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老蒋一生三大爱好:兼职、写条、拜把子,每一项都揭示其必败原因

2024-02-05历史

民国时期,中华大地上有很多的军阀,其中便有一位「三不知」将军张宗昌,他号称不知有多少兵;不知有多少钱;不知有多少小老婆。三不知可以算得上是所有军阀共同的绰号,就连中华大地上最强的新军阀蒋介石也有着三不知的绰号。

那么,大家知道蒋介石有哪三不知吗?这三不知又给他带来了什么呢?

与奉系头目张宗昌的三不知有所不同,蒋介石既不好色也不贪财,他唯独喜欢权力。他的三不知与他所追求的权力密切相关,每一项都是爱权的表现,下面就请大家听我娓娓道来。

不知自己结拜多少盟兄弟

拉帮结派,创立山头是蒋介石的拿手好戏,也是他空手套白狼的起家本钱。蒋介石自幼便酷爱野史小说,对于【三国】【水浒】中的兄弟情义更是十分痴迷,也时常幻想自己能够像刘关张一样桃园三结义,像宋江一样集结一百零八位,于是他从小便是奉化溪口镇的孩子王,领着一帮小弟到处惹是生非,甚至还得到了「瑞元无赖」的头衔。

长大后的蒋介石更是发挥了他的所长,到处义结金兰,乐此不疲地结交异姓兄弟。1905年还在学堂读书的蒋介石便与凤麓学堂的一群人结拜为兄弟,称之为「凤麓十兄弟」,颇有江湖特色。

然而这群人只是蒋介石人生初期练手的工具而已,并算不上真正有作用的盟兄弟。只有周淡游在蒋介石追逐权力的路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05年周淡游前往日本留学,在这里他认识了蒋介石的人生导师陈其美,并在他的介绍之下加入了同盟会。

次年,蒋介石也东渡日本,在异国他乡与自己的兄弟周淡游碰了面,在盟兄弟的介绍之下他与陈其美义结金兰,成功地加入了同盟会,走上了从政的道路。回国之后的蒋介石与陈其美参与了辛亥革命,并在陈其美担任沪军都督时在他手下做事。

陈其美对于蒋介石有知遇之恩,可以说是他的这些盟兄弟中结局最被蒋介石尊敬的。1916年,陈其美被袁世凯派人暗杀,没有人敢去替他收尸。蒋介石闻听后痛苦不已,顶着袁世凯的威压,亲自前往上海替他收尸,他的这一做法赢得了同盟会内部的一致称赞。

在蒋介石掌握军政大权之后,立刻重用陈其美的两个侄子,让陈果夫与陈立夫帮助他建立党务系统,蒋介石大概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报答陈其美的知遇之恩吧。

除去陈其美之外,其他与蒋介石称兄道弟的人似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与蒋介石在日本结拜的黄郛更是被当做棋子一般,代替蒋介石签订了许多屈辱的条约,成为了蒋介石的御用背锅侠。最后只能不问政事,远离蒋介石。

1916年蒋介石与张静江、许崇智结为兄弟,人生导师陈其美死后,张静江成为了蒋介石的第二个领路人,在中华革命党财务部长张静江的保举之下,蒋介石晋升的很快。1918年,蒋介石顺利当上了上校作战科主任,逐渐在孙中山的面前展示自己。

永丰舰风波过后,蒋介石充分取得了孙中山的信任。不久之后,蒋介石又在他的帮助之下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可以说张静江对于蒋介石的作用不亚于陈其美,他动用自己的一切关系帮助蒋介石问鼎权力的巅峰,但是却在后来被蒋介石排挤了出去。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蒋介石一心一意想要剿灭共匪,而搞实业出身的张静江则表示强烈反对,他主张发展经济。独揽大权的蒋介石自然听不进这位盟兄弟的劝告,将他「请」出了权力中心。

像这样被蒋介石以盟兄弟的名义利用完再丢弃的人有很多,除了张静江,黄郛,还有许崇智,都是蒋介石成功路上的得力工具。甚至包括比蒋介石小14岁的张学良,中原大战时,多亏了张学良的鼎力相助,蒋介石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为了表示感谢,蒋介石与张学良在南京结为兄弟。

然而,这个帮他打冯李、剿共匪的小兄弟却在西安事变之后被他囚禁了半个世纪之久。

对于蒋介石而言,绝大多数的盟兄弟并不存在着「兄弟情义」,只是为了达到权力巅峰的手段而已。其中不乏「当面叫哥哥,背后摸家伙」,时而举杯把盏,称兄道弟;时而刀枪相向,大打出手的实例,这是蒋介石的惯用伎俩,

为了北伐的顺利进行,蒋介石与李宗仁、冯玉祥结拜为兄弟,但喊出的誓词还在耳畔,双方便打响了蒋桂战争,兄弟情义在利益面前飞灰湮灭。不久之后,蒋介石又与冯兄李弟打响了中原大战,丝毫不顾及兄弟情面。

蒋介石这些有名气的兄弟尚且如此,那些早年间为了达到目的而结拜的无名兄弟更是被抛到了脑后。利用这种手段,老蒋迅速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也留下了数不清的盟兄盟弟。

不知自己任了多少官职

在借助义结金兰的手段登上权力之巅后,蒋介石还不满足,一个官位并不足以填满他的虚荣心。于是他为自己设置了许官职,借此来彰显自己的政治地位。

上台之后的他成为了国民党军政层面的最高领导人,按道理说,身居高位的他应该将权力下放,让下面的人能够做一些小事。可他偏不,他不仅要独揽大权,还要揽小权,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竟兼任了27个职务,恐怕连他自己都不记得有这么一个官职。

在还没有走上权力舞台的时候,蒋介石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受陈其美的派遣,在沪军担任团长。不久之后,陈其美遇刺身亡,蒋委员长连区区团长都当不成了。在孙中山的委派下,他担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然而老蒋的屁股还没坐热乎,袁世凯就病死了,中华革命军也随即解散。

虽然对权力充满了向往,但是失去了支持他的人,老蒋只能孤身一人奋战于官场之中。果不其然,没有后台的老蒋备受其他军阀的压迫,不断地辞职,复职,在官场浮浮沉沉。据相关资料记载,老蒋在1918年到1924年这6年间,辞职、复职的次数高达13次,也就是说每半年蒋介石就要换一个单位。

终于时间来到了1924年,老蒋的官场生涯也迎来了高潮,利用盟兄弟的关系,老蒋登上了校长的宝座,也成为了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从此进入了权力中枢。在黄埔军校培养的一批人才很快便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老蒋亲自担任军长。他在黄埔军校中培养的学生在融入了国民革命军的方方面面,等同于老蒋直接掌握了国民革命军。

1925年,老蒋再次发挥自己坑兄弟的才能,利用廖仲恺被刺杀这一事件,将自己的「二哥」许崇智驱逐出了广州,自己则直接掌握了粤军的实权。

如此热衷权力的蒋介石也因身兼数职位闹过笑话,因为担任的职位太多,很多材料最后都要回到自己的手上。就比如在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期间,老蒋还是教育部长,最后的审批流程还是回到了自己的手中。另外蒋介石还是一位「校长」专业户,除去黄埔军校的校长之外,他还担任过37所学校的校长,被许多人尊称之为「校长」也可谓名副其实。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老蒋的主要职务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副主,但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蒋介石竟同时担任了数十个官职。

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1937年蒋介石担任国防最高会议的主席,1938年出任国民党总裁,1939年出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参政会议长、行政院长,1943年出任国民政府主席。甚至还兼任着一些地方政府的职位。

即使离开了大陆,到达台湾的他依旧不放弃权力,国民党总裁的称号也只为他一人保留。

然而,从权力边缘走向权力中心也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贪权的蒋介石,独揽大权于一身,也渐渐地被权力蒙蔽了双眼,没有人能够制约他,所有有识之士的忠言他也完全听不进去,这就最终导致了言论的闭塞。

不知自己下了多少手谕

大权在握的蒋介石也十分喜欢下达命令,事无巨细的他无论什么都要通过手谕来解决,有时甚至在一天之内连发数封。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1936年到1948年期间蒋介石已经归档的手谕多达120箱,根据整理归档的结果,大多数都是军事方面的命令。

根据蒋介石所用的手谕纸张,我们也能从侧面窥看出蒋介石权力之路行进轨迹。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介石的所用的纸张多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用笺」,等到完全掌握军政大权之后,蒋介石所用的纸张又变成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用笺」。

在北伐期间,他所发出的手谕大多与指挥部队有关,完全属于他的分内之事,但随着他地位的提高,手谕除了军事,也涉及政治与外交的相关事宜。

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蒋介石曾发手谕告诉张学良,应避免让日军找到侵略的借口;1933年他再次发手谕给张学良,提醒他日军将要占领热河,请他立即布置火力;1936年的绥远抗战也是蒋介石在背后通过手谕遥控指挥的结果。

通过手谕的方式来指挥、教导自己的部下是蒋介石所热衷的事情,通过手谕上的字迹,我们也能看出在写写命令时蒋介石的精神状态以及情感倾向。

最近几年,国民党上将钱大钧所收藏的【蒋介石密令手谕】以专场的形式被拍卖,最终以1780多万元的价格成交,这140张手谕涵盖了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如此看来蒋介石喜欢发手谕的习惯也给后世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总而言之,革命时期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着自己的特殊习惯,蒋介石有三不知,毛主席也有三怕。这些特点都是他们自身性格的表现方式。

蒋介石借助自己的广交盟友的手段获得了晋升权力巅峰的可能,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蒋介石完美的利用了这一点。在他问鼎权力高峰之后,又通过身兼多职,勤发手谕来彰显自己的权力。说到底这「三不知」的最终目的都是权力,蒋介石一生的追求也是权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