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三人同在志愿军12军,军长是中将,副军长是少将,师长后成上将

2023-12-21历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无数的将星,为中华民族的兴起而奋斗。尤其是志愿军12军,全体战士都抱着「为了祖国甘愿牺牲一切」的觉悟,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坚持奋斗在前线。

志愿军12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是「王疯子」王近山。1930年,年仅15岁的王近山就加入了中国红军。在一次战斗中,他的头被尖石刺穿,血流不止,最后竟奇迹般活了下来。

王近山年纪虽然不大,但打起仗来跟不要命似的往前冲,仿佛身怀铜头铁额,他也因此被称为「王疯子」。王近山不仅有勇,还有谋。在他的带领下,培育出了三位「开国少将」——师长尤太忠、师长李德生、副军长肖永银。

他虽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却爱看【孙子兵法】等兵书,因此对于游击战、地道战等一系列作战策略和用兵方式深有研究。英雄总有用武之地,果不其然,在大杨湖战役中,王近山诱敌深入,率领中野第六纵队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主干力量,使得敌军军心动摇,再趁势追击击溃敌军。

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不仅仅在大杨湖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参与了许多作战难度大的硬战。1949年后,中野第六纵队改编为志愿军12军。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曾绍山调任12军军长。

1952年,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占了上风,加紧了对「联合国军」的进攻。在上甘岭战役中,双方先后动用了十几万人,是抗美援朝以来战争规模最大的一次。志愿军十二军全体战士浴血搏击,抗住了敌人的枪林弹雨,最终击退了「联合国军」,坚守住了我方阵地。

这场战役的胜利,扭转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局面,使得志愿军在正面战场上掌握了主动权。

从中野第六纵队的司令员王近山到志愿军12军军长曾绍山,二人在战争结束后,都被授衔为中将。然而他们手下的师长尤太忠、李德生在1988年都被授衔为上将。

李德生出生于大别山,早在1930年就已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抗战时期参与了百团大战、马坊战斗等重大战役。在马坊战斗中,李德生不怕苦、不怕累、不退缩,亲自深入虎穴探察敌情,制定了精准详细的战斗方案,最终拔掉了敌人经营多年的营地,啃下了马坊这个硬骨头。

返回部队后,他将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与毛主席军事指导思想相结合,总结出了「郭兴福教学法」,推进了我国解放军部队现代化的进程。他也因此受到了主席的器重,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在特殊时期,江淮大地武斗情况严重,枪声哭喊声随处可闻,死伤不计其数。

身为军长的李德生抓住机会,展开了两派大联合谈判。谈判过程中他始终强调以大局为重,坚持「一碗水端平」,最终成功化解了两派的矛盾,平息了「芜湖武斗」。他的一生都在为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贡献,上将一衔当之无愧。

尤太忠少时家境贫寒文化水平较低,却能过目不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熟记了朝鲜地图中千余个生僻的地名。虽身为师长,却仍与将士们同吃同住,不搞特殊化。在战争中,他也是身先士卒,英勇无畏。

1959年大饥荒,尤太忠在返乡路上见饿殍遍地,便捐出钱财救济那些吃不饱饭的乡民。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即使在特殊时期,也没有丧失作为一名军人的底线,低眉折腰事权贵,弄虚作假搞「官僚主义」。尤少忠之品格如同寒梅般高洁,即使身处乱世依然出淤泥而不染,屹然挺立。

正是像李德生和尤太忠这样的英雄挺起了民族和国家的脊梁,他们不惧艰难险阻为国家和民族奋斗,哪怕牺牲也在所不惜。他们犹如黑暗中的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中国前行的道路,指引着中华民族向未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