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郑伯克段于鄢】:没有母爱的郑庄公,被拿枪指了2700年的好人!

2024-02-02历史

摊上一个偏心的妈,对孩子会造成多大的影响或者灾难?【古文观止】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会告诉你!

一、难产的头胎,顺产的二胎

公元前744年,十四岁的寤生继任君位,成为郑国第三任国君,是为郑庄公。

寤生能成为国君,非常不易。原因很简单,也似乎很罕见——因为他妈很不喜欢他。不喜欢的原因就在他的名字里:母亲武姜生他的时候因为难产,受到了不小的惊吓,于是很厌恶这个儿子,干脆给他起了这个名字——寤生,翻译过来就是「难产」的意思。

虽然难产,但寤生是嫡长子,于是被父亲郑武公立为太子。

寤生三岁的时候,母亲为他生下了一个弟弟段——顺产,很受母亲的喜爱。喜爱到什么程度呢?母亲一直劝说郑武公废掉寤生的太子之位,改立段为太子。这个劝说一直努力到郑武公咽气的前一刻,好在每次都被郑武公坚决的拒绝了。所以,寤生能顺利继承国君之位,如果不是他父亲的清醒和坚持,基本就没戏了。

当上国君的寤生,并没有让母亲喜欢他一点,没当上国君的弟弟段更加受到母亲的偏爱。

这个十四岁的国君刚一继位,母亲就来找他为十一岁的弟弟段索要封地,一开口就是战略要地,年轻的国君委婉而坚定的拒绝了,但面对母亲的开口,给出了「除了这个,其他的任何地方都听您的」方案(他邑唯命)。

聪明且强势的母亲为弟弟选了「京邑」,从此人们称段为京城太叔。

二、好人,为什么被拿枪指着

得知消息的大臣们一波又一波的跑去找寤生劝阻,主题就一个:这样退让弟弟,是巨大的隐患,纷纷要求讨伐段。因为「京邑」太大了,根本不符合封地制度,会造成尾大不掉的结果。

大臣们一次又一次劝说,寤生一次又一次拒绝,就这么劝来劝去和拒来拒去中,一晃过了二十二年,弟弟段也控制了郑国一半的版图。

这个过程中,寤生说了一句有名的话「多行不义必自毙」。

得势的人,往往不会因为对方的退让而满足,反而因为变本加厉的膨胀,段就是这样。

粮草备齐,兵马养壮,城池加固,段觉得可以对那个难产的哥哥动手了。寤生这次没有继续退让,结果很简单:段失败,逃到焉地,再败,逃出郑国。

故事就这个起因、过程和结果,很漫长,也很简单。

但对寤生和弟弟段这个事情的评价很不简单,争议很大。

【左传】对这个事情定性是:段作为弟弟,不顾兄弟情义;寤生作为哥哥,对弟弟不加管教;兄弟俩根本不像兄弟俩,而像两个国家玩斗争的套路,而且寤生对弟弟段所谓的退让是在搞欲擒故纵。

争议由此而来。

哥哥寤生到底是不是对弟弟搞「欲擒故纵」的伪君子?

弟弟段为什么敢20多年如一日的得寸进尺,直至发动反叛?

而要解出这个答案,首先要花不小的篇幅讲清楚他们的母亲「武姜」,因为这是答案的根子。

三、很不普通的亲妈

武姜,可不是个普通女人。

我们读春秋的故事,能看到许多名字中带「姜」的女性,比如宣姜,文姜、庄姜,这些名带姜字的女性,是因为她们姓姜,都是姜姓诸侯国(姜子牙封国齐下面的分支国)的女儿,到后来田氏代姜后,就几乎见不到带「姜」字儿的女性了。这个武姜,就是姜姓诸侯国申国国君的女儿。

有关于申国最有名的故事就是「烽火戏诸侯」。

大家耳熟能详的是个有名且老套的故事: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褒姒一笑,不惜点燃用于战事预警的烽火台,各路勤王兵马看到烽火后马不停蹄的跑到镐京勤王救驾,结果一看啥敌人有没有,美人褒姒在城头上看着大家搞得气虚喘喘灰头土脸的狼狈样儿,终于笑了。于是周幽王上瘾了,又点了两次,褒姒又笑了两次。结果有一天犬戎真杀过来了,再点烽火没人来了,于是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宜臼迁都洛邑(洛阳),就是东周。

周幽王永远被钉在了耻辱柱上,后代君主谁要被称为周幽王,自己都吓得直发抖。

褒姒看到什么都不笑,就单看兵马狼狈样儿才笑?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而且还搞了三次笑了三次,是不是二?

真相就是,周幽王太喜欢褒姒了,所以废了他和王后的儿子宜臼的太子之位,改立了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而周幽王的王后,正是申国国君的女儿申后。于是被废掉太子之位的宜臼,跑到申国找姥爷和舅舅告状去了,申国国君大怒,你让我闺女和外甥不好过,我就让你过不好。于是联合犬戎部落,袭击了西周的都城镐京,杀死了周幽王和伯服,西周宣告灭亡。接着申国等诸侯拥立宜臼登上王位,迁都洛邑,即东周。

而郑庄公的爷爷郑桓公,正是在那场「兵变」中,与周幽王一起遇害。

武姜正是申国后续国君的女儿。

四、母爱,不患寡而患不均

寤生继任国君时,仅仅十四岁,距离申国出兵杀死周幽王也才二十多年。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爸爸郑武公在世时,应该经常给他讲这段故事。

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没有了疼他的父亲,又有一个非常厌恶他而偏爱弟弟的母亲,关键这个母亲还有个彪悍到一言不合就要灭国杀人的娘家母国。所以,我们应该能想象到:年少的郑庄公面对母亲时,不仅仅是敬而远之,更多的是胆战心惊。

因此,母亲给他开口为弟弟要东西,他不敢不给。

于是,面对祭仲「你会承受不了」(君将不堪)的劝谏和警告,他只能回答「我妈这样,我能怎么办呢,不答应不就有灾祸吗」(姜氏欲之,焉辟害!)

面对祭仲进而指出「你妈胃口大着呢」(姜氏何厌之有!),寤生的回答就是那句流传两千多年的话「多行不义必自毙」——不符合道义的事做多了,自己会灭亡的!

这是不服,也是无奈。

比如现在的超级大国打人家,凡是打得过的,有借口要打,没借口创造接口也要打,实在创造不出借口,弄管洗衣粉摇一摇也要打。要是打不过的,就封锁制裁,或者干脆投毒、抹黑。

五、溺爱不是错,是罪

显然,郑庄公不是超级大国,他连制裁和封锁也做不到。

所以,作为弟弟的段要求郑国西部、北部的地区,不仅要听国君哥哥的,也要听自己这个常务副国君的。看到这种情况,叔叔公子吕气的问庄公,你是不是打算把国家让给你弟弟?要是,我去跟着他干;要不是,你赶紧收拾了他,不然国家就乱了!

寤生老调重弹:不用,他会自取其祸(无庸,将自及!)

段数一看,行啊!

既然哥哥不管,那就干脆不让管了,以后这些地区都听我的就行了。

公子吕彻底坐不住了,又问寤生:这下总行了把,他小子羽翼丰满翅膀够硬了,再不收拾真来不及了!寤生的回答差点让他叔背过去:他这种不讲武德的人,飞得越高摔得越惨,不用管他!(不义不昵,厚将崩!)

这一系列的劝谏和寤生的回答后面,我们看到是一个无可奈何的国君,一个小心翼翼的儿子,一个充满矛盾的哥哥。

直到弟弟段图穷匕首见发兵进攻,他才让叔叔率兵去平叛。

段的叛乱刚开始,他的后院就着火了——封地人反叛了他!结果是不得人心的弟弟,被忍让自己二十多年的哥哥打的一败再败,直到逃出郑国。

从寤生继任国君到大臣们一次次劝谏,再到他最终手平叛,一共跨越了22年。

六、虽是亲妈,胜似后妈

后世人在评论这个事情时,就很认同【左传】的定性,说寤生就是搞欲擒故纵,老奸巨猾,权谋老手。

如果寤生是欲擒故纵,需要用22年吗,谁会给对手22年的准备时间去造自己的反?

如果寤生虚伪假装,会得到大臣一再劝谏和最终的坚定支持吗?

如果弟弟段得人心,经营了二十多年的封地人民会立即反叛吗?

而弟弟段的反叛信心,不仅仅是因为手里有了经营二十多年的兵马粮草,还因为他手里有一张王牌——母亲武姜!在他发起叛乱之前,老妈武姜已经和他联络好:作他的内应,在他进攻时,会打开大儿子的城门,接应叛乱的小儿子。

造成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因为倒霉的郑庄公有一个「虽是亲妈,胜似后妈」的母亲。

结束了吗?结束了!准备了二十多年的弟弟失败了,出逃了!

结束了吗?没结束!那个厌恶我到极致,处心积虑偏爱弟弟的母亲还在!

面对母亲,往事一定一一浮现在过了而立之年的寤生眼前:

从我生下来你就不喜欢我,想废掉我,算了,我还有父亲!

没了父亲,你为弟弟一而再再而三的向我索要,算了,我给!

人人都劝我要把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我不敢也不想,我忍!

可二十多年的委曲求全,换不来母亲的一点疼爱!

二十年多年的容忍退让,换不来弟弟的手足相待!

你居然还要作为弟弟的内应彻底推翻我?

这一切仅仅因为我是个难产儿,让你受到了惊吓,可那是我的错吗?

寒心、伤痛、失落、愤怒、绝望的寤生把母亲送出国都,安置到了颍谷,发下毒誓:不到黄泉,再不相见!

七、其乐融融,母子如初

颍谷的地方官颍考叔(记住他,以后我们还会说到他),听说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后,就借口到国都,给寤生献礼,寤生接见并给他赐宴。

在宴席间,颍考叔把寤生赐给他的肉放在一旁,说是要带回去给母亲。睹景思人的寤生感叹:真羡慕你有母亲可以孝敬,我却没有(而有母遗,繄我独无)。有备而来的颍考叔拿出了早押好题的答案:挖个地道,你在地道里和母亲相见,既能见到母亲,也不违反誓言,不挺好吗!

寤生听后,大为赞赏!在地道里和从不喜欢自己的母亲相见了,也又创造了一个成语:其乐融融(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那一刻,寤生的心里和母亲的心里都会想到些什么呢?

书上没说,只说了他们母子各自的感叹!但书上明确的说了:「遂为母子如初」!初是什么状态呢——「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作为【古文观止】的第一篇,这篇文章的叙事鲜明、简要生动!关键我们还能总结一点: 害一个孩子就玩命儿的溺爱他,害两个孩子就玩命儿的偏爱其中一个。

当然有人会说,寤生老奸巨猾、城府深沉!难道好人就得傻甜白?

——「你没有经历过我的苦,就别劝我大度」,在这件事上,郑庄公如果听到这首歌,大概会引为知音!

好人,就得被拿枪指着!?

况且,段出逃后,寤生并没有继续追杀!到了寤生的儿子郑昭公时说「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于是段的后人就以段为姓。

据说,现在的姓段的大部分都是他的后人,其中就有建立了大理国的段氏段誉他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