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73年杨振宁与毛主席合影留念,杜聿明十分珍惜,将照片悬挂客厅

2023-12-21历史

杜聿明将1973年杨振宁与毛主席的合影,视为珍宝,挂于客厅。

1950年,杨振宁与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喜结良缘。作为国民党43名主要战犯之首,杜聿明曾长期在北京的战犯改造所接受改造。

杜聿明获得特赦后,中美关系一度紧张,远在海外的杨振宁与杜聿明见面变得极其困难。然而,1971年,杨振宁成功穿越重重阻碍回到祖国,与杜聿明再次相见。

尽管杜聿明已经获得了特赦,但杨振宁仍然称呼他为杜先生。杨振宁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小学习成绩优秀,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

1942年,杨振宁从西南联大的物理系毕业,成为清华大学的研究生。1944年,杨振宁来到西南联大任教。

杜聿明之女杜致礼,曾就读于西南联大,同时也是杨振宁的门生。当时,杜致礼正值青春年华,明眸皓齿,知书达理。

对杨振宁这位优秀的学生,杜致礼无比敬仰。遗憾的是,不久后杨振宁以清华大学唯一的留美公费生身份,踏上了前往美国的邮轮。

两人的感情尚未公开,便被无奈的分离所打断。1949年,杨振宁已在美度过五年。圣诞节那天,杨振宁在友人的陪同下走进一家中餐厅,却意外与自己昔日的学生杜致礼重逢。

杨振宁在与杜致礼的交谈中得知她也在美国留学,心中暗自欢喜。在西南联大的时光已经在杨振宁心中埋下了感情的种子,如今重逢,他将其视为上天的恩赐。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杨振宁与杜聿明确定了恋爱关系。1950年,他们在普林斯顿举行了婚礼。杜致礼在嫁给杨振宁时,就曾经告诉过他自己的特殊身份,但杨振宁并不在意。

相反,婚后的杨振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杜致礼的家人,与杜家建立了深厚的联系。

1949年,杜聿明被俘,战犯改造所内接受改造,其夫人曹秀清则在外界翘首以盼丈夫的消息。曹秀清多次向国民党当局询问丈夫的下落,但得到的回复却是:「杜将军已经遇难。

」1949年5月,国民党官员来到曹秀清家中,告诉她蒋介石即将将她和孩子们带到台湾,以确保他们的安全。曹秀清别无选择,只能依靠国民党。

从此,曹秀清在台湾开始了艰难的生活。杜聿明已经成为战败者,台湾当局对曹秀清一家的态度冷漠。曹秀清多次向国民党反映情况,但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曹秀清孤身一人抚养孩子,生活十分艰难。

杜聿明的儿子杜致仁从小就勤奋好学,以出色的成绩考入了哈佛大学。得知这个消息后,曹秀清陷入了纠结。对杜致仁来说,出国留学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国外的学费昂贵,曹秀清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后来,杜致仁获得了奖学金,再加上曹秀清向台湾银行申请贷款,他终于实现了去美国读书的梦想。在美国定居的杜致礼知道弟弟的困境,她经常在杜致仁放假时邀请他到自己家中居住,以减少他的日常开销。

对于妻子的决定,杨振宁也表示全力支持。在杜致礼和杨振宁的帮助下,杜致仁艰难地度过了三年的时光。

不久后,台湾银行突然要求杜致仁偿还所有借款,那时杜致仁已经借了7000元。7000元不是一笔小数目,彼时杨振宁还是一个无名小卒,他与杜致礼只能在吃住上帮助弟弟,至于筹学费,他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于杜致仁来说,想要一次性偿还借款,几乎是天方夜谭。接到消息时,杜致仁正借住在姐姐杜致礼的家中,他急忙给母亲写信,恳求她设法筹钱。

杜致仁相信,只要能坚持到毕业,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无奈之下,曹秀清只能向蒋介石借款,但只得到了1000元的补助,分两年发放。

曹秀清将得到的500元支票寄给儿子,希望能够解决当务之急。

杜致仁看到支票时,情绪瞬间崩溃。杜致仁请求姐姐和姐夫为自己找一份兼职,杨振宁夫妇欣然同意,杜致仁的情绪才慢慢稳定下来。

那天晚上,杜致仁把门反锁,再也没有出来。第二天中午,杜致礼叫弟弟起床,房间内无人回应。杨振宁破门而入,却惊讶地发现杜致仁已经吞服了大量的安眠药,失去了生命。

1956年,在离哈佛大学毕业只剩一年的时候,杜致仁在杜致礼和杨振宁的家中自杀了。弟弟去世的第二年,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奖,获得了丰厚的奖金。

然而,没能经济上帮助弟弟,成为了杨振宁一生的遗憾。

与曹秀清坚持与蒋介石合作不同,杜聿明接受改造后的情况截然不同。在战俘改造所,政府并未对杜聿明进行歧视或虐待,反而给予了他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由于常年战争,杜聿明身体状况欠佳,人民政府用轿车接送他去医院治疗,并精心为他治疗,成功治愈了他多年的隐疾。

我国政府不惜重金,甚至远赴香港、澳门等地购买稀缺药物,而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

为了尽快恢复杜聿明的身体,政府特地为他制定了特殊的饮食计划。尽管当时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但杜聿明经常可以品尝到红烧带鱼、烧鸡等美味佳肴,每天还有一磅牛奶供应。

在政府的精心照料下,杜聿明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同时,政府也妥善安排了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率领部队起义的程潜、张治中等人探望杜聿明,使得杜聿明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的认识。

放下过去,迎接光明。1957年,当杨振宁还是普通学者时,周总理就已经委托从美国回国的张文裕代替杜聿明传递信件。

在台北的曹秀清,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杜致礼和杨振宁的信。信中含蓄地透露出:「您的老朋友和我已经取得联系了。

」此刻,曹秀清意识到,杨振宁口中的老朋友,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杜聿明。得知杜聿明在北京安好的消息后,远在台湾的曹秀清等人,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曹秀清明白,台湾已经与大陆断绝联系,只有去美国,才有可能见到杜聿明。曹秀清向台湾当局提出了申请,但是被拒绝了。

不久后,国民党发布声明,杜聿明的妻子和儿女不能再离开台湾。曹秀清虽然感到十分悲痛,但是仍然在等待着合适的机会。

1957年,杨振宁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喜讯传到北京,周总理果断决定派遣代表团向杨振宁夫妇表示祝贺。

然而,前往瑞典的代表团只有两位成员:张文裕和夫人王承书。张文裕曾是杨振宁的恩师,与杨振宁夫妇也私交甚笃。

启程赴瑞之前,张文裕遵照周总理的指示,先来到了北京功德林,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杜聿明。同时,张文裕还希望杜聿明能够为杨振宁亲笔写一封信。

杜聿明得知外孙女婿荣膺此殊荣,既为杨振宁感到欣喜,也对这位女婿感到欣慰。他欣然应允,提笔为杨振宁写了一封简短的贺信:亲爱的外孙婿,我向你表示最热烈的祝贺,你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杜聿明寥寥数语,却能让人感受到他的自豪之情。

在颁奖典礼上,张文裕将一封杜聿明的信交给杨振宁,他看到信件后非常高兴,为此写了一封回信,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同时,他也对张文裕说:「岳父的关心让我十分感动。」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来后,国民党当局对曹秀清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之前,蒋介石将曹秀清一家接到台湾,只是为了将这8个人作为人质。然而,杨振宁一炮走红后,蒋介石得知曹秀清与杨振宁的关系,也将她奉为座上宾。

有一天,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突然要接见曹秀清,曹秀清乘坐专车前往蒋介石府邸。刚进门,蒋介石与宋美龄就热情地出门迎接。

蒋介石先是假装无意地询问曹秀清的日常生活,不久之后,就专注于询问杨振宁的事情。曹秀清抓住机会,再次向蒋介石提出了自己想要前往美国的要求。

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立刻批准,「杨振宁和李政道都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为国争光」。在蒋介石看来,利用曹秀清将杨振宁争取到台湾,将是国民党的福音。

曹秀清有幸获得了台湾当局的探亲许可,期限为半年,如遇特殊情况可延长六个月。如曹秀清未如期返回,将面临巨额罚款。

为防止曹秀清永久离开台湾,蒋介石禁止她带任何子女,甚至亲自为她找了两位担保人。如果出现问题,担保人也要承担责任。

在杨振宁的帮助下,曹秀清成功来到了美国。曹秀清虽然逃离了台湾,但她并不想再回去。杨振宁为她办理了长期居住证,曹秀清在美国度过了六年。

尽管有女儿和女婿的陪伴,曹秀清从未忘记远在中国的杜聿明,同时,杜聿明也挂念着在美国的妻子。

1959年,杜聿明在战犯改造所中,展现出了他的卓越领导才能和无私奉献精神。他不仅在缝纫组中担任组长,亲手为他人制作冬季衣物,还率领战犯们用碎布制作了上百把拖把,为战犯管理所节省了开支。

他的优秀表现多次得到了战犯管理所的表扬。 经过多年的改造,杜聿明已经完成了自我转变,得到了特赦。在走出战犯管理所的那一天,他将12月4日定为自己的重生之日,以纪念自己的转变和重生。

他笑称自己的过去就像一场扬州梦,而今他醒悟过来,心向光明。 1960年,杜聿明受邀参加了一个英国外宾的宴会,周总理向英国人介绍了他,并表示他曾与陈毅打过仗,最后杜聿明获胜。

得知杜聿明的军队有100万人后,英国人深感惊讶,100万的军队,确实不应该被打败。然而,杜聿明却装出一副无辜的样子说:「陈毅元帅后来有200万军队,因为我手下的士兵,最后都投靠了他。

」杜聿明出狱后给妻子写了一封信,希望她能回到中国,回到他的身边。杜聿明在信中写道:「我现在过得很好,家里有一间卧室、一间客厅、一间办公室。

我重新认识了共产党,决定和共产党一起工作。」1961年,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为他提供了一个职位。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杜聿明等7人前往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

杜聿明把自己多年的战争经历整理出来,编纂成册,留给后世一笔宝贵的财富。新中国的恩情,杜聿明一直铭记在心,多年来,他也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回报国家。

后来,杜聿明当选为第五届人大代表以及第五届政协常委,他积极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参与新中国的建设。

杜聿明在台湾有许多亲友,他积极与他们保持联系,宣传新中国的政策和共产党的理念,为两岸和平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曹秀清看到杜聿明在大陆的生活日益美好,也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国家。1963年,杨振宁安排曹秀清从美国飞往日内瓦,稍作休息后,又飞往北京。

中国外交部高度重视,特意安排专人接机。几十年后,曹秀清与杜聿明再次相遇,他们都深感劫后余生的幸运。

周总理与陈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杜聿明,为让曹秀清感觉自在,还特意请来了许广平、张治中和傅作义等旧识陪同。

周总理对曹秀清说:「欢迎你回国定居。」听到这句话,曹秀清回忆起自己在台湾的种种经历,不禁流下了眼泪。交谈中,陈毅副总理问:「最近台湾有些流言,你们那边真的自由了吗?

」杜聿明答:「我们没有任何人干预,十分自由,请两位总理放心。」曹秀清回国后,身处海外的杨振宁和杜致礼时常挂念。

当时中国的经济和物质水平有限,杨振宁特意从美国运来大量家具,改善曹秀清和杜聿明的生活。自此以后,杨振宁和杜致礼一直与国内亲人保持联系。

多年未归故土,他们也十分思念家乡。但遗憾的是,中美关系错综复杂,回国之路困难重重。

杨振宁归国梦圆:中美关系缓和后,他终于得以回到阔别已久的中国,看望亲人、朋友。他的父亲向政府报告了此事,周总理表示热烈欢迎。

1971年,他和妻子杜致礼一起踏上回国的旅程。26年后,他们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土,与父母、学生、大学的朋友相继见面。

得知杨振宁回国的消息后,日理万机的周总理特意抽出时间,与他夫妇见面。

周总理邀请杜聿明夫妇陪同,与杨振宁进行了愉快的交谈。在交谈过程中,细心的周总理注意到杨振宁对曹秀清和杜聿明的称呼,于是提醒杨振宁应该称呼岳丈大人。

这个温馨的场景让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杨振宁在1973年的夏天第三次回国,7月17日,毛主席接见了杨振宁,并且特别嘱咐他代问杜聿明好。

在离别前,杨振宁与毛主席合影留念,将这珍贵的瞬间赠予杜聿明作为纪念。杜聿明非常珍视这张照片,将其悬挂在客厅中。

杨振宁的回国之旅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他的回国之旅也为更多的科学家打开了回国的大门。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陈省身、李政道等人陆续访问中国,开创了中外科学交流的新篇章。

而杜聿明则继续在工作岗位上为新中国建设作出贡献。1981年,杜聿明因病去世,享年77岁。他此生唯一的遗憾就是未能与他在台湾的四个子女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