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李聚奎:55年未授衔,3年后被补授上将,朝鲜战场上搞出大发明

2024-01-22历史

他曾是军阀队伍中的士兵,参加过北伐,救过彭老总的命,活捉过国军师长;在26岁时,他就已经成为了师长,飞夺泸定桥战斗在他的指挥下成功进行;在抗美援朝期间,他发明了一种「秘密武器」,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实力;尽管在1955年没有获得授衔,但在1958年,他作为单独补授的上将,成为了我军优秀的将领。

他,就是传奇上将李聚奎。

在战场上南征北战的将军们,时常会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他们都渴望胸前佩戴勋章,肩上多颗将星。

然而,在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时,那些久经沙场的将领们,很少有人不在乎这样的荣誉。 我军将领李聚奎,便是其中的一位。

1955年7月,他突然接到国务院通知,要去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离我军授衔还有两个月。作为一名戎马一生的将军,李聚奎渴望受到认可,但他没有丝毫犹豫,便卷起铺盖去上任。

9月27日,授衔仪式在北京举行,名单上没有李聚奎的名字,那天晚上他一定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然而,1958年建军节前夕,他收到一份意外的惊喜,被补授上将军衔。

李聚奎这个名字,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功劳?今天,让我们循着将军的足迹,去了解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在1927年,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抓捕共产党人,全国一片白色恐怖。但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李聚奎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跟随湖南独立第5师1团团长彭德怀投身革命。

他在1928年7月参加了平江起义,并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小组会上,他坚定地表示:「我把一生都交给党了,党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然而,起义军不久后就遭到围剿,形势如同那句诗中所说:「黑云压城城欲摧」。许多人对起义的前途产生了动摇,发出了「红旗还能扛多久」的质疑。

当时,起义部队撤退至一个叫白沙的地方。彭德怀召开会议,为众人打气鼓劲。正当他们讨论时,队伍前排的一个小队长突然冲出来,从警卫员手中夺走了彭德怀的驳壳枪。

李聚奎一眼认出了这个名叫雷振球的人,他一直散布起义没有前途的言论。雷振球意图杀害彭德怀,然后投靠国民党享受富贵荣华。

由于雷是个身手敏捷的老兵,警卫员瞬间被他缴械。雷振球打开保险就要向彭德怀射击。就在这个时候,李聚奎飞快地冲到了雷的面前,将他扑倒在地,枪也被他摔得很远。

与此同时,身边的大队长黄云桥掏出手枪,对准叛徒。随着一声枪响,雷倒在了血泊中。

当年的这一扑,彭德怀才能站在这里。1928年12月,在彭总的率领下,红5军进军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4军在宁冈会师,他在那里见到了朱德、毛泽东。

朱德问他,当红军要具备哪些条件,他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朱德告诉他:"当红军要有三条,一不要钱,二不要命,三不要家,有这三条才能当好红军。"

李聚奎当时把每一条都牢记心里,在关键时刻总会想起这句话。1932年12月,蒋介石调兵遣将,集结40万兵力向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

李聚奎牢记着朱德的话,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革命事业,他舍弃了自己的生命。

1933年2月,红一方面军在朱德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决定主动出击,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李聚奎,红7师的师长,为完成上级布置的作战任务,两天没有合眼,带领全师冒雨进入位于江西宜黄南部大龙坪的伏击阵地。

这里两侧是大山密林,再加上天气不好,细雨连绵,整个战区大雾弥漫,能见度很低,敌军52师没有发现异常,全部进了红军伏击圈。

然而,当李聚奎一声怒吼,红军像猛虎下山一般扑向敌人,又像一把利剑,将敌人斩为几段,敌人后退的路也被牢牢堵死,所有的敌人都成为瓮中捉鳖,插翅难飞。

陷入包围圈的敌军被打得晕头转向,像没头的苍蝇乱跑乱撞,很快就乱了阵脚,失去了抵抗意志。战斗进行几个小时就结束了,敌人不是被消灭,就是被俘虏,可谓干净利落、大获全胜。

半小时后,红一军团指挥部的首长们就接到前线报告,说52师师长李明束手就擒,大家都听到这个消息,都不相信是真的。

可是,才过一会儿,李明被几个红军战士押着,送到军团指挥所,后面还跟着红七师师长李聚奎。等李聚奎走进指挥所的时候,被聂荣臻一把抱了起来,在屋里转了几圈,同时一边高喊"李聚奎好样的,红军万岁!"

保卫局长罗瑞卿在一边直揉眼睛,胜利太突然了,仗打得太完美了,因为我军只有46人伤亡,就干掉了敌人一个师,大大出乎意料。

不但我军指挥员不敢相信,敌师长李明也像做梦一样,堂堂国军师长,稀里糊涂就当了俘虏,叫人情何以堪,他的情绪低落,不吃不喝,钻到被窝生闷气。

此战意义非凡,为粉碎第四次围剿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此李聚奎受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表彰,荣获二等红星奖章。

要知道这个奖章可不是随便发的,只发给"在某一战役当中曾经转移战局而获得伟大胜利"的人员。

国民政府军队装备精良,拥有飞机大炮的保护,然而我军在面对敌人连续不断的攻击时,仍然能够牢牢控制住制高点,让陈诚愤怒至极,差点将自己师长枪毙。

战后,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兴奋不已,他在【红星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把第1团的战斗精神发扬光大】的社论,号召全体军人向红1团学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实施战略转移,开始了伟大的长征。李聚奎被任命为开路先锋,一路上过关斩将,所向披靡,势不可挡。

他不仅为中央红军主力保驾护航,还为红军北上扫清了障碍,立下了许多功劳。1935年1月,对于红军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中央红军在前进时,前方是汹涌澎湃的江水,后面是凶猛的追兵,对岸还有敌军以逸待劳。这一局势如临深渊。然而,李聚奎以其英勇的本色,挺身而出,指挥杨得志的红1团冒着枪林弹雨,突破乌江,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使红军再次化险为夷。

1935年5月,红军再次面临危险,大渡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这里曾经是太平军将领石达开的末日之地,全军覆没。

红军长征路上,蒋介石布置重兵,妄想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生死攸关之际,李聚奎带领红一团顶住压力,创造奇迹,杨得志亲自组织17勇士成功突破敌人的防线,"消灭"红军的美梦再次落空。

毛泽东对红一团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赞扬,并评价他们是"天下第一团"。1937年,李聚奎经历了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情,他孤身一人,沦落为「乞丐」,但他从未放弃找寻组织和为战友复仇的决心。

在一次战斗中,西路军几乎全军覆没,李聚奎从尸体堆里站起来,他穿着红军军服,带着红星奖章,化身为叫花子,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组织。

毛泽东看到他,深深感动,对他说:"你是千里走单骑的关羽,虽败犹荣!"

在1950年,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在朝鲜爆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装备精良的美军展开生死搏斗。我军装备简陋,缺乏机械化部队,甚至后勤补给都是问题。

美军享受着香槟、咖啡和美食,而我军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然而,我军战士并不退缩,他们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消息传到后方,毛主席十分关心,下令后勤部门一定要解决吃饭问题。

李聚奎,负责后勤供应的人员,深知战士们的饥肠辘辘,他寝食难安,彻夜难眠,开始寻找解决之道。 忽然间,他想起了过去参加西征的经历,那时西路军全军覆没,他在途中得到了好心的老百姓的帮助,他们送给他炒面,帮助他渡过难关。

李聚奎决定利用这个经验,研制一种新型的炒面,这种炒面由小麦、小米、大豆、芸豆、玉米、高粱等粮食混合炒制而成,制作过程包括炒熟、磨成面粉、加入适量的食盐和调料,制成一种保质期长、营养丰富、食用方便的食品。

这种炒面大大解决了前线战士的后顾之忧,受到党中央的表彰。 在朝鲜战争初期,美军经常将志愿军包围,封锁运输线,等待志愿军饿死冻死。

然而,过了许多天,当他们以为志愿军已经饿死,大摇大摆去清理战场时,却发现志愿军战士精神抖擞,向他们开火。

美军对此感到困惑,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志愿军战士是如何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存活下来的。他们不知道的是,志愿军战士吃的正是这种炒面,即使在没有热水的情况下,也能吃山上的雪。

在战场上,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把雪,一把面,怎么也要打过三八线;一把雪,一把面,一定活捉李承晚。」

彭德怀:李聚奎的革命引路人和老首长,二人深厚的革命友谊早已扎根在历史的长河中。1958年,李聚奎在不争不抢的谦逊中成为开国上将,彭德怀打电话向他祝贺,并特意托人捎去一瓶珍贵的茅台酒。

回顾历史,在决定红一师长人选时,彭德怀力排众议,推举李聚奎担任,得到了朱德、周恩来的一致赞同,甚至连挑剔的红一军团团长林彪也对此无话可说。

西路军兵败时,有人主张处分李聚奎,彭德怀挺身而出,拍案而起。当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在井冈山与朱德、毛泽东会师时,临时搭建的讲台塌了一个角,有人责怪李聚奎不负责任,又是彭总出来说话,为李聚奎辩护。

李聚奎有「将圣」之名,他对待党赤胆忠心,对待战友推心置腹,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从未考虑个人得失和荣辱。在这最后的时刻,他决心要见一见彭总,哪怕只有一眼。

他装作走错路,在病房门外静静等待,不敢去吃饭,生怕错过。等了许久,终于等到彭总被护士推出,李聚奎看到了他,眼眶湿润。

彭总也看到了他,轻轻地对他摇头,那意思是没有机会说话。李聚奎只好目送着彭总远去,在后面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回到房中,泪流满面。

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李聚奎无愧于「将圣」的称号。

李聚奎将军终身遗憾未能身穿军装向彭总敬礼。在1995年6月25日去世时,他对子女们表示,他未能为他们留下任何财产,全部捐赠给了老区人民。

李聚奎将军的一生奉献给了革命事业,他的无私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