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会不会打仗?」
会议上一名华中军区领导人向老帅陈毅大声质询道。
陈毅默然良久垂下头:
「
三月来未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旅团不行,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两个错误,一个是先打强,即不应打泗县;一个是不坚决守淮阴。
我应以统帅身份担负一切承认这个错误。」
这是1946年9月华中分局召开的「七人批陈」会议。在会议上,陈毅被华东军区领导人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等人联名当面批评。
此时的陈毅担任华东局副书记、新四军军长、华东战区最高指挥员,受到下属如此严厉的批评,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作为下属,大多数人将悲愤、消沉、牢骚、埋怨的矛头对准了总指挥陈毅,他们都认为陈毅指挥水平不行。为此,以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等人为代表的华中军区领导人联名向延安总部致电,揭露陈毅指挥的一团糟的内幕。
在电报中,华东军区领导人指出陈毅「不会打仗」的依据简单归纳起来即:
一、听不进下属意见,导致错失战机。
二、弃守淮阴,导致苏中首府淮阴丢失。
三、不遵中央合兵的命令,「山头主义」严重。
四、指挥摇摆不定,缺乏基本的军事素养。
最后,华中军区领导人的意见是:「以粟代陈」,让粟裕取代陈毅,担任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而成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总览战场指挥大权。
但是,低调内敛的粟裕两次致电延安总部,婉拒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职务,认为由他人担任更为妥当,这便是粟裕的「两让司令」。
此后,陈毅在不同的公开场合就曾多次检讨:「
我这个人不会打仗,我将来还是搞我的文化工作去好了」,
其郁闷压抑之情跃然脸上。
从大风大浪中走来的陈毅元帅为什么会显得这么颓丧?究竟是什么让众人狠批他「不会打仗」?一切还得从国军的苏北作战计划讲起。
1946年上旬,南京国防部制定了「南北会师,占领山东,打通津浦线」的战略作战计划。蒋介石以李默庵、薛岳南北集团向我军苏中、苏北和鲁南步步进逼。
而在此之前,粟裕在苏中的「七战七捷」打碎了李默庵短时间内战略我苏中解放区的企图。「七战七捷」取得了丰硕战果,鼓舞了我军士气,但同时也使得粟裕的华中野战军损耗不小,李默庵集团更是被打得被迫转入防御休整,南线战事由此进入了敌我双方僵持阶段。
相较于南线粟裕的华中野战军打得有声有色,北线的山东野战军的处境就非常不妙了。
抗战胜利后,陈毅奉命就任山东野战军司令员,此时他的麾下有两个纵队、两个独立师,总兵力七万四千多人,与他在苏中打游击时相比简直可谓是「位高权重,显赫一方」了。
按说,手握重兵的陈毅,打起仗来也应该大大地有番作为了。可实际情况是,当他在山东履新时,山东野战军的老将们并不「买账」。
据当年的新四军战士回忆:「
解放战争初期,他们(指山东的高级军政人员,包括黎玉、王建安、许世友等人)对陈毅的指挥听而不从,并不买账。」
正是由于陈毅在山东野战军队伍里备受孤立,陷入指挥不灵,山东野战军很难集中调动兵力,结果导致陈毅主政山东后出现了「入鲁六战,只有泰安一胜」的惨痛局面。
更要命的是,从此以后,山东野战军各路将领都开始对陈毅颇有微词,战士们的士气也陷入了低迷。为了提振士气,扭转「不会打仗」的形象,陈毅决定发起泗县之战。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打泗县的计划却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理由是:泗县难打!
泗县城内当时驻扎着桂军第七军两个团,第七军号称「刚军」,与叶挺的「铁军」齐名。不仅如此,第七军是李宗仁、白崇禧的起家部队,战斗力极其凶悍。蒋桂战争时,第七军就曾让蒋介石的中央嫡系军队吃过大亏;抗战中,第七军一度打得日寇鬼哭狼嚎、伤亡惨重。
对于陈毅要去打桂系军队的做法,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给出的意见是:「
凡只能击溃不能歼灭的战斗,尽量不要打。不要急躁,只要主力在手,总是有机会的。
」
很明显,毛主席也反对山东野战军打泗县。可陈毅和参谋长宋时轮却铁了心的要去泗县。在他们看来:我方与敌方的人数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1:1,以11:1的比例拿下泗县,绝对是十拿九稳的事情,即便是不能拿下泗县,敌军亦无法消灭我军。退一万步讲,倘若敌人增援泗县,我军正好可以打个埋伏。
陈毅和宋时轮计划得很好,可他们却忽略了诸多关键的问题。
首先,时值黄淮地区雨季,倾盆大雨早已把淮河流域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战士们要攻打泗县不仅要淌着齐胸的河水前进,还要在泥泞的道路上运送伤员,弹药遇水全部失灵,这一切都无形中极大削弱了我方的实力。
其次,桂系第七军作战极其凶狠。第七军兵源全部都是广西兵,而广西自古以来就有「广西狼兵甲天下」的说法。虽然驻守泗县的桂系只有两个团,可当他们一旦遭到我军的猛烈进攻,只会刺刀见红越战越勇,更会不顾一切地死守。
最后,敌我双方人数台面上说是11:1,但实际真正投入到泗县前线的只有第八师的六个团,其余的团要么执行阻敌打援去了,要么行动迟缓没有及时跟上,再加上炮兵迟迟没有在关键时刻给予火力支援,要拿下泗县谈何容易。
果然,陈毅发起泗县之战后,我军第八师经过浴血奋战,只有几百人勉强攻入了城内,但很快就被愈战愈勇的桂军全部分隔包围,结果攻入城内的战士尽数惨烈牺牲,泗县一战又以惨败而收场。
经此一战,我军士气大跌,陈毅更是难以在山东野战军立足。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薛岳制定了极为狠毒的「毒箭穿心」打法。
薛岳下令张灵甫整编74师向着华东首府两淮(淮安、淮阴)猛烈袭来。中央急令粟裕「率主力即开两淮」增援陈毅的山东野战军。
粟裕的华东野战军从出发地距离两淮约500里路程,沿途全部都是水网密布的平原地带,且此时正值淮河流域的雨季,暴雨掀起的滔天洪水把沿途变成了一片泽国,在渡船匮乏的情况下,要指挥3万多人马短时间内赶到两淮增援,几乎都不可能做得到。
当时陈毅急得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他连续给粟裕催发了好几封电报,希望粟裕能赶在张灵甫的整编74师向淮阴发起进攻前赶到,在陈毅给粟裕发去的电报中有「五内如焚,力图挽救」之语。
显然,此时的陈毅已经意识到了山东野战军根本就不可能打赢。山东野战军就连有着「刚军」之称的桂系第七军都干不过,更别提现在战斗力远在「刚军」之上的整编74师了,看来山东野战军只有被整编74师吊打的份儿了。
然而,陈毅怕什么偏偏这个时候来什么。就在粟裕的华中野战军拼命往两淮全力开进的当口,张灵甫的整编74师率先向淮阴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9月18日,张灵甫亲临一线督战,74师的一个营从山东野战军第五旅和九纵队的缝隙攻入淮阴南门,与城外74师主力部队形成里应外合之势,淮阴城旋即宣告陷落。3天后,整编74师趁势南进,一举攻克淮安,两淮之战以我方的惨败而结束。
由于陈毅自担任山东野战军司令员以来接连不断地吃败仗,山东野战军各级将领都对他的指挥能力产生了质疑,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幕。
但凡事得一分为二来看。尽管山东野战军接连败仗不断,可伴随着粟裕的华中野战军的到来,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两大集团兵力由分散走向了聚合,原本兵力薄弱的华中野战军具备了大兵团作战的实力。
延安总部见势决定将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兵合一处,统称华东野战军,并设立统一的指挥机构,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具体的战役指挥权交由粟裕负责。
经过这么一整合,华东野战军战斗力有了飞速提升,粟裕连续打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豫东战役等一系列的漂亮大胜仗,压抑在陈毅心头许久的战败阴霾也一扫而空。
陈毅和粟裕都是我军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名将。
陈毅善于团结内部同志,搞政工水平高超。他曾说:「
在艰苦的岁月里,我从来不抱怨部属,不抱怨同事,不推卸责任,因而不丧失信心。我从来不向敌人低头,但对自己的同志我常常愿意低头,愿意自我批评,即使失败亦是如此。」
毛主席说:「陈毅是位好同志!」;周总理说:「陈毅一生坚持战斗,坚持工作,努力为人民服务」;朱德评价他是:「一生为革命」。从这么多开国领袖的评价来看,陈毅在我党我军的革命历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导地位。
而粟裕善于大兵团作战,在粟裕的军旅生涯中,他创下了打莱芜、克豫东、平淮海,七战七捷,名动天下的傲人战绩。
刘伯承说粟裕是「百战百胜」的将军;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下头功;中国权威军史评价「粟裕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军迷们时常喜拿粟裕与林帅作比较。
粟裕不光在战场上所向无敌,其为人也非常低调内敛。在他戎马一生的军旅生涯中,他二让司令、三辞元帅的高风亮节让无数首长都为之赞许。
有关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的俩人一生都被记录在了【十大大将】和【十大元帅】这两套书中,喜欢战神共和国开国元帅和粟裕的朋友们,不妨读读这两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