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许世友:传奇上将两次改名,深得两代领导人厚爱,为何退居幕后?

2024-04-21历史

他戎马一生,战功赫赫,七次参加敢死队,五次担任敢死队队长,参加过百团大战,指挥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他就是传奇将军许世友。

长征路上,红四军军长许士友在一次会议上第一次见到了崇敬已久的毛主席。当毛泽东知道许世友的姓名后,幽默地说道:「啊,你的名字我知道,但只闻其名未见其面,士友、士友,你现在是军长不是战士了,应该放眼世界嘛,世界之友不是更好吗?」于是,他的名字由「许士友」改为「许世友」,这是许将军人生中第三次改名,也是最后一次。

对越自卫反击战让许世友家喻户晓,然而他却在战争结束后退居幕后。许世友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将军?为什么他所指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争议颇多?

两次改名

1905年2月28日,许世友出生于河南省新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父母生有四儿一女,许世友在兄弟中排行老三。因在许氏家谱中,到他这一代属于「仕」字辈,所以父亲便给他起了一个响亮名字——「许仕友」。

许家家境贫寒,子女又多,为减轻父母负担,小仕友8岁那年便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当杂役,并在业余时间练习武功。8年中,他学会了刀枪棍棒、十八般武艺,16岁便深得少林精要,自称「英雄好汉」,立下了「将来打尽人间不平事」的抱负。不久,许仕友向师父提出了参军愿望,他认为「当兵是上策,又有饭吃」。

1920 年,许仕友在北洋军阀吴佩孚手下当了一名「童子军」,编入国民革命军湖北省防军第一师,担任第一团四连连长。

1926年10月,小仕友所在的部队宣布起义,并被北伐军收编,许仕友成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师的一名连长。第二年,在两名同乡的介绍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这时起,他便下定决心: 一生跟着共产党走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许仕友愤然离开了蒋介石的军队,投奔到了红一军。从此,开始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红军生涯」。 在红一军,小仕友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知道「仕」就是「官」,他说:我要革命,不想做官。于是,将名字改成「许士友」。

长征路上,毛泽东又将他的名字改成「许世友」 ,便有了这段「两次改名」的故事。

后来,在同子女们的谈话中,许世友曾经自豪地说:「你们也许不知道,我现在的名字还是毛主席给起的哩。」

作战英勇

1938 年,许世友任八路军129 师第386 旅旅长,在刘伯承、邓小平直接指挥下进军冀南、连战皆捷。战斗的烈火,铸成了他们革命的情谊。

许世友作战时异常威猛,他所指挥的战斗,大多都是面对面的肉搏、拼杀和残酷激烈的硬仗、恶战!

在晚年当回忆起往昔峥嵘岁月,许世友仍然深感骄傲,他说:「我是一级一级打上来的。在红军时期,一天要打几次仗,用大刀砍,带头冲锋。我没别的本事,就是跟党走,打仗不怕死。我负过8次伤,当军长时就负过两次伤。有一次,弹片飞进腰里,我用手指头硬是把它抠出来,再用倭瓜瓤子糊上,继续坚持战斗。 要当一个好的指挥员,首先要当好一个战斗员,一个不怕死的战斗员 !」

会少林功夫的将军

许世友懂得正宗少林武术一事,成为军中的谈资。许世友臂力惊人,冲锋陷阵时也毫不畏缩,他本人会经常向年轻士兵示范武术以及基本的健身锻炼技巧,可能是时代需要,许世友比较擅长的有大刀术及棍棒术。

建国之后,许世友被封为上将,当时民众对许世友的评价神乎其神。

许世友后来担任了南京军区司令员,一次在谈到许司令的传奇经历时,一位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并曾投奔少林寺与他一同习过武的「师弟」对人们说:「许司令武功好,是从少林寺打出来投奔红军的。我武功差,只好从后门和小道溜走,参加了红军。」

说这话时,这位副司令带着几分肯定的语气,但了解许世友身世的老同志,从中听出的却是幽默。

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9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文章。文章中揭露了越南当时在中越边境的种种过分举动,以及其在国内对中国华侨的种种打压行为。

在中方多次警告与抗议无果,被逼无奈的情况之下,中越自卫反击战即将拉开帷幕。

中越自卫反击战是我国继1962 年与印度打的那场自卫反击战后10 多年来的第一场战争。由于这10 年中,我国并未经历过任何战事,开国元帅们大多数也都离开了人世。就算还有在世的,他们的年龄与身体情况,也都不再适宜出国作战这种情况了。所以在这样的局面下找到合适的将军挂帅,才是当务之急。

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与对局势的全面分析,邓小平及其他领导人都一致认为,这次选元帅首要的条件就是有足够的作战经验,且身体条件能够跟得上作战需求。

如果说有什么附加条件的话,因为这次边境保卫战必然会发生出境作战的情况,所以这个将军最好还要有境外的作战经验,综合以上的种种条件来进行考虑。中央军委经过数次开会商议,得出了2位候选人,让他们分别去到广西东线战场和云南西线战场。

这2位候选人就是许世友将军和杨得志将军。

1979年2月17日,在许世友将军的指挥下,中国解放军东线部队在与越南军队炮击战争过后,兵分三路奇袭,迅速进入了越南境内,并于当天下午开始在东溪地区建立防御工事,此后切断了高平越南军队的逃跑路线,并一举包围了越军第346 师。

到了2月24日,中国军队就已经分布在高平市的东西南3个方向,并由这3个方向向高平发起进攻,仅用了7个小时,就占领了高平市。

解放军部队随后清理掉了谅山周围的各个越军据点,并包围了整个谅山。在全歼越军第308 师的上万人后,中国军队就占领了谅山。

事实证明,邓小平选择许世友没有用错人。70 多岁高龄的许世友还是够硬朗,顺利完成这次战斗指挥任务。

退居幕后

许世友之所以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之后,就慢慢退居幕后,主要还是对于这样一个戎马医生的将军来说,他应该安享晚年了,而不是用更多更重的公务叨扰老前辈来之不易的养老时光。

纵观许世友的一生,争议最多的还是他指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争结束后,中央军委和党内一直在谈论广州军区存在的问题。党内许多人认为,许世友应该为东路部队的损失负责任,因为西路部队打得顺利,损失小。

对于党内和军委中的一些批评的声音,许世友将军的回复是,这一仗打得如何,中央军委是肯定的,外界有不同的说法,下面有不同的认识,这不奇怪,还是让广大干部去评说,让广大人民去评说,让历史,让后人去评说吧。邓小平同志也在干部会议上做出指示,对越作战许世友指挥没有问题,大家没必要一直耿耿于怀。

其实,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许世友带领的广州军区部队不仅作战方向十分艰辛,面对的敌人数量也极多。另外,地形复杂,外加缺乏丛林作战经验,这才导致了东线作战出现较大的伤亡。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在南京病逝,享年80岁。他的遗体,曾经毛主席生前「特许」,又经邓小平同志专门审批,没有火化,被运回大别山与他的母亲土葬在一起。

至此,圆满实现了将军「 为国尽忠,为母尽孝 」的人生夙愿。

结语

黑暗的旧社会,怎么才能救中国?无数的有识之士都在苦苦寻找正确的道路,许世友将军在人生的重要关口,坚定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且为之奉献了一生。许将军虽然已经不在,但他的传奇将永远流传在人世间。