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杨振宁71年发愁去台还是大陆,杜致礼建议先去大陆

2024-02-08历史

" 杨振宁 71 年发愁去台还是大陆,杜致礼建议先去大陆。 "

杨振宁和杜致礼的爱情故事,可能很多人并不熟知。然而,说起她的丈夫,人们一定会立即想起,他就是那位声名赫赫的物理学家。

而杜致礼,更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掌上明珠。对于妻子,杨振宁充满感激之情。在他眼中,杜致礼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贤内助,更有非凡的才智。

因此,每当他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总是会虚心听取妻子的意见。 周总理的欢迎:欢迎你们回来 1971年,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美国政府宣布解除美国公民不准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的禁令。

这一消息让杨振宁十分兴奋,他回到家中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妻子杜致礼,希望她在合适的时候回到祖国探亲。然而,是先去台湾,还是先去大陆,让他陷入了纠结。

杨振宁与妻子杜致礼在面临犹豫不决时,杜致礼坚定地鼓励杨振宁回到祖国。在杜致礼的启发下,杨振宁给在上海复旦大学担任教授的父亲写了一封家信,告知了父母他打算回国的决定。

收到信后,杨武之欣喜若狂并将消息上报给国务院。在得知杨振宁夫妇的回国愿望后,周恩来总理高度重视并答复杨武之:祖国的怀抱将敞开,欢迎杨振宁从美国归来。

得到祖国欢迎的消息,杨振宁感到非常高兴,立即通过朋友向美国政府询问了返回中国的可能性。不久后,杨振宁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之后,杨振宁正式向美国政府提交了回国探亲的申请。美国政府虽然表示同意他前往中国,但无法帮助他获得签证。

然而,杨振宁并未感到失望,他在国务院的指引下,于7月从纽约飞往巴黎,并在驻法国大使馆成功获得了前往中国的签证。

杨振宁和邓稼先7月19日,杨振宁在上海虹桥机场踏上阔别26年的故土。此次归乡,杨振宁不仅陪伴了病重的父亲,还在合肥、北京和大寨见到了老友,目睹了祖国建设的成果。

8月17日,杨振宁惜别祖国,回到美国。在美期间,杨振宁受邀参加了介绍新中国的会议,他的热情演讲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为中美科学、文化交流打开了大门。

1972年,杨振宁带着夫人杜致礼再次回国探亲和讲学,受到了祖国的热情接待。此行,杨振宁夫妇还游览了南京、西安、延安等地,并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和款待。

在周恩来总理和杨振宁夫妇的宴会上,他们交谈得非常愉快,气氛十分和谐。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和蔼给杜致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她觉得周恩来总理就像她的亲人和长辈一样。

回到美国后,杨振宁在纽约的唐人街发表演讲,向听众讲述了他对祖国的印象。对此,杨振宁写下了这样的感言:「1972年夏天,我第二次访问中国时,就已经下定决心,作为一个美籍的华裔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息息相关的国家,建立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

我也感到,我应该为中国在科技方面的发展尽一份力。」在1973年夏天,杨振宁夫妇再次回国探亲和讲学。令杨振宁没想到的是,这一次回国,他居然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要知道,当时的毛主席十分繁忙,连休息的时间都很难挤出来。

杨振宁在51岁时拜访毛主席的书房,毛主席热情地与他交谈,称赞他年轻并鼓励他继续做更大的贡献。杨振宁回答自己已到知天命之年,但毛主席认为对科学家来说,51岁正是黄金年华。

毛主席邀请杨振宁坐下,并询问他最近的研究方向。杨振宁回答他正在研究粒子的基本结构,毛主席对他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并询问质子是否可以分割。

杨振宁严谨地回答,科学界目前还没有实验证明此事的正式定论。

当毛主席与杨振宁等人交谈,看着杨振宁一本正经的模样,他以哲学家的洞见笑着说:「我没有实验证明,但我坚信质子一定是可以被分割的。」

这个论断令杨振宁大吃一惊,他没有立即回应,而是满怀期待地等待着毛主席的进一步解释。随后,毛主席自信地说:「我坚信质子一定是可以被分割的,否则,物质的分割就会在某一阶段达到极限,那么你们这些科学家就无事可做了。」

听完毛主席的话,杨振宁仿佛有所顿悟,微笑着点了点头。不久后,毛主席继续阐述:「公孙龙和惠施都是诡辩者,他们提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观点,意思就是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这些属于思想哲学范畴,可能被科学家们所忽视,但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它们是非常有启发性的。科学家应该以这些思想为基础,进行科学实验,并将这些思想提升为科学理论。」

听着毛主席的高见,杨振宁不住地点着头。

在交谈的过程中,时间飞快地流逝,毛主席与杨振宁的会面即将结束。在分别的时刻,毛主席站起来,紧紧握住杨振宁的手,充满期待地说:「期待我们再次相见,希望你能为全世界和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不久之后,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设宴,宴请了杨振宁夫妇。整个宴会的气氛非常融洽和亲切。由于他们之前就认识,杜致礼并不感到陌生,宾主之间的交谈非常愉快。

杜致礼甚至和周恩来总理开起了玩笑,说他们偏向于安徽,因为杨振宁是安徽人,所以宴会设在安徽厅,而她则是陕西人。

周恩来总理被杜致礼的幽默语言逗得大笑,没有任何责怪的意思。 后来,杜致礼回到故乡陕西,在西安探亲游览,受到了陕西省政协的热情接待。

在杜致礼亲属的陪同下,他们参观了西安的多处名胜古迹,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杜致礼出生于将军之家,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深受其贤淑达理,勤俭节约的影响。她在文学和音乐方面的才华出众,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非常喜欢她。

在抗日战争期间,杜致礼在宋美龄的关怀下,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中学习。此时,杨振宁也在清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并考取了官费出国留学的资格。

在与周恩来总理交谈的途中,杜致礼向杨振宁分享了她的成长经历。

在出国手续尚未办完之前,杨振宁成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中的数学教师。在这里,他遇见了杜致礼,她成为了他的学生。

一年后,杨振宁前往美国求学,而杜致礼则考入了北平教会大学辅仁大学中文系。1947年底,杜聿明因病需赴美国就医,杜致礼也计划一同前往。

然而,就在杜聿明即将登机时,护照却被吊销。杜致礼只能孤身一人前往美国。原来,这与蒋介石筹划内战有关,杜聿明因此被紧急派往东北与解放军作战。

那时的杜致礼年仅18岁,在陌生的美国,她过着孤独的生活,每天除了上学,就是人生三件事。

杜致礼后来,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俘。蒋介石因为杜聿明缺乏忠诚,停止了他的薪水。这样,导致在美国的杜致礼在经济上非常艰难。

出于无奈,杜致礼从收费的卫斯理学院转到了免费的圣文森学院,继续学习英国文学。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

为了防止杜聿明「叛变」,蒋介石派人告诉曹秀清,杜聿明生死未卜,即使活着,共产党也不会放过他这个大战犯,可能他已经献身国事。

这样,杜致礼的母亲曹秀清和一家八口被迫前往台湾,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不久后,蒋介石认为曹秀清一家这些败军家属是国民党的负担,就对他们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

为了生活,曹秀清只好在台北县烟草专卖局当了一名收发员,靠着微薄的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费用。在杜聿明一些老战友的帮助下,其他子女才勉强进入了学校。

曹秀清听到有人说杜聿明已经被共产党杀害了,作为一个曾经参加过共产党并深知他们伎俩的人,曹秀清对此并不相信。

同一年,杜致礼在美国普林斯顿的中国「茶园餐馆」吃饭时,偶遇了她的老师杨振宁。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振宁被杜致礼刻苦读书和诚实正直的品质所吸引,两人之间产生了爱情。

为了能和杜致礼在一起,杨振宁选择留在普林斯顿,放弃了回到芝加哥大学的计划。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在普林斯顿结婚,那时杨振宁28岁,杜致礼23岁。

1951年,杨振宁和杜致礼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知道后,十分高兴,给孩子取名为杨光诺。寓意着杨武之希望儿子杨振宁能获得诺贝尔奖。

1957年,杨振宁的梦想成真,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为了世界名人。

蒋介石对台湾的曹秀清一家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他不仅批准了曹秀清去美国看望女儿杜致礼的请求,还亲自接见了曹秀清。

这让曹秀清感到十分惊诧,因为这是十多年以来,她第一次看到蒋介石的影子。为了显示重视,蒋介石派了「国防部」的豪车,将曹秀清接到「总统府」。

在曹秀清的一只脚刚迈进「总统府」的那一刻,蒋介石和宋美龄便出现了,握着曹秀清的手,「亲切」地关怀了起来。

曹秀清坐下后,蒋介石首先简单询问了杜聿明子女的情况。紧接着,蒋介石话题一转,便仔细地问起了杨振宁的情况。

蒋介石眉开眼笑地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奖,为国争了光,杨振宁的父母都在上海。你这次到美国去,要凭着岳母的关系,争取杨博士到台湾来访问,为党国效力!」

曹秀清为了能够前往美国,她特意找了个理由:「杨振宁没去过台湾,对台湾一无所知。如果见到他,我一定要向他介绍台湾的美好,告诉他台湾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土地,希望他能回来帮忙建设发展。」

蒋介石听后非常满意,微笑点头说:「很好。」接着,他便离开了会客厅,让宋美龄留下来陪曹秀清继续聊天。知道曹秀清有抽烟的习惯,宋美龄拿出了她珍藏的好烟,抽出一支亲自为曹秀清点火。

几天后,曹秀清顺利来到美国,见到了她的女儿杜致礼。全家人一起等待着回到大陆的机会。见到岳母后,杨振宁十分孝顺。

每天早上,他都会来到曹秀清的房间,尊敬地说:「妈妈,我出门了。」晚上回到家后,杨振宁也会第一时间来到曹秀清的面前,说:「妈妈,我回来了。」

杜聿明和杨振宁等人合影时,他们的孝心让母亲曹秀清倍感欣慰。不久后,杜聿明作为中共首批特赦战犯,从功德林出来,并定居在北京,担任中央文史委员会专员和全国政协委员。

他写信给在美国的曹秀清,邀请她来北京生活。然而,蒋介石得知此事后,不断写信敦促曹秀清回台湾,并派人赴美恐吓:「你对大陆情况不了解,千万不要去,否则后悔莫及。」

面对此,曹秀清坚决表示:「杜聿明都能在北京生活,我为什么不能呢?」同时,杜致礼也鼓励母亲去大陆和父亲团聚。

最终,在杨振宁的安排下,曹秀清从美国飞往日内瓦,又在新中国外交部的安排下飞往北京,与杜聿明一起生活。

杨振宁与杜致礼在美国结婚后,考虑到祖国大陆物资短缺,杨振宁特意购买了电冰箱、空调、电动缝纫机和照相机等家用电器,通过海运运送到北京,供岳父岳母使用。

杜致礼对此感激不尽,对杨振宁深深地爱意。经过中美关系缓和,杨振宁与杜致礼终于回到祖国,连续几年都会回来探亲。

然而,在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去世,杨振宁和杜致礼听到消息后悲痛万分,立刻赶回祖国。为了能让杨振宁和杜致礼赶上父亲的葬礼,全国政协领导决定将杜聿明的遗体告别和追悼大会推迟。

在杜聿明生前,他曾经立下遗嘱,希望台湾的同胞们能够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把我们伟大的文明古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为子孙后代造福。

对岳父的遗愿,杨振宁始终铭记在心。

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在台湾相见,杨振宁表示自己将尽全力促进中美和两岸的交流。他赞美祖国的巨大成就,并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香港回归祖国后,杨振宁积极推动香港科技发展,并受香港特首董建华邀请担任香港高层委员会主席。2000年,杨振宁参加中国科学院年会在西安举行的活动,他关心并帮助行动不便的夫人杜致礼。

杨振宁与夫人杜致礼已经携手共度了50年,尽管杜致礼已经73岁,两人的感情依然深厚,相敬如宾,令人羡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