道桥上那位黑大汉是夏侯渊的亲侄女婿,与曹操也算是亲戚。朱棣作为大将徐达的女婿,一般的士兵官员怎么可能向他发动攻击?

徐达在军中的声望是众所周知的:「中山(徐达被朱元璋追封为中山王)持重有谋,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无以过之。达言简虑精,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

在军中和民间,徐达的人缘广泛,朱棣的背景甚至比大哥朱标更加强大。明朝军事两大重要人物分别是徐达和常遇春,而朱棣则与这两位将领紧密相连:徐达的女儿嫁给了朱棣,而常遇春的女儿则成为了朱标的妻子。

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的安排似乎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按照长幼有序的原则,本应是朱标娶徐达的女儿,而朱棣娶常遇春的女儿,这样才能保持门当户对的原则。

由于常遇春早逝,其子常茂在洪武年间失去了权势,即使常遇春仍在人世,其人缘也远不及徐达。【明史】对常遇春的评价褒贬不一:「开平天不假年,子孙亦复衰替。贵匹勋齐,而食报或爽,其故何也?太祖(朱元璋)尝语诸将曰:‘为将不妄杀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信哉,可为为将帅者鉴矣。」

常遇春虽是朱允炆的姥爷,但并非亲姥爷。朱标先娶了常遇春的女儿为妃,然而常妃在洪武十一年就已经逝世。她与朱标有两个亲生儿子朱雄英和朱允熥,而朱允炆、朱允熞、朱允熙则是由继妃吕氏所生。由于这一安排,常遇春的旧部看到朱允炆时,可能并不会感到亲近,反而有些感到悲凉和失落。这一点可以理解:如果刘备废黜刘禅而立刘永和刘理,关羽和张飞可能会感到不适,而赵云则很可能强烈反对。

随着常遇春和常妃相继离世,朱标一脉与军方的紧密联系基本中断。继妃吕氏的父亲是太常寺卿吕本,而朱允炆的正妻则是光禄少卿马全之女。然而,这两位「老丈人」在军中并没有半点影响力。

在这个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朱元璋或许犯了一个错误:朱标的常妃于洪武十一年辞世,而在这种情况下,继妃的选择应该从徐达的另外三个女儿中挑选一个——徐达的长女徐仪华(也有史料称为徐妙云)在洪武九年已经被册立为燕王妃。

在为儿子选择媳妇时,朱元璋并没有首先考虑从徐达家中选取,这或许是一个错误。由于老大朱标续弦时,他选择了吕家的女儿,而吕家曾在远朝为官,这使得整个安排显得不够稳妥。

如果朱标的太子妃是徐达的长女,并且生下了皇太孙,即使朱棣有了反叛的念头,那些曾在徐达麾下效力的中下级军官成长起来,也可能会与他展开激烈的对抗。

朱元璋在一生中表现得既精明谨慎,又在某些时刻显得糊涂失策。在为儿子挑选伴僧和选媳妇这两个问题上,他都犯下了一些重大错误,为未来埋下了潜在的隐患。尽管明白朱标战斗力强悍,却将一个「病虎」送到他身边。同样,明明知道军队至关重要,却让太子一脉与军方逐渐疏远。

朱标以仁厚而闻名,但在天家无亲的情况下,过于仁厚有时也可能刺激野心勃勃的人。朱元璋或许未能意识到,在大明王朝初期,存在一个巨大的潜在威胁,即太子身体状况欠佳。

朱家太子经常「多病」,这往往成为藩王谋反的导火索。即便是朱棣,靠着靖难起家,也曾因朱高炽的肥胖问题而感到困扰。朱高煦一直虎视眈眈,恐怕也是因为看出大哥太过肥胖,存在潜在的弱点。

回顾洪武年间的重大事件时间线,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在皇权面前,亲情和兄弟情都显得脆弱,而朱元璋对儿子们却表现得极尽呵护和信任。除了太子,几乎所有被封的藩王都掌握着重要的军队,这为将来亲兄弟间的内斗埋下了潜在的伏笔。

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徐达的大儿子徐辉祖站在建文帝朱允炆一边,然而朱允炆却对徐辉祖不信任:「命帅师援山东,败燕兵于齐眉山。燕人大惧。俄被诏还,诸将势孤,遂相次败绩。」

与此同时,徐达的四儿子徐增寿成为朱棣安插在南京城内的坐探:「建文帝疑燕王反,尝以问增寿。增寿顿首曰:‘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及燕师起,数次向京师输于燕。」

靖难之役中,朱元璋挑选儿媳妇的错误弊端真正显露无疑,这也给读者提出了一个难题:如果朱标没有英年早逝,而是顺利继位称帝,他的四弟燕王朱棣已经策划了十五六年,是否愿意安分守己成为一位藩王呢?如果朱棣决定悍然起兵反叛大哥,最终是否有足够的胜算呢?

在笔者看来,如果朱标成为皇帝,或许就不需要采取削藩的手段。即便要削藩,也可以采取温和手段,多在京城兴建几座王府,将弟弟们请回来共同欢聚——然而,有了姚广孝这位谋士出谋划策,朱棣可能很难找不到发动「靖难」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