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三国的一位奇才,一手除掉姜维钟会邓艾,结果却被满门抄斩

2024-07-26历史

世人皆知三国英雄辈出,却鲜少听闻一位能在乱世中左右逢源的奇才。他不是万人敬仰的诸葛亮,也非威震华夏的曹操,更不是雄霸一方的孙权。此人虽出身官宦世家,却能在乱世中如鱼得水,一手除掉了蜀汉名将姜维、魏国大将钟会和邓艾。然而,命运弄人,他最终却落得个满门抄斩的悲惨下场。这位奇才究竟是谁?他为何能除掉三位名将?又为何会遭此厄运?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谜团。

一、卫瓘其人

说起三国时期的名人,大家都能脱口而出诸葛亮、关羽、曹操等赫赫有名的人物。可有一个人,虽不如这些响当当的英雄那般家喻户晓,却在乱世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个人就是卫瓘,字伯玉,河东郡安邑县人。

卫瓘生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恰逢曹丕篡汉自立,魏蜀吴三国鼎立之际。他的父亲卫觊是曹魏的尚书,家族世代为官,可谓是根正苗红的官宦世家。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卫瓘自小耳濡目染,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自然也是饱读诗书,才华横溢。

然而,卫瓘并非只是一个书呆子。他年轻时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政治智慧和处世能力。你道是为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话说卫瓘初入仕途时,正值曹魏朝廷内部权力争斗激烈之时。年轻的卫瓘并未急于表现自己,而是选择了低调行事,默默观察朝中局势。他先是担任了尚书郎,这个职位虽不显赫,却能让他近距离接触朝廷重臣,了解朝政运作。

卫瓘聪明伶俐,很快就摸清了朝中各派系的关系。他既不倒向任何一方,也不树敌,而是以自己的才能赢得了众人的赏识。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卫瓘就像一只精明的猫,在错综复杂的朝堂上游刃有余。

随着时间推移,卫瓘的才能逐渐得到重用。他先后担任了散骑常侍、侍中、廷尉等要职。这些职位虽然看似平平无奇,却让卫瓘有机会接触到朝中最核心的机密。他就像一块海绵,默默吸收着各种信息,为日后的大展身手积累着经验。

卫瓘最大的转机来自于他与司马昭的结识。当时,司马氏已经掌握了魏国的实权,而卫瓘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他不动声色地接近司马昭,以自己的才智赢得了这位权臣的赏识。

就这样,卫瓘获得了司马昭的信任,被任命为镇西军司、监军,参与到魏灭蜀之战中。这个任命可不是小事,它为卫瓘日后除掉姜维、钟会、邓艾三位名将埋下了伏笔。

卫瓘的性格也是他成功的关键。他既不像关羽那样刚直,也不像诸葛亮那般清高,而是极具灵活性。在需要强硬时,他能雷厉风行;在需要柔和时,他又能如春风化雨。这种处世之道,让他在乱世中如鱼得水。

有趣的是,卫瓘还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在那个时代,能写一手好字可不仅仅是一项才艺,更是一种政治资本。卫瓘的书法功底深厚,曾得到时人的高度赞誉。这不仅为他赢得了文人雅士的好感,也为他在朝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总的来说,卫瓘就像是一个行走的谜。他有才华,有智慧,有手腕,却又不张扬。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崭露头角,为日后的大展身手做好了准备。

二、三国末年的局势

三国末年,天下格局已然成型。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犹如三足鼎立,看似平衡,实则暗流涌动。这个时期,魏国表面上仍是最强大的国家,但内部却已经风雨飘摇。司马氏家族逐渐掌控了魏国朝政,曹氏后裔虽然还坐在皇位上,却已经成为了傀儡。

在魏国,司马懿父子三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一步步蚕食着曹魏政权。他们以"托孤辅政"为名,逐渐将朝中重要职位都交到了自己人手中。这种权力转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的谋划和布局。

司马懿最初以谦恭谨慎的态度赢得了曹丕的信任,被任命为太尉。在曹叡即位后,司马懿更是被委以重任,多次领兵征战。他在军事上的成功为司马家族积累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声望。

司马师继承父亲的衣钵,进一步巩固了司马家族的地位。他扶持曹芳登基,自己则担任大将军,掌握军政大权。在这个过程中,司马师还巧妙地利用了"高平陵事变",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反对势力,为司马家族独揽大权扫清了障碍。

到了司马昭时期,司马家族的权力已经达到了顶峰。他不仅掌控了朝政,还开始谋划篡魏自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魏国开始了对蜀汉的灭国之战。

与此同时,蜀汉和吴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虽然有姜维继续北伐,但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后主刘禅昏庸无能,朝政日渐腐败。姜维虽然尽力支撑,但也难以扭转颓势。

吴国虽然地理位置相对安全,但内部矛盾也日益激化。孙权去世后,继任的孙亮年幼,大权落入了诸葛恪手中。后来孙休即位,虽然有所作为,但也无法阻止吴国走向衰落的趋势。

就在这样复杂的局势下,魏国开始了对蜀汉的灭国之战。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将领分兵两路进攻蜀汉。这场战役的结果将彻底改变三国的格局。

钟会率领主力军从汉中出发,一路势如破竹。邓艾则带领偏师从阴平小道奇袭成都,这一举动打了蜀汉一个措手不及。姜维虽然奋力抵抗,但终究难敌强敌。

在这场灭蜀之战中,卫瓘作为监军,亲身参与了整个过程。他亲眼目睹了蜀汉的覆灭,也见证了钟会、邓艾等将领的功劳。然而,卫瓘并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潜藏的危机。

蜀汉灭亡后,三国格局被彻底打破。魏国看似强大,实则内部矛盾更加激化。司马昭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为日后篡魏做好了准备。

与此同时,吴国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孙皓即位后,虽然试图振兴国家,但已经难以扭转颓势。吴国的灭亡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卫瓘展现出了他非凡的政治智慧。他意识到,在这个权力更迭的关键时期,必须小心谨慎,既要避免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又要为自己谋求更好的发展。

卫瓘的机会很快就来了。在平定蜀汉之后,钟会、邓艾等将领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钟会野心勃勃,邓艾功高震主,而姜维则心怀故国。这三位名将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

卫瓘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既除掉潜在威胁,又立下大功的绝佳机会。于是,他开始暗中布局,为接下来的行动做准备。

三、卫瓘如何除掉三位名将

在蜀汉灭亡之后,魏国朝野上下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然而,卫瓘却敏锐地察觉到了潜藏的危机。钟会、邓艾和姜维这三位名将,每一个都有可能成为司马家族权力的威胁。卫瓘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既可以除掉潜在的威胁,又能立下大功。

卫瓘首先将目光投向了钟会。钟会作为主帅,在灭蜀之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野心勃勃,对权力的渴望已经昭然若揭。卫瓘深知,一个有野心的将领对于掌权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他开始暗中收集钟会的情报,寻找可以利用的弱点。

与此同时,卫瓘也没有忽视邓艾。邓艾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在战场上的功绩不容小觑。尤其是他奇袭成都,直接导致了蜀汉的覆灭。这样的功劳足以让任何人功高震主。卫瓘意识到,邓艾的存在同样可能成为司马昭的心腹之患。

至于姜维,虽然已经投降,但作为蜀汉的忠臣,他的忠诚度始终是个问题。卫瓘深知,一个失去国家的将领,内心必定充满了复仇的渴望。姜维的存在,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

卫瓘开始了他的行动。他首先接近了钟会,以监军的身份与之频繁接触。在交谈中,卫瓘故意提到了邓艾的功绩,激起了钟会的妒忌之心。他还暗示钟会,邓艾可能会威胁到他的地位。这番话像一颗种子,在钟会心中生根发芽。

接下来,卫瓘又转向了邓艾。他向邓艾透露,朝廷对他的功劳并不满意,甚至有人怀疑他有反叛之心。这番话让邓艾心生疑虑,开始对朝廷产生不满。

卫瓘的手段可谓是高明。他并没有直接挑拨离间,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三位名将各自的弱点和野心。他就像一个下棋高手,每一步都精心计算,目的就是要让三人自相残杀。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钟会开始谋反的时候。卫瓘早已料到这一天的到来。他立即向司马昭报告了钟会的异动,同时也提到了邓艾可能与钟会勾结的"线索"。司马昭听闻此事,立即下令逮捕邓艾。

邓艾被捕的消息传开后,钟会更加坚定了反叛的决心。他认为,既然朝廷已经开始怀疑功臣,那么自己的处境也岌岌可危。于是,钟会决定先下手为强,发动了叛乱。

就在这个时候,卫瓘又开始了他的下一步行动。他暗中联系了姜维,向他透露了钟会谋反的消息。姜维听闻此事,看到了复国的希望。他决定与钟会合作,企图借此机会重建蜀汉。

然而,卫瓘早已料到了这一切。他故意放任姜维与钟会接触,目的就是要让两人互相牵制。当钟会和姜维的叛乱爆发时,卫瓘立即采取行动。他联合当地守军,一举镇压了叛乱。

在这场混乱中,钟会被乱军所杀,姜维也未能逃脱,最终被擒获处死。而邓艾早已被朝廷下令处死。就这样,三位名将在短短的时间内相继落马。

卫瓘的这一系列行动,不仅除掉了三位潜在的威胁,还为司马昭铲除了可能影响他篡位的障碍。这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展现了卫瓘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权谋之术。

然而,历史往往充满讽刺。卫瓘虽然成功除掉了三位名将,立下了大功,但也因此引起了司马昭的警惕。一个能够如此巧妙地操纵局势的人,无疑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卫瓘的命运就此发生了转折。他虽然因功被擢升,但也开始被司马昭密切关注。这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卫瓘或许没有意识到,他在除掉三位名将的同时,也为自己日后的厄运埋下了种子。

四、卫瓘在晋朝建立过程中的作用

随着三位名将的陨落,卫瓘的政治地位迅速攀升。他凭借在平定钟会、邓艾、姜维叛乱中的功劳,被司马昭擢升为尚书。这一职位不仅使卫瓘进入了朝廷核心圈,也让他有机会直接参与到晋朝建立的过程中。

司马昭在掌握实权后,开始着手准备篡魏自立的大计。在这个关键时刻,卫瓘成为了司马昭的得力助手。他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为司马昭的行动铺平道路。卫瓘深谙权力更迭之道,他明白,要建立新的朝代,不仅需要武力,更需要名义上的正统性。

为此,卫瓘建议司马昭采取渐进策略。首先,他提议司马昭接受魏帝曹奂的九锡之礼。九锡是古代帝王赐予大臣的最高荣誉,通常被视为禅让的前奏。这一举动既彰显了司马昭的权威,又为日后的篡位做了铺垫。

在接受九锡之后,卫瓘又建议司马昭进一步巩固权力。他提出了"设五等爵"的建议,即在现有爵位系统之上,增设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这一举措不仅强化了司马氏的统治,也为日后的分封制度奠定了基础。

卫瓘的政治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深知,要顺利完成改朝换代,必须得到士族阶层的支持。因此,他积极推动司马昭与各大士族建立联盟关系。卫瓘利用自己的人脉,多次组织司马昭与王导、庾亮等名士会面,讨论国家大事,为晋朝的建立赢得了广泛支持。

然而,就在晋朝即将建立之际,意外发生了。司马昭突然病逝,其子司马炎继承了父亲的权力。这一变故本可能影响到政权更迭的进程,但卫瓘的应对再次展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卫瓘迅速调整策略,转而全力辅佐司马炎。他向司马炎建议,应当加快篡位的步伐,以免夜长梦多。在卫瓘的建议下,司马炎很快接受了魏帝曹奂的禅让,正式建立晋朝。

晋朝建立后,卫瓘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位列三公之一。他参与制定了晋朝的政治制度,包括官制改革、土地政策等。卫瓘主张实行"占田制",即按照人口数量分配土地,这一政策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为晋朝初期的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在文化方面,卫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倡恢复汉代的礼仪制度,编纂【晋礼】,为晋朝的礼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支持文学创作,多次举荐才俊,为晋代文学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然而,卫瓘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晋朝的稳定,权力斗争也日益激烈。卫瓘虽然功勋卓著,但也因此引起了皇帝的猜忌。他曾多次被贬官外放,又被召回朝廷,政治命运起起落落。

尽管如此,卫瓘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次上书建言,提出治国良策。在处理边疆问题时,卫瓘主张采取怀柔政策,避免不必要的军事冲突。这一建议得到了晋武帝的采纳,为晋朝初期的边疆稳定做出了贡献。

卫瓘在晋朝建立过程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他的政治才能上,更体现在他的远见卓识上。他深知,一个新建立的王朝,最需要的是稳定和发展。因此,他始终致力于建立一个强大而有序的中央集权制度,为晋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卫瓘虽然为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最终却难逃政治斗争的漩涡。他的命运,也成为了那个动荡时代的一个缩影。

五、卫瓘的悲剧结局

卫瓘在晋朝建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随着新朝的稳固,他的政治命运却开始走向下坡路。晋武帝司马炎虽然继承了父亲司马昭的事业,但他对卫瓘的态度却与其父大不相同。

起初,晋武帝对卫瓘还算倚重。泰始元年(265年),卫瓘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参与朝政。然而,卫瓘的政治才能和影响力很快引起了晋武帝的猜忌。泰始二年(266年),卫瓘因"专权"之罪被贬为郡守,远离朝廷中心。

这次贬谪对卫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地方任上,卫瓘勤政爱民,政绩卓著。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改善农田水利,鼓励农业生产,使当地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

卫瓘的政绩很快传到了朝廷。泰始四年(268年),晋武帝将卫瓘召回朝中,任命他为司空,位列三公。这次复出,卫瓘更加谨慎。他深知朝廷中暗流涌动,各方势力角逐激烈。

然而,卫瓘的谨慎并未能使他避开政治漩涡。泰始六年(270年),一场针对卫瓘的政治风暴悄然酝酿。当时的尚书仆射荀勖,一直对卫瓘心存不满。荀勖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开始暗中打击卫瓘。

荀勖首先从卫瓘的家族入手。他向晋武帝进谗言,称卫瓘家族势力过大,可能威胁到皇权。同时,他还指责卫瓘在任上结党营私,蓄养私兵。这些指控虽然缺乏实质证据,但却引起了晋武帝的高度警惕。

面对这些指控,卫瓘选择了沉默。他认为,清者自清,只要坚持正道,终会得到皇帝的认可。然而,他低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泰始七年(271年)春,晋武帝下令彻查卫瓘家族。调查结果显示,卫瓘家族确实拥有大量土地和私兵。尽管这在当时的士族中并不罕见,但在荀勖等人的渲染下,却成了卫瓘谋反的证据。

同年夏,晋武帝下令逮捕卫瓘。卫瓘被囚禁在京师,接受严密监视。在狱中,卫瓘多次上书辩白,但都石沉大海。他的政敌们趁机落井下石,不断向晋武帝进谗言,使得卫瓘的处境愈发艰难。

泰始八年(272年)春,晋武帝最终做出了处置卫瓘的决定。卫瓘被剥夺所有官职和爵位,流放到远离中原的交州(今越南北部)。这个决定实际上宣告了卫瓘政治生涯的终结。

卫瓘在前往交州的途中,遭遇了更大的不幸。据【晋书】记载,卫瓘在路过荆州时,被当地官吏以"图谋不轨"的罪名扣留。随后,一封来自京师的密诏送达荆州,命令就地处决卫瓘。

就这样,这位曾经呼风唤雨的政治家,在荆州的一个偏僻角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卫瓘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政治斗争残酷性的写照。

卫瓘死后,其家族也遭受了牵连。他的儿子们被剥夺爵位,流放边远地区。卫氏家族由此衰落,再也不复往日荣光。

然而,历史往往充满讽刺。在卫瓘死后不久,晋武帝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多次在朝堂上表示对卫瓘的追悼之意,甚至下令修建卫瓘的陵墓。但这一切,对于已经逝去的卫瓘来说,都为时已晚。

卫瓘的一生,从辉煌到悲剧,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魏晋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他的才能让他登上权力的顶峰,却也因此招致祸患。在权力的游戏中,即便是最精明的玩家,也难免成为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