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徐向前元帅是开国元帅中颇具实力的一位,虽然后世军迷们列出的综合排名,徐帅名列第八,但从指挥能力和战绩功劳看,徐帅绝对是名列前茅的。
很多人都说,徐帅若无西路军一跌,他的军事水平说不定可以排到第四,仅次于朱德、林彪和刘伯承。
和其他九位元帅相比,徐帅有一个十分奇怪的地方,那便是他是十大元帅中唯一一个兵团司令,级别甚至还不如被授予上将的东野参谋长刘亚楼。
更奇怪的是,毛主席不仅没让徐向前担任任一战区的第一把手,甚至当徐向前统帅华北一兵团时,还「特意」支开了一兵团的所有上级领导,让该兵团单独作战,就连其直属上司——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都几乎置身事外。
这种情况,在解放军兵团级部队里是十分少见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可以肯定的是,这并不是伟人对聂帅或徐帅的轻视,而是出于对全局的深思熟虑。
徐向前的华北第一兵团
兵团在我军历史上是昙花一现的编制单位,在三大战役的尾声才开始组建,后来发现庞大的兵团反而将前线指挥复杂化,远不如野战军直接指挥纵队灵活,军委便取消了这一编制。
徐向前华北一兵团是1948年5月成立的,成立时间较早。
但这对华北军区来说是必须的,因为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他们几乎都在分开作战,而以纵队为单位对精锐云集的华北敌人发动攻击则捉襟见肘,这便是华北军区成立兵团的原因。
刚开始的时候,华北只有第一兵团和第二兵团,徐向前一兵团的源头是八路军129师的一部分,后来发展成为晋冀鲁豫军区第8、13、15纵队;杨得志二兵团的源头则是被林彪抽走了大部分主力去东北之后的晋察冀军区部队,下辖第3、4、8纵队。
与聂荣臻的「嫡系」晋察冀军区部队相比,由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改编而成的徐向前兵团之前与杨得志兵团的交集并不多,若不顾一切就立刻将其合并至华北军区,就有可能导致指挥上的问题。
所以,在组建第一兵团之初,军委给这个兵团定的角色就是:在徐向前的率领调教下单独作战,如此方能在短时间内成长起来,发挥最大战力。
伟人心里很清楚,在军事指挥中,嫡系武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决定了将帅的权威和地位。红军时期的徐向前是方面军总指挥,又是黄埔一期毕业,这令他很有可能在未来单独指挥一个大野战军,但1936年河西一战让他的嫡系人马损失殆尽,只能从头再来。
抗战时的徐帅,是以129师副师长的身份带着该师一部在冀南作战,又因调回延安开会时犯了老毛病,便足足休养了五六年,期间还当了一次抗大校长。
后来徐帅出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时,又遇上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带走了几乎全部精锐,只得再次重整旗鼓将剩余部队带成了临汾旅,这还是在自己必须向南下的刘邓大军补充兵员的情况下。
可见,徐向前从抗大重返战场后,甚至从西路军一跌后开始,几乎都是在一种「多灾多难」的环境下带兵,而且是在不受任何人的统属之下带出了后来的华北第一兵团,直至解放山西,这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若换了其他人很难做到这一点。
为了让徐向前更好地放开手脚指挥他手把手带出来的「嫡系武装」,毛主席便让华北一兵团单独作战,毕竟只要为了胜利,没有必要拘泥于那些林林总总的编制规则。
让徐帅兵团单独作战的原因其实还有一个,那便是其上级华北军区的特殊性。
巅峰时期,华北军区曾拥兵34万,但始终未能成为「第五野战军」,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的地理位置的劣势和作战环境的复杂。
华北部队在战争初期没能抗住老蒋的全面进攻,「冀中穿心战」又受了鄂友三的极大羞辱。之后,聂荣臻带着这支队伍身兼数职,既要保卫中央,又要时不时地充当其他野战军的机动力量,还要防范阎锡山和傅作义两个方向的劲敌,作战压力严重超支不说,也根本无法像华野、中野那样获得理想的战略空间。
所以,华北解放军不仅没成为「第五野战军」,也和因为到处救火扑火、很少有统一指挥的机会有很大关联。
而华北解放军刚成立时的六个纵队要编成两个兵团的原因,就是因为四面八方到处都是敌人,以纵队为单位作战则很容易会被各个击破,况且各个纵队的实力都不强。与其由华北部队统一指挥,倒不如组建作战兵团,三个三个纵队「报团取暖」来得有效,聂荣臻麾下的杰出将领不少,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己填坑」。
也就是说,不光是徐向前第一兵团,就连杨得志第二兵团和杨成武第三兵团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单独作战,这几乎成了华北军区的惯例。
直至后来的平津战役和太原战役,华北军区三个兵团甚至都是军委直接指挥的,尤其是在太原与阎锡山死磕好几个月的徐向前一兵团。
更让人奇怪的是,不仅聂荣臻没有对华北一兵团进行过任何有效指挥,就连当初跟徐向前一起留守晋冀鲁豫军区、本该在一兵团指挥中枢任职的滕代远、王新亭等人都被毛主席调到了豫北、冀南等地。
就算为了给徐向前充分的自由度,但这样不顾人事规则的调动是不是也太过了些?
但实际上,毛主席这种做法非常到位,不仅徐向前十分感激,连聂荣臻也对此心有灵犀。
所有人拉开,让徐向前一个人来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徐向前临危受命被拉到晋冀鲁豫军区担任副司令员,实际上就是接过了该军区留守部队(大约5万人)的指挥权。
虽然历经挫折,但当年血战苏家埠、恶战神头岭的威名仍在,徐向前又用在抗大当校长时学来的演讲功底,立刻让所有官兵精神振奋、焕然一新。
大家都对徐向前心悦诚服,当时的我军队伍,只要军心士气上去了,那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在华北第一兵团,徐向前不仅是司令员,还兼任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三个核心角色,简直堪称「一人独大」。
而且,和其他兵团不同,华北一兵团的指挥中枢除了徐向前,就只有十几个参谋,帮助徐向前制定作战计划。
这是毛主席最暖心的一点,他知道徐向前有一点和粟裕一样,那就是极善军事指挥,不善协调人际关系,如果指挥中枢人太多,便会让徐帅受到掣肘,发挥不出他应有的水平。
就连粟裕接过华野30万大军的指挥权之后,都要让陈毅留下来帮他协调关系。
作为华野这样的野战军,指挥中枢只弄几个参谋肯定是不行的,但徐帅麾下只有一个兵团,却是可以做到。
所以在华北第一兵团,毛主席给了徐向前一个相当宽松,相当自由的指挥环境,帮他消除了很多除了作战之外其他的杂事,徐帅便能心无旁骛地实施指挥了。
目光如炬的毛主席了解徐帅,当年在鄂豫皖几乎是单枪匹马带出了红四方面军,后又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期打出了诸如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等辉煌战役,歼灭正规军数量达到了40个团。
更厉害的是,徐向前竟在晋冀鲁豫军区还未整编完毕之时,就连续三次攻击守军13000多人的运城,终于拿下了这个战略要地;后又在1948年春季在临汾大战敌军72天,诞生了威名赫赫的「临汾旅」。
这些出众战绩,堪称中国革命困难时期的强烈曙光,也让毛主席对徐向前产生了充足的信任,相信他可以在没有任何与其同级别高级将领的协助下,带好第一兵团,让其快速成长。
毛主席还认为,华北一兵团刚成立时的三个实力与正规野战军还尚有差距的纵队,若能经过徐向前调教,必能成为今后攻击太原的中坚力量。
而毛主席还想到了一点,如若徐帅能在排开一切外部因素的情况下,在山西顺利站稳脚跟甚至彻底打败阎锡山的话,那他的带兵和作战经验无疑就是「满满的干货」,完全可以为未来的军事储备培养更多实打实的人才。
后来晋中战役以6万人消灭10万人,太原战役歼灭13.8万余人的辉煌战绩,充分证实了这一点是对的。
从开局的5万二线部队到攻克武装到牙齿的太原,很难相信,身体还生着病的徐帅能完成这样惊为天人的战绩。
可见主席用人十分大胆,心胸也是难以想象的宽大。为了革命胜利,他甚至会抛弃所有不必要的条条框框,对徐向前这个军事天才相当关照。为了让军中所有人都重视徐向前,毛主席还让他在华北军区担任军区副司令,提升他在军区的威望。
那之后,在毛主席的默许下,华北军区的领导班子刻意避开了对一兵团作战的干预,滕代远、王新亭等人对中央把自己调走的做法也欣然接受,因为没有人会怀疑徐帅的军事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徐向前其实并不是没有统帅大军区部队的机会。
解放战争初期,陈毅麾下的山东野战军战绩不佳,徐向前本有机会去山东取代陈毅的位置,那时中央也一度有了换帅的想法,但山野和华野(华中野战军)合并后,由于陈毅在军中的特殊地位和粟裕的强烈要求,中央放弃了换帅的想法,徐帅也就没去山东。
徐向前在机缘巧合之下错过了重新执掌野战军级部队的机会,倘若他真的出任了华野司令员,与粟裕一同经历那些传奇的大战役,说不定在十大元帅中的排名还能往上升。
阎锡山守城之法太过独特
毛主席故意为华北一兵团支开了上级领导,除了给徐帅一个自由的指挥空间让其心无旁骛,更重要的是让他能更好地去对付阎锡山。
纵观整个解放战争,阎锡山都是一个最特殊的敌人。
虽然戴着和其他国军一样的青天白日帽,但阎锡山的地方军阀气息比国民党其他武装部队的人要浓厚多了。
不管是东北的卫立煌、华北的傅作义还是华中的白崇禧,蒋介石都在他们身边安插了自己的心腹部下,但围堵专政山西三十多年的阎锡山,蒋介石无论怎么刀劈斧砍都弄不进去。
这也就意味着,阎锡山不管是人事任命还是作战方案都可以按自己的方法来,根本不用听凭南京方面的操控,老蒋更不会上他那里去越级指挥。
所以,太原不光地势复杂,易守难攻,阎锡山的防守太原的方法也很怪,完全不走寻常路。
民国时期,晋绥军攻城略地的水平不敢恭维,但防守城池的战力却是全国军阀武装独一档的存在。
守城的功夫,晋绥军敢说第二,那就没人敢称第一。
阎军守城的功夫,从徐向前与他对阵的战役便能看出来:
运城战役,徐向前足足打了三次,历时8个多月,才用大范围爆破的方式勉强攻下;
临汾战役,徐向前率5万大军对上2.5万阎军,阎军守了整整72天。临汾城破之时,解放军用掉了近万公斤的炸药,损失了1.5万余人。
就连同样出身晋军的傅作义,1927年在涿州也以不到万人的部队死扛奉系老大张作霖5万大军整整3个月的轮番进攻。
毫无疑问,傅作义自然得到了晋绥军防守城池的真传。
晋绥军之所以守城如此厉害,关键在阎锡山从不搞蒋介石「不成功便成仁」那一套,而是从实际出发,有什么样的金刚钻就揽什么样的瓷器活。太原城周围多个县城,他从不搞全面防御,而是搞有针对性的防守,将防守重点放在刀刃上。
比如,阎锡山就下了死命令,把太原、忻县、榆次、太谷、汾阳、平遥六座城池定为死守之地,就是人不打光不许后退的那种,这让华北一兵团吃了不少苦头。
然后,阎锡山将太原及周围所有防御区域构建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各城都有防守兵力。不管解放军进攻何处,其他防御体系都会在第一时间知道,而后其他地方的兵力便迅速赶去增援。
最令解放军苦恼的是,阎锡山竟丧心病狂地在太原周围修建了大大小小无数个堡垒,每个堡垒都用钢筋混凝土材质。有了这些堡垒,任凭解放军再猛烈的炮火都好像是一记重拳打在海绵上,只能一个一个去拔除。
于是,阎锡山把一场正规的城市攻坚战活生生变成了堡垒拔除战,这些该死的堡垒让解放军在几个月内吃尽了苦头。
从这里便可看出阎锡山麾下晋绥军的守城风格:灵活多变,不像蒋系人马那样拘泥,而且盘踞山西数十年,根据地形随时改变防守策略怕是早已练得烂熟。
阎锡山对自己「不寻常」的一套城市防御体系洋洋得意,他说:
「太原形势像人样,东山好比太原头,手是南北飞机场,两脚伸在汾河西,太原城好比是内脏。」
那帮被阎锡山请到太原为他「炒作一番」的美国记者们也都大为惊叹:
「任何人到了太原,都会为数不清的碉堡吃惊!高的、低的、方的、园的,甚至藏在地下的,都构成了不可思议的密集火网。」
不光战术火力配置,还有军心策略。
在山西主政38年的阎老西深谙攻心之术,总得来说就是三点:民主升官、互相监督、武士道洗脑。
所谓「民主升官」,就是阎锡山照着我军的组织结构和基层干部政策,依葫芦画瓢搞出来的一套东西。他在山西的大街小巷组织了各种「农民会」、「绅士会」、「妇女会」等基层组织,能在晋绥军中组织政治教育、生活教育、文化娱乐教育等各种「进步活动」。
这一套系统让阎锡山在自己日薄西山之时还培养出了3.3万人的「铁军死士」,便可对军队内部成员实施互相监督。
阎老西把对内监督做到了极致,晋绥军每个班都安插两个「铁军死士」,这也让我军在太原的地下党无法渗透,因为这帮家伙一察觉有官兵想投诚,二话不说掏枪就打。
再加上阎锡山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背景,让他把日本武士道丧心病狂地带到了晋绥军中,他甚至在抗战后招收了5000多名日本顽固军国主义分子,让他们专门给太原守军洗脑。
此等无耻做法在国军内可谓「独树一帜」,这也导致太原战役的最后时刻,晋绥军宁可互相开枪「以身殉城」,也不愿意发动起义。
既如此,要击败阎锡山,就只有经常单独作战的徐向前华北一兵团最适合。
或者可以反过来说,华北一兵团就是为了击败阎锡山专门设置的。
徐向前兵团完美契合太原战役
要顺利打击阎锡山严防死守的太原,干脆利落的徐向前兵团是最好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徐向前兵团的指挥权高度集中,指挥中枢除了徐向前就是十几个参谋,这种全军无与伦比的组织机构扁平化,使上级向下级传达命令极其简单,而且全兵团从将领到士兵都对徐帅心悦诚服,既不会出现有人不服将令,也不会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
而且,徐向前同样是山西人,他家距阎锡山家就隔着一条河,对山西的熟悉不输阎锡山。
毛主席无疑也看出了这一点,而且不止太原,运城、临汾、大同何尝也不是武装到了牙齿?所以在华北一兵团组建的时候,毛主席就有意调走了该兵团所有领导,就是为了让其指挥机构变得简单明快,让蛰伏已久的军事天才徐向前充分发挥才能,以便将来完成攻克太原的「终极战役」。
阎锡山防守太原的战法虽说有些不伦不类,但终归是突破了局限,我军若再用对付国民党其他部队的战法,那便成了固步自封、顽固不化。
而华北一兵团自成立之日起,指挥高度集中,战法相当灵活,重大决策就是徐向前唱独角戏,而且没有一个人说徐向前是乾纲独断,因为他有这个能力。
太原战前,山西全省只有太原、大同两地仍在阎军手中,胡宗南被彭德怀锁死,自身难保,华北傅作义也岌岌可危,所以阎锡山没有援军,徐向前完全可以审时度势,要么和这位山西老乡慢慢耗,要么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与其速战速决。
总之,徐向前对拿下太原相当有信心。
只是好景不长,徐向前在指挥作战的过程中疾病加重,又得了严重的肋膜炎卧床不起,虽然性命无大碍,但不能去太原指挥了,主席只得让刚刚收拾完马家军的彭德怀带人顶上去。
因此,太原战役持续了整整6个多月,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持续时间最长,也是过程最惨烈的单次城市攻坚。
这还是阎锡山在经历了运城、临汾、晋中等一系列战役失败后给解放军制造的麻烦。
你们说说太原有多难打?
1949年4月20日凌晨2时,人民解放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对太原发起总攻,4天后终于攻陷太原城,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城市攻坚战。
在徐帅的回忆录中,也提到了攻打太原的不易:
「阎还有战斗力不弱的正规军15万余人,盘踞太原、临汾等大城市和晋中十六县的肥沃土地,并有胡宗南部一万余人盘踞运城为之声援。」
更难以想象的是,进攻太原的10万攻城部队,俘虏兵和刚参军的农民占到了整整8万人。
笔者认为,在整个山西作战中,徐向前有欣慰的地方,也有遗憾的地方。
欣慰的是,毛主席对自己的充分信任,给自己「独断专行」的「特权」,让自己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得以以最大程度发挥。
遗憾的是,自己的身体实在太「不争气」,没有能亲自了解自己和阎锡山二十多年的恩怨,不可谓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